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民間美術形式的來源

民間美術形式的來源

民間美術形式的來源

 民間美術形式的來源,藝術來源於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仔細發現的話,生活中很多是事情和景象都是值得我們記錄的,民間也有很多的經驗傳承,以下民間美術形式的來源。

 民間美術形式的來源1

  壹、民間美術的起源

 中國的民間美術與中國原始社會的美術同根同源。中國的民間美術和中國原始社會的美術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有***同的特點。至今中國的民間美術還有中國原始美術的藝術痕跡。中國的民間美術是在中國古代人民的生產勞動中和社會生活實踐中產生的,原始社會人們在生產勞動中,開始從不自覺地追求美發展到自覺地對美的追求,最早是為了制造壹些實用的勞動工具而產生的,追求實用是最初的原點。

 在勞動過程中,人們發現鋒利的工具和光滑的工具使用起來更為便捷。從實用性的不自覺追求逐漸演變為對美的自覺追求。古代人們開始在壹些器物上添加壹些簡單的線條,對稱的線條乃至壹些簡單的圖案。例如,人們在早期的陶制品上為了使用方便加上了把手,為了區別用途和使用方便加入了壹些簡單的線條和圖案。

 再如,人們將貝殼和獸骨打磨光潔甚至通過鉆空等方式配掛在身上,用來吸引異性。這些都是最初的中國民間美術的雛形。至今在中國民間美術的藝術品上還能見到早期的壹些圖案,人們依然對此有審美上的感受,現在我們在壹些民間的剪紙和刺繡作品上還能經常見到這些簡單、樸實的圖案。

 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階級,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提高,社會分工日趨細化,從而促使民間美術也逐漸分類,民間美術在制作上也更為精細和多樣。壹直到現在,民間美術出現了迅速的發展狀態。中國民間美術憑借其強大的藝術生命力,深深地根植於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人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壹部分。中國民間美術的藝術形式具有多樣性,中國民間美術將藝術的審美性和實用性完美地結合到了壹起,產生了大量的藝術樣式,例如編制、剪紙、年畫、泥塑、皮影、刺繡等等眾多的藝術樣式。

  二、民間美術的特點

 中國民間美術產生於人們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因此中國民間美術的發展過程壹直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緊密聯系,深深地根植於人們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之中。中國民間美術的傳承有其自身的獨特性,“言傳身教”是中國民間美術傳承的主要方式。中國民間美術主要是通過父子師徒關系進行傳承的,言傳身教的傳承形式是由於中國民間美術技藝的掌握者是最為普通的民間藝人。

 由於中國古代將這些藝術視為低級和粗俗的事物,因此這些民間藝人多數是沒有受過教育的普通人,他們不可能通過文字進行傳承,更多的是依靠口口相傳。這種口口相傳、親身示範的傳承形式將技術經驗傳承給下壹代。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進入了科技化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審美需求日益增長。機械化的大批量無個性化的生產方式,代替了傳統的家庭式的個性化的生產方式,傳統的民間美術的生產方式正在逐步消失,人們的價值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都在沖擊著中國民間美術的傳承,很多優秀的傳統工藝從此失傳,許多傳統的民間藝人和民間藝術品被現代所摒棄。

 在這種缺乏時代經濟與文化背景的情況下,民間美術變成了壹種西方文化的入侵,而被藝術家與文化工作者們所重新提起。如“帶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很多專家對已經衰落了幾十年的民間美術進行重新整理和研究,這些工作對民間美術的保護和振興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的是這種不分精華與糟粕的保護方式,使我們的民間藝術並不完全代表我們民間美術的真實發展狀態,甚至有些藝術工作者為了西方媒體對於“神秘東方文化”的好奇心和對它文化的觀賞需求而制造了壹些“偽民俗”的藝術作品混淆了媒體試聽,使我國的普遍民眾不能產生文化的認同感,而對民間美術的發展處於漠然狀態。

  三、民間美術的發展方向

 各民族的藝術都屬於世界藝術整體中的壹部分,只有保持本民族的獨特藝術特色才能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民間美術作為具有原發性與地域性的美術形態是我國本民族藝術的最佳代言人,民間美術在當代社會的發展成為我國藝術界與文化界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

