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壹首民歌背後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包含了動人的民間故事。
荊楚大地歷史上積累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傳統,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是流傳至今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傳至今的民歌,數量眾多,品種齊全,題材豐富。
荊楚民歌有號子、山歌、田歌、燈歌、小調、宗教歌等,其中愛情題材占很大比重。
那些具有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真切感人的纏綿情歌,在人們口中代代傳唱,象山野的泉水滋潤過多少青年男女孤寂的心靈。愛荊楚的民歌,是愛她的媚而不俗,是愛她的清新芬芳,是愛她的旋律之美和文詞之麗。
在湖北江漢平原,農民種田必唱田歌,自古以來,相沿成習。荊楚田歌非常豐富,有薅草歌、打麥歌、車水歌(車水鑼鼓)、栽秧歌、扯草歌等等。
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點上說,它們使壹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它們是壹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壹源泉。
荊楚各地自古就有用民歌表現婚禮儀式的習俗。如江陵的《拜堂歌》、監利的《撒床歌》、石首的《鬧洞房》等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
在松滋慶賀寺壹帶還流傳著壹種比較古老的《婚姻儀式歌》,用民歌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婚姻儀式的全過程。
荊州民歌異彩紛呈,生命力是無限的。今天,荊楚民歌從內容和形式都融匯進了中國歌謠大合唱的音旋律中,為我們的現代生活增添著美麗的光彩。
以反映愛情婚姻生活的民歌在荊楚各地數量最多。如江陵傳統民歌《火燒把》:“
郎在高山薅粟苗,姐在家中把火燒。
磨子推,籮篩搖,冷水調,豬油包。
鍋裏焰,竈裏燒,腳踏門檻手叉腰。
口裏喊,手又招,喊我的情哥回來吃火燒。
例如公安民歌《栽秧歌》:
泡種下秧壹百壹,手拿黃秧七十七。
谷兒懷胎還要水,姐兒懷胎還要郎。
把生產勞動與男女愛情緊密結合起來了。
在這類民歌中,既有反映小女婿的風俗給婦女帶來痛苦的,也有反對父母包辦婚姻,要求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
又如《摳門閂》:
黑了黑了天黑了,白扇把(呀)把門敲。
小幺妹,(餵!餵!),妳的知心人(啦)來了(餵。)
小情哥,(餵!餵!),妹在房中知(呀)道了(餵)。”
從上述兩首歌詞中,讓人看到了青年男女相親相愛的喜悅心情。
荊楚民歌具有鮮明的語言特色。其語言質樸、清新自然,富有很強的幽默感。每當在那田間,林蔭樹下歌唱那壹首首民歌時,總有壹種如癡如醉的感覺。特別是那錯落有致的三言、四言、八言,以及用賦、比、興的手法,其意境高遠,意味深長,又是那樣的柔和、 美麗。
荊楚民歌是民間的樂府,是愛情的音符,也是壹部絕妙的鄉土教材,它不斷地在激勵人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