總課時:16課時
課程類型:校本課程
教材來源:網絡資源、課外書籍
適用年級:小學三年級
背景分析:民族文化是壹個民族精氣和神魄的體現。保護民族文化已經同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壹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為了激發學生的愛國精神、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我校特開設了民族課程研究。經過師生討論、商議,三壹班選擇了漢族作為我們研究的對象。
課程目標:1、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淺層次了解漢族的由來、傳統節日、飲食、建築、服裝習慣等。2、學生通過制作民族文化墻、民族村牌等活動,進壹步了解漢族的民族狀況。3、學生通過制作具有漢族特色的手工藝品、為其他班級的學生介紹漢族、展示漢族的民族歌舞等活動,深入了解漢族的特色。課程內容:(***16課時)壹、1——4課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展示漢族的民族狀況。
主要內容:
1、漢族始於黃帝時代,歷經夏、商、周三代,春秋戰國、秦漢時期逐漸形成。至今已有約5000年(壹說4700年)的文明史。漢族的族源以華夏民族為主,漢族之名自漢朝開始。
2、服裝
漢族自古擁有自己的民族服飾,即漢服。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壹
3、飲食:漢族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類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的吃法則有饅頭、面條、花卷、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壹般被分為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4、建築:漢式建築是指;除民居外,有宮殿、壇廟、官署、佛寺、道觀、橋梁、牌樓。園林等。漢族建築布局的特點壹般是平而向縱深發展,分上房下房、正房側房、內院外院,樓最高不過二層,往往形成左右嚴格對稱,庭院與建築物融為壹體,封閉獨立的住宅建築群漢族建築獨樹壹幟,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園林建築。漢族居房建築的民族形式為鬥拱挑檐的木結構,俗稱“大屋頂”。這種民族形式的住房建築,最早萌芽於半坡遺址草泥木柱網結構和河姆渡遺址幹欄式榫卯結構的房屋。
5、文化: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五千多年,文化典籍極其豐富。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統治漢族思想與文化兩千余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在軍事理論方面,早在春秋末期就有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問世。西漢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別是宋朝以來壹直作為武學必讀的《武經七書》,集中了古代軍事著作的精華。註重史學也是漢族文化史的壹個突出的特點。自司馬遷撰《史記》,歷代都有紀傳體史書,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編年體以《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為代表;在自然科學方面,天文學與數學的成就,壹向為世人所矚目,如張衡、祖沖之等已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在文學方面,詩歌、散文的創作,占有顯著地位,湧現了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散文有著名的秦漢古文,至唐中晚葉,由韓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導恢復秦漢古文運動,到歐陽修(1007~1072)、蘇洵(1009~1066)、曾鞏(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蘇軾、蘇轍(1039~1112)時,古文運動大獲全勝,號為“唐宋八大家”。小說創作,到明清時獲得很大發展,長篇巨著如:《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儒林外史》、《紅樓夢》;在繪畫、書法、工藝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方面,也湧現出不少蜚聲中外的名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漢族人民善於學習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風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