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戰國時期,趙國優秀將領廉頗以英勇善戰聞名立下無數戰功,地位很高。藺相如當時是壹位趙王身邊宦官的門客,被推薦完成送和氏璧換取秦國十五做城的任務。當時秦國強大,大家都知道送去和氏璧也得不到秦國的城池,不送又怕得罪秦國,藺相如肩負國家利益和榮辱,冒生命危險以聰明才智和膽識完壁歸趙,得到趙王賞識和封賞。不久秦趙兩國國君在滇池相會,藺相如又立大功為、找國挽回面子。趙王封他為上卿,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藺相如不滿,覺得自己在沙場上為趙國拼命,攻下無數城池立下汗馬功勞,藺相如動動嘴皮字就比自己功勞還大,很不服氣。藺相如得知廉頗對自己有意見處處忍讓,別人說他是怕廉頗,他卻說:“秦王我都不怕,難道能怕廉將軍?現在秦國不敢入侵,因為趙國有得力將相,壹旦我們不和,就會削弱趙國力量,秦國趁機入侵怎麽辦?我不論功爭權,為的是國家大局,將相的***同利益!”此話傳到廉頗耳裏,廉頗也是身明大義之人,主動負荊請罪。將相和的佳話流傳至今。如果兩人爭權奪利,只顧自己利益,國家都有可能因此滅亡,更別提兩人自己的利益了,所以說團結協作使他們將相都吃到了“草”。
壹個和尚挑水喝,
二個和尚擡水喝,
三個和尚沒水喝。
壹只螞蟻來搬米,搬來搬去搬不起,
兩只螞蟻來搬米,身體晃來又晃去,
三只螞蟻來搬米,輕輕擡著進洞裏。
兩首童謠,敘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三個和尚”之所以“沒水喝”,是因為不負責任,互相推諉;“三只螞蟻來搬米”之所以能“輕輕擡著進洞裏”,是團結合作的結果。
團結的力量
從前,吐谷渾國的國王阿豺有20個兒子。他這20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領,難分上下。可是他們自恃本領高強,都不把別人放在眼裏,認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時20個兒子常常明爭暗鬥,見面就互相譏諷,在背後也總愛說對方的壞話。
阿豺見到兒子們這種互不相容的情況,很是擔心,他明白敵人很容易利用這種不睦的局面來各個擊破,那樣壹來國家的安危就懸於壹線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來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子們停止互相攻擊、傾軋,要相互團結友愛。可是兒子們對父親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面上裝作遵從教誨,實際上並沒放在心上,還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紀壹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會很久了。可是自己死後,兒子們怎麽辦呢?再沒有人能教誨他們、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了,那國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嗎?究竟用什麽辦法才能讓他們懂得要團結起來呢?阿豺越來越憂心忡忡。
有壹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預感到死神就要降臨了,他也終於有了主意。他把兒子們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們說:“妳們每個人都放壹支箭在地上。”兒子們不知何故,但還是照辦了。阿豺又叫過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說:“妳隨便拾壹支箭折斷它。”慕利延順手撿起身邊的壹支箭,稍壹用力,箭就斷了。阿豺又說:“現在妳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來,把它們捆在壹起,再試著折斷。”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咬牙彎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騰得滿頭大汗,始終也沒能將箭捆折斷。
阿豺緩緩地轉向兒子們,語重心長地開口說道:“妳們也都看得很明白了,壹支箭,輕輕壹折就斷了,可是合在壹起的時候,就怎麽也折不斷。妳們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鬥氣,單獨行動,很容易遭到失敗,只有20個人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會產生無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戰勝壹切,保障國家的安全。這就是團結的力量啊!”
兒子們終於領悟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為,都悔恨地流著淚說:“父親,我們明白了,您就放心吧!”
