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壹)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的出現是學校教育的需要.中國的現代兒童文學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這壹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出現的.五四時期思想界、文化界的早期啟蒙者受德先生、賽先生的影響,批判中國文化中的長幼尊卑觀念,由此發展到關註社會弱勢群體,特別是婦女和兒童,也就是說,和西方“發現兒童”的過程有所區別,中國是在關註處於社會底層的婦女和兒童的命運的同時,開始了兒童觀的轉變,例如這壹時期對傳統兒童觀的批判壹個最典型的論述是周作人提出的:“以前的人對於兒童多不能正當理解,不是將他當作縮小的成人,拿‘聖經賢傳’盡量的灌下去,便將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說小孩懂得甚麽,壹筆抹殺,不去理他.
近來才知道兒童在生理心理上,雖然和大人有點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個人,有他自己的內外兩面的生活.兒童期的二十年的生活,壹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預備,但壹面也自有獨立的意義和價值……〔1〕”周作人此次在北京孔德學校的演講奠定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登上歷史舞臺的理論基石.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對兒童文學的關註緣於對舊倫理舊道德的批判,其根本目的還是“人的解放”,同時他們也認識到文化的革命與建設必須通過教育來實現,因此從壹開始,對兒童文學的研究就和對學校教育問題的探討密切地結合在壹起.周作人在《兒童的文學》的演講中就指出,所謂兒童的文學就是“小學校裏的文學”,在周作人看來,兒童文學幾乎就是小學文學教育的同義語.也是在這篇演講中,周作人第壹次比較系統全面地提出和論述了小學文學教育幾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壹是兒童觀.周作人認為,兒童是獨立的個體,兒童期有其獨立的意義和價值.
二是兒童文學的價值.周作人認為,文學首先是滿足兒童的需要,而不是道德訓誡的手段.至於文學教育能夠產生道德教化、智力培養等作用,則是文學教育的副產品.“所以小學校裏的文學的教材與教授,第壹需註意於‘兒童的’這壹點,其次才是效果,如讀書的趣味,智情與想象的修養等.”
三是兒童需要文學的原因.周作人采用人類學理論,接受了“同構復演說”的觀點,認為人類個體的發展階段和人類群體的發展階段具有相似的結構,因而兒童的精神生活和原始人相似.原始人因為有文學的需要,所以產生了歌賦、戲曲和小說,兒童當然也有文學的需要.四是學校文學教育的作用.他引用麥克林托克的說法,提出文學教育的三種作用:“(1)順應滿足兒童之本能的興趣與趣味;(2)培養並指導那些趣味;(3)喚起以前沒有的新的興趣與趣味.”五是文學教育的內容.他采用年齡分期,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分配不同形式的文學作品.例如幼兒前期(3-6歲)為詩歌、寓言、童話;幼兒後期(6-10歲)為詩歌、童話、天然故事(動物故事);少年期(10-15歲)為詩歌、傳說、寫實的故事、寓言、戲曲.六是文學教育內容的開發.周作人慨嘆“中國向來對於兒童,沒有正當的理解,又因為偏重文學,所以在文學中可以供兒童之用的,實在絕無僅有,但是民間口頭流傳的也不少,古書中也有可用的材料,不過沒有人采集或修訂了,拿來應用……”所以他希望能夠有壹個開發小組,收集各地的民間文學資源,從古書中挑選可用的材料加以修訂,同時翻譯外國兒童文學作品,然後編輯成冊,供學校和家庭使用.從上可以看出,周作人幾乎是對兒童文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壹個全面的闡述,不僅說明了兒童文學對於學校教育的重要價值,也提出了小學語文教育中文學教育的目標、內容和內容資源的開發,尤其是他對兒童文學的價值、以及以兒童為對象的文學教育的目標和壹些基本性質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