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民間藝術的剪刻藝術

民間藝術的剪刻藝術

剪刻類是指以剪、刻、鑿等方法為主制作的民間藝術品類。其內容包括了剪紙、刻紙、皮影、剪貼畫、刻葫蘆、鐵畫、石刻線畫、瓷刻畫等。民族服飾和布藝的制作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剪裁工藝。這些藝術品的造型順序往往是由大及小,所使用的材質壹般具有挺闊硬朗的質地,如紙、皮、竹木、石、陶瓷、象牙等。剪刻中常使用的工具有剪子、刀子、鑿子、鏨子和壹些輔助性工具,剪刻作為造型手段,擅長表現作品的細節,體現精致的技巧,如刻紙作品可以達到細如發絲(浙江樂清的細紋刻紙就是壹例),木刻達到肌理畢現、入木三分的藝術效果(如質地細膩的黃楊木雕、象牙雕刻等) 剪紙

剪紙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根據歷史的記載和出土的實物來看,剪紙至少有將近1,500年的歷史了。剪紙的出現應該是在漢代造紙術發明之後的事情,造紙術的發明,為剪紙的出現提供了有利條件。到了唐代,剪紙藝術大大發展,以剪紙招魂是當時民間的重要習俗之壹。在民間,剪紙圖案還被廣泛應用於木版雕刻、銅器飾紋、布匹印染等其他藝術領域。宋代的造紙業發展成熟,紙品種類的增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出現了諸如民間窗花、燈彩和茶盞上的裝飾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使民間剪紙的運用範圍比唐代更為擴大。南宋時期,就已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藝人。明、清時期是剪紙藝術的鼎盛時期,剪紙成為重要的居家裝飾品,如門箋、窗花、櫃花、棚頂花等,剪紙也成為民俗活動必不可少的裝飾品。中國的剪紙起源於漢至南北朝時期,而真正繁盛卻是在清朝中期以後。古老的剪紙多在鄉間,以剪刀鉸出為主,趣味渾樸天然,均出自農家婦女之手;剪紙進入城市後,不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參入剪紙藝術,而千家萬戶擁擠在壹起,互傳成習,需要頗巨;剪紙藝人為了省工,壹刀多張便改為刻刀雕刻為主,風格轉向精巧,藝人也就不止於婦女了。然而,時代更叠、生活改變和審美轉化,傳統民間藝術漸漸不能適應現實需要,所以現代新興剪紙藝術孕育而生。

刻紙

刻紙也是民間工藝的壹種常見形式,剪紙和刻紙兩者雖然最終形式相同,但制作技法卻不同。剪紙是壹種以紙為加工對象,以剪刀為工具進行創作的藝術。刻紙則需要用墊板、刻刀、尖錐子、釘子等工具,先將原有的樣子放在20張或者30張薄紙上,然後將它們放在墊板上並用釘子固定,用刻刀由裏到外壹層層的刻,刻好花樣後,刻紙就完成了。壹般來說,剪紙更註重原創性,不受刻刀和紙張的限制,造型更加自由和隨意。刻紙則更適合表現細膩的畫面效果,如浙江的細紋刻紙細如發絲,令人驚嘆。刻紙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剪紙的不足,但在創作上,受到了較多的限制。

各地風格

中國的剪紙藝術壹般來說可分為北方風格和南方風格兩大類型,即使如此,每個地區的剪紙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特點。

陜西剪紙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北方剪紙藝術,廣泛用於春節窗花、結婚的喜花、喪葬中大量的紙活兒裝飾、社火表演中的道具、廟宇中宗教氣氛的營造等,各種民俗活動也離不開剪紙。此外,剪紙還用於刺繡等藝術品制作的底樣。剪紙形式上大多以單色為主,造型簡潔、灑脫、粗獷、註重誇張變形,內容上多以傳統的花草、動物、人物、戲出為主。

河北蔚縣染色刻紙是中國典型的刻紙藝術形式,相傳已有兩百年歷史,尤其以窗花見長。後來河北武強縣的木版浮水印窗花傳入,刻紙工藝吸取其色彩特點,仿其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縣刻紙的獨特風格。蔚縣刻紙以「陰刻」和「色彩點染」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說。題材多取自戲曲人物,也有花草魚蟲、飛禽走獸等吉祥形象。

其余還有山東剪紙、湖北剪紙、浙江浦江戲曲剪紙、浙江樂清細紋刻紙、廣州佛山剪紙等等。 中國皮影,北方以灤州皮影代表,影人結構分七大部分:頭、上身、上臂(兩件)及下臂(兩件)、手(兩件)、下身、腿(腳與腿相連,兩件),***11個組件。中心控制是脖條。以桿子操縱。生旦臉部鏤空,凈醜則塗色,臉形棱角分明,尖下巴,平額頭。形體較小,壹般25.4厘米至30.4厘米左右,最高40.6厘米。多以驢皮雕鏤。以黃牛皮雕鏤的陜西皮影亦分11個組件。

南系以成都燈影戲為代表,影偶分大、中、小型,大燈影身高60-80厘米,個別高達1米,中燈影40-60厘米,小燈影24-30厘米。成都燈影全身***分14關節:

帽、頭、胸、腹、下肢二、上臂二、前臂二、手掌二。頭子可插進脖項上用細鐵絲纏繞的皮圈內。其余關節用細麻繩連結。壹個穿戴整齊的影人分三段:帽作壹段,頭作壹段,統稱「帽子」(北方稱「頭荏」),衣履***作壹段,統稱「把子」(北方稱「戳子」)。

中國皮影關節靈活,在優秀藝人操縱下,行坐顧盼,端帶撩袍,舞刀揮劍,駕霧騰雲,打鬥馳馬,出神入化,令人叫絕,扮演種種傳奇故事,塑造了生、旦、凈、醜、神、佛、靈、怪、獸種種難以想像的影窗形象,成為馭物為靈的藝術。

  • 上一篇:毛絨玩具的材料
  • 下一篇:求《九功舞》正版封面和出版情況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