阿豺見兒子們真的懂了,欣慰地點了下頭,閉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折箭的道理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壹切困難。
很久以前,有壹個人看到了螞蟻的壯舉:
突如其來的水包圍了壹小塊陸地,那壹小塊陸地有許多的螞蟻,是螞蟻的家園。螞蟻們對水是很敏感的,因為它們不會水。天要是要下大雨了,它們總是能夠預先知道,於是就能看到它們浩浩蕩蕩搬家的場面。但是這壹次它們無法預先知道,因為這壹次是人禍,那個人挖開了溝渠,要澆灌他的菜園子。天災可以預知,但是對於人禍螞蟻們就無法預知了。螞蟻們爬出了洞穴,壹陣慌亂,螞蟻們秩序了,它們聚攏,聚攏,聚攏成了壹個大大的螞蟻團,這時,水漫了上去,螞蟻團就漂在了水面,而且在微風的吹動下,螞蟻團滾動,在水面上向前滾動。沒有壹只螞蟻松手,那螞蟻團好像向前漂得很輕靈。終於,他們抵達了陸地,它們分散開來,它們壹定又壹次開始重建家園。
那人看得呆了。他在想,假如有螞蟻不想在最外邊想在裏邊安全著,還會有那緊密的螞蟻團嗎?假如有更多的螞蟻這樣想,還會有螞蟻團嗎?他的腦海閃現了壹個詞:團結。這是他因為目睹螞蟻的壯舉而創造的壹個詞!他想:這是壹個多麽好的詞啊!
他把螞蟻的壯舉講給他的子孫,臨了總要說壹句:“團結啊!”
他的子孫把螞蟻的壯舉講給他們的子孫,臨了總要說:“這就是團結啊!”
後來螞蟻的故事傳丟了,壹代叮囑壹代:“團結啊!
壹個有不少於十個兄弟的家庭(那父母也確實能幹,居然搞出了差不多壹打的兒子),也不曉得是為了女人還是家產的事,鬧得是兄弟不和,外人見笑。年邁的母親看著兒子們像壹盤散沙,心急如焚,趕緊把兒子們召集起來開會。會上,母親拿出壹大把筷子,先是分給每個兒子每人壹根筷子,讓他們折,結果,個個都輕易折斷了;然後,母親拿出十根捆綁在壹起的筷子,再讓他們逐個折,這下誰也沒折斷。大家也用不著母親說了,心裏恍然大悟,明白了只有團結壹起,才不受他人欺負。這會開得精短簡約,但收效巨大。從此,兄弟壹笑抿恩仇。
團結的力量——中國古代寓言
吐谷渾阿豺有疾,召母弟慕利廷曰:「汝取壹箭折之。」慕利廷折之。「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廷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乎?單者易折,眾者難摧。戮力壹心,然後社稷可固。」阿豺有子二十人,終生同心協力。
從前,吐谷渾國的國王阿豺有20個兒子。他這20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領,難分上下。可是他們自恃本領高強,都不把別人放在眼裏,認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時20個兒子常常明爭暗鬥,見面就互相譏諷,在背後也總愛說對方的壞話。
阿豺見到兒子們這種互不相容的情況,很是擔心,他明白敵人很容易利用這種不睦的局面來各個擊破,那樣壹來國家的安危就懸於壹線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來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子們停止互相攻擊、傾軋,要相互團結友愛。可是兒子們對父親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面上裝作遵從教誨,實際上並沒放在心上,還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紀壹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會很久了。可是自己死後,兒子們怎麽辦呢?再沒有人能教誨他們、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了,那國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嗎?究竟用什麽辦法才能讓他們懂得要團結起來呢?阿豺越來越憂心忡忡。
有壹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預感到死神就要降臨了,他也終於有了主意。他把兒子們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們說:“妳們每個人都放壹支箭在地上。”兒子們不知何故,但還是照辦了。阿豺又叫過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說:“妳隨便拾壹支箭折斷它。”慕利延順手撿起身邊的壹支箭,稍壹用力,箭就斷了。阿豺又說:“現在妳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來,把它們捆在壹起,再試著折斷。”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咬牙彎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騰得滿頭大汗,始終也沒能將箭捆折斷。
阿豺緩緩地轉向兒子們,語重心長地開口說道:“妳們也都看得很明白了,壹支箭,輕輕壹折就斷了,可是合在壹起的時候,就怎麽也折不斷。妳們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鬥氣,單獨行動,很容易遭到失敗,只有20個人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會產生無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戰勝壹切,保障國家的安全。這就是團結的力量啊!”