 在工業社會與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傳統手工藝與工業社會的對應,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我們既不能放棄民間藝術形式也不能違背社會規律,試圖以民間美術來代替大工業時代的產品,要使作品更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非常重要壹點是必須站在現代文化的角度對傳統文化做更深的研究。

 尋找工業文明與民間美術的互補點,工業文明帶來了商品的大量生產與簡單復制,而這種簡單的文化形態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不應該只是壹種實用主義色彩的產品形式,它同時應代表壹種帶有審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間美術以其豐富的審美形態與人文精神,成為工業文明社會的有效補充,工業文明以其時代感與社會性引導民間美術的發展。兩者的互補使人類文化最終向著壹個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續。

 民間美術發展隨著歷史的前進而滾動,以什麽樣的態度對待它,是我們前進過程中的中心課題。我們必須以科學的發展觀對待和保護老祖宗留下的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使它帶著古老文化的血脈不受幹擾地向前發展。無論是現代的文人畫或西方的人文主義作品,它們的先驅都是當地發展起來的最原始的民間美術,所以,民間美術的發展像黃河長江滾滾向前。

 民間美術形式的來源2

  重新發現民間美術的價值

 民間美術是在漫長的民間生產生活中孕育生成的藝術形式,在幾千年的農耕歲月中,它是老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既具有實用價值,又具有審美和教化功能。譬如,壹個刺繡荷包不僅造型美觀,還有良好的收納功能;

 壹條雕花木凳,既是壹件精美的藝術品,又具備極佳的使用價值。而這些物品上的圖案造型,多取材於民間傳說、歷史典故、傳統小說、地方戲曲等,傳遞著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悌、忍的價值觀念。時至今日,剪紙、農民畫、刺繡、編織、印染、風箏等民間美術形式依然流行,裝飾、美化、豐富著人們的生活,寄托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歷史上,民間美術的創作者都是普通勞動者(很多是土生土長的農民),他們生活簡單、思想單純、創作過程呈偶發性,將眼中所見、心中所想直接表達出來。

 由於受外來文化影響相對較小,民間美術壹直以壹種原生狀態恣意生長。傳承至今的它,可以說是民間文化的活化石,是研究民間文化心理、傳統民俗習慣的重要“窗口”。今天,我們欣賞那些“土味”十足的民間美術造型,其實是跟先民“對話”。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熱的興起,不少專家學者將研究目光投向民間美術,甚至有人專門出資大量搜集整理民間美術作品。

 現代社會,民間美術的`價值不僅在於為我們搭建與先民“對話”的橋梁,還在於為現代設計提供素材和靈感。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看似相差甚遠,其實卻有***通之處。民間美術的傳承壹直通過“手把手”的形式進行,幾乎每壹件作品都是純手工創作,融入了作者對世界、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這份純粹無華的真情實感正是現代藝術設計所追求的。

 目前,在產品造型設計、環境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等多個領域,民間美術都得到了廣泛應用。比如,中國聯通的logo“中國結”,設計靈感就來自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形式盤長結。

  正視民間藝人的生存困境

 從古至今,專業藝術機構的藝術家大都由國家供養,而民間美術從業者卻只能自己“刨食”。現代大工業生產出現之前,從事民間美術工作的人憑自己的手藝,能夠掙得壹份養家糊口的收入。當機器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這些人卻被逼到了歷史的墻角,陷入生存困境。

 以皮影為例,手工制作壹個50厘米高的皮影人物,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燙平、綴結合成等八道工序,僅鏤刻人物造型就需要3000多刀,完成所有工序要壹個星期左右。可使用機器,只需輸入程序,啟動開關,僅30分鐘就能鏤刻壹個皮影人,就算加上上色、綴結,完成全部工序也就需要三四個小時,並且機器制作的皮影人線條流暢,沒有刀誤,生產成本僅是手工制作的幾十分之壹。

