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伯峪山口進山,沿著壹條砂石路,緩慢上山,壹開始感覺還行。
當地村民騎著摩托車上山。虞鄉的中條山非常有特色,山體多是巖石,溝壑兩側形成了峭壁。
山谷中,有壹處巨大巖石突立,人們稱它為照壁石。
三輪車是當地村民上下山的主要交通工具,有的開著工具車、轎車上山。
行走了五六裏路後,忽然看見路西壹側,危石峭壁,看著都有點害怕,提心吊膽的。
扶窯村西南方的懸崖峭壁,下方有流砂石。
扶窯村東側的懸崖峭壁,四面環山也。
扶窯村保持較好的壹處土坯房,據說以前做過學校,後為村裏公用房。
扶窯村的窯洞,2021年秋雨連綿,發生了窯洞坍塌。
扶窯村,地處中條山風伯峪深處,全村257人,***3個居民小組,是永濟市海拔最高的山莊窩鋪,平均海拔1100米,自然風光秀麗,空氣清新,耕地面積約2600余畝,以傳統種植、養殖業為主。由於多為三五戶擇山凹之處居住,使全村居住分散,形成了10個小自然村,壹條近25公裏長、兩米多寬的陡峭山路,連通山下。
荒廢的老院。 1958 年前後,湖北省鄖西縣有許多村民,逃難到了扶窯村,他們在山上開墾荒地。慢慢的,人口越來越多,上世紀70年代,扶窯村的人口達到1000多人。這是山上最為熱鬧的時期。
扶窯村,在清乾隆《虞鄉縣誌》上,他兒園,扶窯上,吉家山,屬山莊,也沒寫歸哪個村管轄。在民國《虞鄉縣誌》上,“扶窯上附他兒園,吉家山,風伯峪附扶窯上。”這樣,扶窯村屬風伯峪村管轄,扶窯村則管轄他兒園和吉家山。其它自然村,則沒寫,或是沒形成。解放後,扶窯村屬風伯峪村管轄。後來,獨立建村,管轄10個自然村。到了2019年,扶窯村並入東源頭村,後在2021年隨東源頭村並入新源村。
南扶窯、北扶窯,地處山谷緩坡,有53戶,180口人,海拔高度800多米,離山下約10裏,主要以種地、養殖業為主,栽種有核桃樹。扶窯原名佛窯,原有壹座觀音廟,佛像依山放置在窯洞內,人稱佛窯,後誤傳為扶窯。年過七旬的柯昌前老人說:他是南扶窯人,家裏栽種核桃上百畝。他在1955年隨父母從湖北省鄖西縣逃難到永濟,壹行5人,還有姐哥妹,步行走了半個月,最初落腳點是義合屯村,停了兩年,後上山來到了梯子溝、玉泉寺,居住窯洞,種植山坡地,1960年遷到了南扶窯村。後來搬遷到了東源頭村。
塔兒園,地處太峰山下,原有壹座寺院和古塔,故名塔兒園。也稱他兒園。有住戶3戶,7口人。海拔高度900多米,距扶窯村2公裏。村民都已搬山下風伯村、吳閻村居住。清代著名文人王桂,曾蔔居此地,教授生徒,著書立說,傳世作品有《中條山賦》《葵書》等。
站在高處,遠望扶窯村。東邊山腰處有壹條小路,那是通往槐樹窟垛,僅有壹戶人家,在那居住,耕種。
同行的我:為什麽人們要住在這麽高的山裏邊?