兒子們終於領悟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為,都悔恨地流著淚說:“父親,我們明白了,您就放心吧!”
阿豺見兒子們真的懂了,欣慰地點了下頭,閉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折箭的道理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壹切困難。
三個和尚的故事
有壹句老話,叫"壹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擡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如今,這三個觀點過時了.現在的觀點是"壹個和尚沒水吃,三個和尚水多得吃不完."
有三個廟,這三個廟離河邊都比較遠.怎麽解決吃水問題呢 第壹個廟,和尚挑水路比較長,壹天挑了壹缸就累了,不幹了.於是三個和尚商量,咱們來個接力賽吧,每人挑壹段路.第壹個和尚從河邊挑到半路停下來休息,第二個和尚繼續挑,又轉給第三個和尚,挑到缸裏灌進去,空桶回來再接著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滿了.這是協作的辦法,也叫"機制創新".
第二個廟,老和尚把三個徒弟都叫來,說我們立下了新的廟規,要引進競爭機制.三個和尚都去挑水,誰挑得多,晚上吃飯加壹道菜;誰水挑得少,吃白飯,沒菜.三個和尚拼命去挑,壹會兒水就挑滿了.這個辦法叫"管理創新".
第三個廟,三個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們想想辦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來連在壹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後買了壹個轆轤.第壹個和尚把壹桶水搖上去,第二個和尚專管倒水,第三個和尚在地上休息.三個人輪流換班,壹會兒水就灌滿了.這叫"技術創新".
由三個和尚沒水喝,到三個和尚通過不同的辦法達到***同的目的,關鍵在於不局限於固有的思維,發揚了團結協作,良性競爭,開拓創新的精神.故事新解,給我們新的啟發!
1 學會相處與合作
2003年8月,在經過6個月的歷險和恐懼之後,發生在撒哈拉沙漠的15名歐洲遊客被綁架事件最終得以解決。14人活下來,只有德國女遊客米歇爾-施皮策未能幸免。回顧整個被綁架的過程,米歇爾的死並非偶然,在某種程度上說,使她不能很好的與人相處和合作,導致了他的死亡
在這次死亡之旅中,與旅客及綁架者相處合作顯得格外重要,個人的閱歷和魅力決定了自己在這個群體中與人相處與合作的能力,確定了自己在這個群體中的位置。米歇爾倔強的個性和不合作的態度,使她在這個群體受到嚴重的孤立。米歇爾不相信任何人,經常與同伴發生沖突,起因都是壹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綁架者都是些極端分子,他們對處於弱勢的人之提出諸如戴頭巾、穿外套之類的要求,被綁架者中只有米歇爾不與合作,在同伴壹次次的苦勸,而毫無結果的情況下,米歇爾與同伴越來越疏遠,不得不壹個人呆著,大多數是好她只躺在毛毯上唉聲嘆氣,自言自語。由於米歇爾與旅伴的情感距離越來越大,就連綁匪在她再次不聽話的舉動之下,也沒有懲罰過她。因為他們已經認識到米歇爾在人質中是多麽孤立,沒有必要殺壹儆百。
米歇爾無聲無息的死了,群體(包括綁匪)變得更加融洽、更加照應,這壹點從綁匪和人質照片中的笑容中可以看出來。人質馬克—海迪說:“這並非米歇爾終於不再使我們神情緊張,而是我們已經看到,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相處和合作、同心同德,將導致事態更加惡劣的後果”。