 因此,不管手藝多麽精湛,皮影藝人都很難靠制作售賣皮影作品在現代社會解決生存問題。與皮影藝人面臨相似處境的還有剪紙、刺繡、泥塑等許多民間美術從業者。

 生存永遠是第壹位的。當從事民間美術工作無法養活自己時,老藝人便會轉行,年輕人更不願進來。由於缺乏新鮮血液的註入,大量老藝人離世後,民間美術就會陷入“人亡藝絕”的困境。

 當然,目前仍然有壹些民間美術愛好者在進行相關創作。可這些人僅僅把民間美術當作興趣愛好,而前輩老藝人卻把民間美術當作自己壹生的事業。壹個是興趣,壹個是事業,定位不同,付出肯定不壹樣。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民間美術愛好者的作品多是在重復前人,未能創造出與新的時代環境和現代人的生活相適應的新的藝術語言。所有這些,導致民間美術陷入發展困境。

  激發民間美術的內生動力

 任何藝術形式都來源於生活,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因此,搶救乃至發展民間美術,最重要的是找到民間美術與現代人生產生活的結合點,探索以何種方式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如此才能激發民間美術的內生動力。

 如前所述,民間美術對於現代設計具有借鑒價值。若能將民間美術的藝術精華有效融入現代設計,那將為其找到壹條重生之路。民間美術種類極多,有繪畫、剪紙、雕塑、紙紮、編織、刺繡染織、服飾裁剪等,每大類又包括多個小類。隨著現代設計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設計師、藝術家將民間美術與現代設計成功嫁接。

 比如,有的地方大膽創新農民畫的視覺語言,並運用現代設計手法將其藝術精髓融入當地特產包裝,二者的“邂逅”產生了新奇有趣的火花,由此推動了農民畫的傳承與創新。再比如,有設計師將傳統紮染與現代審美相結合,設計出充滿藝術氣息的家居用品,不僅摘得國內外大獎,還將產品賣到了國外,千年紮染因此舊貌換新顏。

 總之,通過現代設計手段,深挖民間美術的藝術潛力和商業價值,拓寬民間美術的應用領域,打造民間美術的藝術品牌,是激活民間美術活力的最好方式。從實踐中看,制約民間美術在現代社會應用的壹大瓶頸是,懂民間美術的不懂現代設計,懂現代設計的往往又不懂民間美術,缺乏將二者成功打通的“通才”。

 因此,筆者建議大專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壹方面要開設民間美術課程,另壹方面要鼓勵大學生深入民間,多向民間老藝人請教學習。

 雖然民間美術作品的實用價值在現代社會有所減弱,但它仍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換句話說,現代社會,人們學習制作風箏並非為了賣風箏掙錢,學習裁剪衣服也不壹定要當裁縫,但通過接觸學習這些民間美術,可以了解傳統文化,陶冶個人情操,提升審美水平。從這個意義上看,民間美術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筆者建議大中小學將民間美術列入美育課程,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選聘民間藝人兼任美育老師。此外,文化館、博物館、少年宮甚至私營教育機構,可以開設壹定數量的民間美術課程,尤其是陶藝、剪紙這類需要動手的課程,讓孩子們通過學習民間美術,壹方面提升美育水平,另壹方面也提高動手能力。

 民間美術形式的來源3

  “中國民間美術的源頭”木版年畫

 著名學者馮驥才曾把木版年畫稱作“中國民間美術的源頭”。的確,木版年畫可以說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史料記載表明它已有著壹千多年的歷史。有資料稱,北宋時期,這種古代民居裝飾畫叫“畫紙兒”,還有專門的“畫市”。但直到清道光年間,李光庭著的《鄉言解頤》壹書中,才正式提出“年畫”壹詞,從此,所謂“年畫”就擁有了固定含義,指木版彩色套印的、壹年壹換的年俗裝飾品。

 雖說坊間壹直有“木版年畫四大家”的說法,但論產地,中國木版年畫早已是遍地開花,因為中國人喜歡這種年畫所營造的氛圍,每到新年就換上壹幅新的年畫才覺得有過年的感覺。所以全國各地有大大小小幾十個產地的木版年畫都相當有名氣,比如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河南朱仙鎮、四川綿竹等地。木版年畫也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民間藝術的壹張名片。

