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不乏書生領軍大獲成功的例子,清朝的曾國藩是壹個,李鴻章是壹個,無疑,民國初年的吳佩孚也算其壹。
北洋軍人多不讀書,所以,吳的秀才出身就成了很讓人羨慕的履歷。吳佩孚成為威風八面的“孚威上將軍”後,軍政界多當面以“玉帥”、“吳二哥”恭維之,背後卻全起哄叫他“吳秀才”,他也欣然默認了。美國史學家費正清顯然也看重這個北洋軍人的文化背景,幹脆稱吳為“學者軍閥”。
南北戰爭中的吳佩孚
民國初期,“吳佩孚”這三個字是無法擦掉的,報章上隔三岔五地就會出現這個名字。
想當年,吳佩孚是何等威風!他率部南征,出直隸而河南而湖北而湖南,勢如破竹,壹氣逼近廣東。
本來,袁世凱已經憑武力統壹了中國,但老袁的“帝制自為”又惹惱各路軍閥,西南遂競起割據政權。老袁死後,段祺瑞領銜內閣,叠令各省取消獨立服從中央,但“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段祺瑞便下令大軍南征。北軍南下,氣壯山河,而其中最銳者,即吳佩孚的陸軍第三師。誰都明白,只要這位中將師長壹聲令下,他軍紀嚴明的大軍即可底定三湘並進而蕩平粵、桂兩省,北京政府“武力統壹”的夢想則指日可待!
然而,就在捷報頻傳之際,吳佩孚卻突然按兵不動了,他開始匪夷所思地與占領區的軍政首腦、士紳終日飲酒賦詩,不再言戰!
老段急得親往前線勞軍,並破格授予保定速成學堂測量科學生出身的吳佩孚以“孚威將軍”的殊榮和勛位,以勵其壹鼓作氣掃平兩廣進而統壹中華。可是,吳佩孚楞是不買賬!過了段時間,竟擅自撤軍,把北洋軍打下的大片江山拱手送還南方!
說實話,沒有吳佩孚的罷兵,壹部民國史怎麽落筆,還真的挺難說哩!
吳佩孚息兵衡陽的日子裏,博得了極好的聲譽,因為他罷兵的理由是呼籲和平,所謂“罷兵主和”是也。為什麽這樣做呢?“鬩墻煮豆,何敢言功?”“並非寇仇外患,何須重兵防守?對外不能爭主權,對內寧忍設防線?”(吳佩孚通電語),所以,俺不幹了!
老段氣得直蹦:“秀才造反啦!”
其實朝野都明白,戰功赫赫的吳秀才理應被任命為湖南省督軍或省長。老段卻安排了別人,這才惹得秀才造了反。
也許,段祺瑞不論功行賞,是怕性情剛毅的吳佩孚坐大不能羈縻吧?正在北京政府為吳的罷兵猜測不已之際,湖南那邊又傳來吳氏的“四不主義”:
不做督軍,不住租界,不結交外國人,不舉外債。
果然,他吳佩孚壹生沒破此“四戒”。在那個紛紛借重洋人的時代,敢公然向國人作出這樣承諾者,絕無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