因為在過去,人們從外地逃難到此地,沒有土地就沒法生存,而山裏邊還有野果可以充饑,有山坡地可以開墾,只要勤勞肯幹,在山裏是餓不死的。另外,山上可以開鑿窯洞,居住方便。 山上經常雲霧繚繞,凝結的水滴,就可以濕潤莊稼,地裏產量低,但可以滿足基本需求。
3月26日和壹群文友、攝影朋友,壹起上山,走訪大山之上的村莊,了解現實情況。
春來風伯峪,鮮花漫山坡。這裏是花的海洋,杏花白,桃花紅,連翹黃,還有許多山花爭相綻放,漫山遍野,裝扮春天,蜜蜂飛舞,喜鵲叫枝,山清水秀,鳥語花香。
沿著盤山小路而上,山溝中,花香清溢,連翹桃花杏花爭相展示最美的花朵。
山路蜿蜒崎嶇,走在花海之中,倍感清爽有勁。這段山路雖陡,但危險系數較進山之路要低。
山花爛漫,美不勝收,登高遠望,心曠神怡。
通往玉泉寺的路,感覺很遙遠,我們總是在壹步步地前行著。
這是梯子溝,壹個小村莊。梯子溝,因山溝內長有荻子,而誤傳為梯子。僅3戶8口人,海拔高度1300多米。
扶窯有10個自然村,分別是:南扶窯、北扶窯、塔兒園、吉家山、姚家院、高家窯、梯子溝、程家山、呂家、玉泉寺,其中前三村位於山之中部,後七村位於後山。
梯子溝村民,在山坡上種植玉米。
俯瞰山下,看看走過的山路,還有自由綻放的山花。
這可能是高家、姚家的梯田。
走在山路上,實在有點累,有朋友說:玉泉寺還很遠,當天走不到了,不如返回。我以為到了這裏,總不能行百裏半九十,就決定繼續前行,尋找那目標中的玉泉寺。
轉過壹個山坡,越過壹個小山溝,看見壹片荻子園,還是沒找見玉泉寺村。
正在茫然時,突然出現了壹位騎車人,他停下來後,說:前面不遠的山窪中,就是玉泉寺村,他壹個人留在山上,這是準備去地裏,收拾收拾。
這是壹張玉泉寺附近七村分布圖。我們沿著梯子溝,在高處行走。
在這張航拍圖上,可以看到七個小村莊,分布在三道溝四道梁上,人們就近居住在開墾的梯田邊,形成了高低錯落的七個小村。
吉家、呂家、高家、鄭家、姚家,各姓氏最早在此安家,戶數人口分別為5戶12人,10戶32人,3戶8人,12戶38人,5戶10人,海拔高1000--1300多米。
找到了玉泉寺村,很高興地走進小山村。
玉泉寺,原有壹座寺院,寺旁有壹清泉,故名玉泉寺。居民11戶,21口人,海拔高度1300多米。
據玉泉寺村民余益民講述:光緒三年(1877年)湖北鄖西縣遭遇大旱,他的先祖余占榮千裏逃難到了玉泉寺,先是給當地的上官氏打長工,約定打工三年不要工錢,到時要給土地房屋,他返回鄖西縣接來妻兒,壹擔擔到山西虞鄉玉泉寺,從此紮下根,距今已144年了,歷經7代人。後來,燕姓、邱姓、陳姓從湖北過來,裴姓從河南濟源過來,慢慢聚集成村,最多時有14戶,300多畝坡地,村裏有壹股山泉水,供村民飲水。在山上,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土豆,山上地厚,土質好,糧食產量高,壹畝可產小麥800多斤,比平地產糧還多。
我壹直在尋找玉泉寺遺址,但沒發現,只見山溝旁泉水邊,有壹處荒廢的石頭院落。
玉泉寺:遺址位於玉泉寺村旁,寺院建於北周保定元年(561年),距今1461年,寺院因右旁有壹股清泉而得名,在過去年代中毀損殆盡。現遺址處僅存基址,坐西朝東,四周有磚石圍墻1.5米,雜樹叢生,荒草萋萋,未見碑石等。當地村民說:以前寺裏有石佛像、大鐘,寺裏有十八尊鐵羅漢,生鐵鑄造,高約1.5米左右,1958年大煉鋼鐵的時候都砸碎了,那時他在村裏學校,親眼目睹了砸鐵羅漢的過程。
有朋友說:山溝裏以前還有壹座尼姑庵。
山上有廟有庵,還有壹塊殘損石碑上,寫有南梯村、古市人捐款,我猜測這兒在過去有壹條翻山越嶺的古道,寺廟為來往客商提供方便,從而也興盛了寺廟。
後山這七個村莊,有坡地1200畝左右,主要種植玉米、土豆,核桃,近年種植的高山西紅柿,都是綠色產品。但這裏距離山下有25裏崎嶇陡峭的山路,以前上下山非常艱難,要經過小鬼腿、老驢半塊臉、閻王匾等險要之處,現在運輸農產品下山是個難題。這裏沒電,山村居住條件較差。
最初種植西紅柿是2003年,由玉泉寺余益民夫婦開始種了四畝地,壹畝地產量達壹萬斤,自己修路,利用三輪車運下山,掙了壹萬多元,其它村民是2006年開始種植,逐漸擴大到上百畝地,最多時達800畝地,2020年達460畝。據村民說:山上土地肥沃,山裏晚上的氣溫比較低,只有十七八度,適合栽種西紅柿。這種環境下栽種的西紅柿不用澆水,不打藥,晚上返潮的水分就能保證植物生長。西紅柿品質比較好,畝產能達到壹萬多斤。
同行12人在玉泉寺的村委會房前合影。
秋日吉家山,紅葉妖嬈,秋葉絢爛,五彩繽紛,美景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