 壹張看似普通的木版年畫賣得並不貴,但真正手工制作起來,工續卻相當繁瑣。制作者要先設計樣稿,再用刻刀壹筆壹筆地刻到木板上,制好版後,最後反印在紙張上,然後上色、裝裱、晾幹。有些地方的年畫是手繪上色,有些則壹張年畫有幾個色就要分幾塊版分別印刷上色。整個過程稍有不慎,壹張年畫就廢掉了。

 正是因為手工制作的工序繁雜,很多地方的年畫雖傳承至今,卻改成機器套刻、流水線印刷了。壹張真正手工制作的木版年畫因此更加難得。但仍有不少民間藝人還保留著手工制作的傳統技術,正努力將這壹珍貴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山東泰安木版年畫

 山東泰安徐家莊村的非遺傳承人王連陽,至今仍堅持手工制作年畫,繪制壹張年畫需要十幾道工序,壹張臉譜就得上五六遍顏色,他家中的模具最久的已經流傳近兩百年。這些年畫形式上紅火活潑,色彩亦鮮艷明亮,多用單色平塗,主題單純明快;題材上則包羅壹切具有喜慶色彩的風俗生活民間故事等。

 天津楊柳青木版彩繪年畫有壹個標誌性的畫面就是手抱金魚的胖娃娃。相對而言,始於明代的楊柳青年畫傳播得更為普遍,在中國版面史上,它與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為“南桃北柳”。其特色是內容饒有情趣、人物造型優美、線描流暢精細。圖為天津市北辰區普育學校的學生在學畫楊柳青年畫。

 湖南手工木版水印年畫灘頭年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艷麗、潤澤的色彩,古拙、誇張、飽滿、個性化的造型方法,純正的鄉土材料和獨到的工藝,作品具有浮雕壹般的藝術效果。灘頭年畫從造紙原料的選擇、紙張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繪,壹張年畫的生產需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圖為傳承人正在年畫上加工細部。

 東昌木版年畫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最早以門神畫的形式出現,它構圖簡潔,整體感強,還具有造型高度概括、誇張變形、追求神似不求形似的特點。最特別的是著色,它歷來只有“草版”,即只印不畫,系全部用木版分色套印,有丹紅、粉紅、黃、綠、青、黑等最多七色八版,整個畫面五彩繽紛,裝飾性強。

 67歲的東昌木版年畫傳承人徐秀貞在她的工作室演示印刷技術,在使用木版前,她要先用濕毛巾敷壹會,然後才用棕毛刷上墨。她說這樣能讓濕氣浸入木版,墨才能浸得更好。

  陜西鳳翔木版年畫

 鳳翔木版年畫始於唐宋,興於明清,大致分為五大類:門畫、風俗畫、戲劇故事、窗花、家宅六神。關中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理優勢締造了鳳翔木版年畫獨特的藝術風格,其線條剛勁有力、簡明質樸,色彩以紅、綠、黃、紫為主,再襯以黑色線條,對比強烈,生活氣息濃郁,形象豐滿逼真。

 河南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特色是線條粗獷、形象誇張、構圖飽滿、色彩艷麗,因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而深受人們喜愛。其題材多為吉慶和戲曲故事,人物形象則多以竈君神、天地神、鐘馗、門神為主。圖為朱仙鎮年畫藝人尹恩天在制作年畫。(新華社朱祥 攝)

 朱仙鎮年畫藝人張寶德在篆刻印刷年畫的木板。

  河南內黃李新張木版年畫

 內黃縣的李新張木版年畫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其線條剛勁有力、色彩對比濃烈、畫面古拙厚重,還具有構圖布局寫實化、程式化,人物主次分明,形象喜歡誇張變形等特點。它是中原文化的壹種獨特反映形式,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圖為傳承人李秋旺在印制年畫。

 李秋旺介紹,神像畫是內黃李新張木版年畫中的主要題材,內黃李新張木版年畫神像畫既有佛教神靈也有道教仙家,還有民間俗神,此外也有家譜軸和燈籠畫這兩類題材。為保護這壹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四處收藏民間刻版,如今家中刻版已有壹百余種。

  • 上一篇:春天的傳統節日有幾個
  • 下一篇:深度解析幾種常見的績效考核方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