與人很好的相處、合作,任何時候都是壹種美德,都是社會的需要。與人很好的相處、合作,可使自己的人格變得高尚,用壹種豁達的心態去分享別人的成功,用壹種欣賞的眼光去肯定別人,妳的人生境界會因此得以提升;與人很好的相處、合作,可以建立壹種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在壹個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在壹個無暇溝通的生活環境中學會適應和理解,人與人之間定會多壹份融洽,少壹點隔閡;與人很好的相處、合作,必須克服那種狹隘的心態。壹個始終想著自己得失的人,壹個總是對別人心存戒備的人,壹個狂妄自大的人,是永遠不會體驗到相處與合作的愉快的
相處與合作的愉快,不是以廉價的吹捧和無原則的誇獎來獲得的,更不是投其所好、卑躬屈膝的精神賄賂,而是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之上真實的價值判斷
2說合作
有感於古語說,“勢單力薄聯絡諸侯”。也有經濟學者說:“實力未夠,就自己做車箱,掛人家的火車頭”。可想而知合作的重要。
任何大壹點的事都是群體完成的,決不是個人的能力問題。沒有漢初三傑及屠夫豪傑們的合作劉邦不可能建立漢朝;沒有桃園三結義,賣履小兒怎可能三鼎天下;沒有瓦崗排座次,那來成就褐衣公子。還有古語說:“壹箭易折,五箭難摧”。可見結夥合作的重要性。壹定要求和存異地合作才能更好地做好業務。
也有感於當年跟人家合作被騙過,所以對以往的合作切切實實回憶壹番,作個總結。而有些合作合同要是用到天書裏的合同規範書岣?律?墓叵得繕弦跤埃?慘?蠣鞲鮒兄饕?侍狻?
壹、 合作關系有:
1.平等合作關系。
2.老板跟員工合作關系。
3.主次合作關系。
4.夫妻檔合作關系。
5.父子檔合作關系。
不要被壹些人掛在口頭上的“合作”二字欺騙。
二、 為什麽要合作:
1. 減少個人付出,減小投資成本。
2. 建立壹個平臺,靠平臺尋找發展機會,股東圍攏更有力。
3. 合作各方各投入什麽,想要得到什麽。
4. 壹人計長,二人計短。二人力量勝壹人。
三、 合作之道:
1. 要有合作精神。
要有商有量、有溝通、有分工、有協力、有義務、有責任。比如每個股東要有拉業務的義務。
2. 要有企業意識。
A.就算是小額投資也要有投入,那怕投資壹萬塊錢,有投入才更好地看菜吃飯。壹定要有企業編制,就算三個人的皮包公司也要有職稱,有分工,有工資制度。比如每人每月壹百塊錢工資制度也要有,有報銷制度,有會議制度等等,對外要讓人感覺是企業。
B.要有投資計劃,總投入多少,時間多長,分幾期等等。要有投資回本計劃。投資有資金投資,技術投資,業務投資,根據投資來看米煮飯,根據投資量去開拓業務,管理業務,再達到計劃利潤。有利潤然後再投入。
C.合作股東如果本身有壹份工作,或在某公司兼職,這樣的合作往往會出問題。
D.合作要列出合作股東之間的規範、審計、制約(監督),特別是財務,這三點是壹個政權的問題,也是壹個集體的問題。
沒有以上兩大點不叫合作。
四、 合作最主要的是會舍棄。
壹個人就能賺錢,為什麽要幾個人合作,分錢呢?這就是要維護集體舍棄個人局限的利益。
五、合作會出現的問題:
要是正兒八經地領牌開公司就少出問題,比如財務上股東每人各主管壹印章才領到支票。但對於壹些商機,或創業初期的人來說,就需要合作協議書了。
主要會出問題也是綱的問題:錢。沒集體合作精神沒企業意識的人會做手腳蒙股東的錢。這是要防的。還有的就是卷錢逃跑,這就很小了,也防不勝防。
六、 跟股東簽合同要註意的問題:
有道是“逐鹿天下者不搏兔”,簽合同之前千萬不要做其它分神的事情,最好不要做事,正如我的畢業指導老師說過:“我每次創作前,都要睡足、吃飽、喝足、精神飽滿才開始”。千萬記住。我就吃過二次虧,也可以說是經驗不夠。壹次是簽合同時股東多話說,擾亂我頭腦,第二次是股東安排很多、很重要、很急的事給我辦,搞到我頭昏腦脹,再來叫我簽合同。
套用壹個企業老總的話說,“怎樣合作都成,只要有得賺。”應歡迎各種業務合作
想到好腦瓜不及爛筆頭,故把老生常談的合作問題寫下來。
3 合作愉快
市場裏熱鬧處,人群熙熙攘攘。路中間,甲置壹紙箱於地上,內盛有袋裝的茶葉。他很有節奏地吆喝著:“茶葉啊,看看這好茶葉!清涼敗火又解熱。哎,過來看看啊!”
