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
1.大概介紹壹下國學,參考壹下——
國學,壹國所固有之學術也。國學和文學數學的意思不同,並非是國家之學或者治國之學。壹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國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而大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掀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國學"壹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壹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壹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壹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壹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壹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查閱國際君友會資訊中心的國學詞目有如下定義:國學,可譯做“guoxue”(音譯)、“Sinology”(意譯,指中國學或漢學)。狹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現在壹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壹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
[編輯本段]國學範疇
傳統國學。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編撰於乾隆年間,由當時的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等壹流學者完成。“四庫”指經、史、子、集四部,“全書”指所收都是全本。“國學”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當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學術精髓簡稱。它是新壹代應該了解的知識之壹。
大國學概念的衍生:國學、漢學、中國學。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秦磚漢瓦,非秦(有英語China為證)即漢(Han Studies),自漢代以降,國力鼎盛,海外又稱大漢民族之學為“漢學”,考據學雖然證實“漢學”壹詞至遲在南宋已較常見,狹義所指為兩漢時期的經學學術思想,而漢代人研究經學著重於名物、於訓詁,後世因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但海外所指漢學,或者又可理解為漢民族之學,即對中國的研究,尤特指關於對中國的語言文化、文學、歷史和風俗習慣的研究,囊括中華六藝五術範疇。六藝指: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五術指:山、醫、蔔、命、相等五術。(以上文章摘錄自《南柯舟:國學熱中談國學》)
“國學“,更有寬泛的解釋。如把百家之術,如儒、釋、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說統統收於國學囊中,如此,則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都能統稱為“國學”,其中除了佛教是外來宗教,基本全是誕生於中華本土,所以,國學又稱為“中國學”、漢學。 (以上文章摘錄自《南柯舟:國學熱中談國學》)
國學教育
至於大學裏設立國學學位,有人說“國學學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實,國學包括哪些領域和範圍本身並不模糊。國學分為小國學圈與大國學圈,小國學圈僅僅限於經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國學圈則囊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國學隨著西學漸淫東學式微之際經波瀾起伏而日漸風起雲湧,走到今日實屬不易,國學是伴隨中國傳統文化而生長的、伴隨中國歷史而發展的。近來有聞者,2008年10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表示將向有關部門正式提交設立國學學位申請,請問是將國學中哪壹門、哪壹科目設立“博士”學位?還是該把五術、六藝、諸子百家都設立“博士”學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非中國學問,不該列入“國學”之列耶?(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摘自南柯舟博客)
國學發展
西學東漸誕生國學。“國學”壹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壹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壹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壹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壹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壹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國學與西學的論戰。深究國學的本名原意,原指國家學府,如古代的太學、國子監。單純的說國學,乃獨指經、史、子、集部的語言文字經典訓詁學問。自西學東漸、文化分流轉型以來,為區別於西學,時人把我國的“六藝、五術”“諸子百家”統統稱之為“國學”,西學繁衍於東土,東學式微,現代自五四以來的新青年運動前後,壹些國學大師們,為保護國學而開始和西學論戰,西學派認為全盤接受西學,而國學家們則誓死保衛祖宗們留下的五千年菁華文化。(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摘自南柯舟博客)
國學與西學在國內分流的發展。國學本為我國之獨有,但在中華近代歷史時期,由於中西之學的分野,國學與西學在國內開始逐漸分流發展。在中國大陸,國學曾因破除四舊而遭塗炭,文革結束的改革開放以來後,國人的思想學術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繁衍擴大,枝盛葉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國學”復起至今。國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而鼎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摘自南柯舟博客)
在中國國學中有豐富的哲學內涵。雖然國學不是哲學,但是國學的發展史囊括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哲學發展脈絡,國學無法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單壹的揀出來,設立學位要找基本依據,全面復興中國的國學文化,實行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復興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文化,才是真正的國學復興之日。國學的現代化就是把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中的文藝、文化知識科學化的復興起來、現代化起來。(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摘自南柯舟博客)