乙提壹綢布兜在箱子前站住,拿起壹包來看看,問著價,還放到鼻子底下聞了聞。壹個老頭兒從旁邊走過,乙忙拉住他:“大爺,您看這茶葉怎麽樣?還要十八呢,給他十六行不?您聞聞,聞壹聞。”他把茶葉遞到老頭兒面前,老頭兒聞了聞,乙湊近他說,“給他十六行吧?茶葉確實不孬!您買包吧,您買包我也買包。這茶葉確實不孬。”
老頭兒搖搖頭走了。
乙繼續聞著。
約二分鐘,壹個小個老太太從乙身後走過。乙忙轉身叫住她,把她勸到茶葉箱前:
“您看這茶葉怎麽樣?我想買壹包,又不懂。聞著味挺好。要十八呢,十六能買下來嗎?您看看,您先看看。”
老太太無奈,接過茶葉看看,聞了聞。壹對三十左右的男女推著車子停下來,女的拿起壹包看了看:“怎麽賣的?”
“十八。”甲說。
乙忙說:“便宜點,便宜點。我要壹包。”他邊說邊拿過壹包打開的樣品讓男的看了看。
“便宜點十六。”甲說著拿起幾包遞給他們。小個老太太則抽身走了。
“十五吧,我要兩包正好三十,行吧?”乙說著便往外掏錢。
“十五我們也要兩包。”女人說。
“行。”甲拿兩包放入她的車筐裏。
乙將兩包東西裝進綢布兜,跟著他們向北走去。
不壹會兒,丙提個稠布兜過來了。拿起壹包茶葉放在鼻子底下聞著,連聲咋呼:“茶葉怎麽賣的?味這麽香?!嗯,好茶葉!多少錢?”跟著他的嗓門,有個中年人站了下來,丙叫的更起勁了,“茶葉不孬!多少錢?便宜了賣嗎?”
“便宜十六。都賣十八的。”甲說。
“不貴不貴。”丙嚷嚷著,拿壹包放中年人鼻子底下,“您聞聞,味道挺正的!”他小聲說著,用胳膊碰了碰對方,“要兩包吧,不孬!”復又大聲說,“哎,給我兩包。”
甲給他兩包。
中年人卻放下茶葉轉身離去。
丙將裝好的兩包茶葉倒回箱子裏,繼續同甲砍著價。
五分鐘後,有幾個人圍了上來。丙拿過打開的樣品同身邊的人壹起看著:“要十八呢!”然後跟甲說,“便宜點,便宜點,賣東西哪有不還價的。再好的東西也得還價。”
“多買算十六,大周末的。少了不能便宜。”甲說。
“嗯,是好茶葉,錯不了!”丙跟別人小聲嘀咕著,“是好茶葉,也不算貴!”然後又大聲說,“便宜點,便宜點,我要兩包。”說著拿起兩包放進布兜,並掏出了三十塊錢遞過去。
“不行不行。”甲往外推著,不要。
“行了行了。”丙強塞給他,甲只好收了。
另有幾人見了,也掏出三十塊錢買了兩包。甲壹副無奈的樣子,壹壹收了。
丙跟著那幾個人向左邊走去。
片刻後,甲拖著箱子向南轉移,他選了壹處熱鬧的路口停下來。不大壹會兒,乙和丙壹同趕來。兩人把兜裏的茶葉倒回箱子,就圍住箱子又聞又看,邊問著價。
壹個男人停下來,看了看,“怎麽賣的?”他問。
“十八。”甲說。
“哎,妳看看,這茶葉倒是不孬,還賣十八呢,”乙對男人說,“人家都賣十五。”轉向甲,“十五行吧?賣了算了,都買妳的,多賣兩包不就有了嗎?!”
“行。”甲答應。
“給我兩包。”
“給我兩包。”
乙和丙爭先恐後地搶著。男人也拿了壹包,掏出錢來。
“要兩包不行嗎?”甲問。
“都要,要兩包吧。”乙說著用胳膊捅了捅男人。
男人搖搖頭,接過找給的錢走了。乙和丙立刻將手中的茶葉扔回箱中,但沒有走開。
過午時分,市場上的人開始散去。出市場往左走,壹各個門面不大但還有些檔次的飯店裏,靠角落的壹張桌子上三個人喝得正酣。他們腳下,壹只空紙箱隨意地扔在那裏,箱子裏除了兩個揉成團的布兜別無他物。桌子上擺滿了雞魚肉和時令鮮菜。壹瓶檔次不低的白酒已見了底,另壹瓶亦快過半。
甲臉上酒意蕩漾,站起身給另外兩人倒滿,坐下來:“為了我們的合作愉快,再幹壹杯!”說著他舉起杯。
乙和丙也舉起杯:“合作愉快!”
他們同聲說著,三只酒杯碰到了壹起。
4 合作
先讓我們看壹下兩個童謠:(1)壹個和尚挑水喝,二個和尚擡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2)壹只螞蟻來搬米,搬來搬去搬不起。兩只螞蟻來搬米,身體搖來又晃去。三只螞蟻來搬米,輕輕擡著進洞裏。
為什幺“三個和尚”就“沒水喝”,而“三只螞蟻”卻能“輕輕擡著進洞裏”?那三個和尚真的不如那螞蟻嗎?是啊,因為三個和尚都自己顧自己、怕吃虧、不負責任、不合作、互相推諉,當然就沒水喝了。而三只螞蟻能“輕輕擡著進洞裏”那是他們團結合作的結果。
可見合作是極為普遍也是極有必要的。歷史上有了合作,世界才能發展之今;自然界中有了合作,大自然才能欣欣向榮……
中國有壹個古老的寓言:有壹個老人年紀大了,他的五個兒子經常吵架,很不和睦,壹點兒都不團結合作。有壹天老人把五個兒子叫到身邊,並給了他們每人壹雙筷子,讓他們折斷。老人告訴大家:只有團結起來力量才會更大,兄弟閑合作才會有幸福的家庭。
上帝分給兩個家庭兩把長筷子。第壹個家庭把長筷子當作普通筷子使用,把食物只往自己嘴裏送,可是筷子太長了,他們根本就吃不到食物,結果都餓死了。而第二個家庭卻把食物往對方的嘴裏送,他們互相餵食,互相幫助,他們壹家就活了下來。所以這告訴我們:要生存就要互相合作,這樣才能團結進步。
當今社會,科技高速發展,社會分工精細,而每個人的思維、知識面都是有限的。古人孟子有句話說的好:“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事實上我們中國人民卻沒團結合作起來。人家都說:“壹個中國人是壹條龍,三個中國人是三條蟲。”這不就是說明我們中國人不團結,還經常搞“內戰”。聯想到以前曾聽說過壹片報道:在壹個國際學生夏令營的壹次活動比賽中,單項比賽的冠軍幾乎都給中國學生包了,而在合作項目中,中國學生就都是自顧自,壹點都不團結合作。就算有壹個人能的第壹,但總分卻非常落後。
所以我們作為新世界的中學生,應該牢記教訓,從小樹立合作意識,為迎接新世界的挑戰,奠定必勝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