中華國學其宗旨,乃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國學”應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其中諸子百家,包括“儒、釋、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為天地立心”之學;其中六藝,包括“禮、樂、射、禦、書、數”,在古代,“六藝”中禮、樂、射、禦,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具之術,貴族子弟在太學階段要深入學習;書與數稱為“小藝”,是民生日用所需之術,是在古代“小學”階段的必修課,乃是“為生民立命“之術;其中五術,乃是 “為往聖繼絕學”、“究天人之際”關系的學問,包括“山、醫、蔔、命、相”等。 被今人疵垢為“迷信”,那些輕易否定壹切“究天人之際”關系的學問的人,其實他們很少站在與人生存在狀態息息相關的終極關懷的立場上,去認真的探究天人之際的真切意蘊與內在價值,去拉近生命存在與天人之際之間的間接和直接聯系,在傳統與時代、學問與生活中架設壹架溝通的橋梁。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大國學論有利於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向心力。有鑒於此,今年3月,國寶級學術泰鬥、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院接受采訪,高瞻遠矚的提出“大國學”的概念。他說:“國學應該是‘大國學’的範圍,不是狹義的國學。國內各地域文化和56個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國學’的範圍之內。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又***同構成中國文化這壹文化***同體。”是壹種大壹統式的“文化調和”。因此我想,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學,東西南北凡吾國域內之學,都可稱為“國學”,即中華民國之學皆可稱為“國學”。在國際上,近似的名詞稱謂漢學(Sinology)或稱中國學(China Studies),現代“華學” 學者針對在當前國際社會上,西方學者把藏學、滿學等排除在漢學(Sinology)之外,有意故意的造成破壞中國大統壹之嫌的歷史時代之際,把國學稱謂“華學” (China Studies),包括中華漢學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黃帝、蚩尤帝所有後裔民族之學,均列為中國之“國學”。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壹切反對中華民族文化大整合的的言論和輿論,都是對民族文化的踐踏,都是極端不負責任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大國學論,有利於中華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於五千年來積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於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於中華民族大團結。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人文“大國學”論應與現當代西方科學思想和諧***生。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博導陳思和教授提出“海派文化可以容納各種文化,並且保持各種文化之間的和諧與平衡”,我想把它借用到這裏,人文“大國學”論不排斥科學,應與現當代西方科學思想和諧***生。實現陳思和教授所說“多元與規範文化的通體生存”狀態,五術六藝與諸子百家之學可以和諧***生,彼此之間應互不排斥。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五術六藝與諸子百家之學可以和諧***生。五術六藝從誕生開始與就諸子百家連體***生,如果沒有五術六藝,也就沒有中國文化,沒有中國哲學,否定五術六藝等於否定中國哲學,將中國哲學拖入虛無主義泥潭沼澤萬劫不復。這是壹種繁榮與腐朽***生的文化現象。如果把五術和六藝取締,中國民間信仰和倫理將失去土壤與根基,秦始皇焚書坑儒都沒有燒掉的《易經》能生存發展到現在,很能說明問題。陳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種文化形態的存在,這個文化自身才可能變得多元和豐富”。這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礎。只有是更加的中國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編輯本段]國學經典
經部——儒學經典
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匯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註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重要書目如:《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部——各種體裁歷史著作
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匯編類”,重要書目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資治通鑒》、《戰國策》、《宋元明史紀事本末》等等。
子部——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為“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匯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耶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重要書目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樸子》、《列子》、《孫子》、《山海經》、《藝文類聚》、《金剛經》、《四十二章經》等等。
集部——諸子百家及藝術、譜錄
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
[編輯本段]經史子集四部正名
何謂國學?
國學是壹個上世紀二十年代產生的名詞,當時的歷史背景不必多說,學術上的時代主題是西學東漸。此前中國的舊學在現代文明面前壹敗塗地,曾國藩繼承明儒傳統,身體力行,通經致用,後來又有張之洞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力圖調和傳統與現實的陰陽關系。後來學術界興起“整理國故”的熱潮,雖然與當時歷史條件看似不協調,實則是有深刻歷史理性的。提出學習西方,“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當時不但提出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提出要恢復兩漢經學,這看似極為矛盾,其實正是魏源的高人之處,此後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則。
當時國人有壹種全盤否定國粹的傾向,外國來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而看新文化運動闖將之壹胡適,則在介紹杜威的實踐主義時同時講授中國哲學史。當時的歷史氛圍下,國學概念產生後其意義內涵自然較復雜,包括傳統官方民間各種學問、藝術、技藝等,但在狹義上,國學之範圍不脫經史子集四部,同時四部中又以經學為首。
今人對國學的基本看法只在形式上,乃至覺得用文言文的就是國學,對於樸學之類幾無任何概念。舉例來說,治國學先從經學開始,經,古稱六經或六藝,後世經歷秦火,幾經輾轉,乃最終定為十三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周易》以占筮之書,歷秦火而獨存,沒有被焚禁過,六經之中其他經書及六國史書之類都在焚書坑儒中被焚,後在漢初由官方整理尋找,從故秦博士伏生這些人那裏按他們的背誦記述重新補足,與原書多不壹致,同時又有魯恭王壞孔子家壁發現壁中書,及後世劉歆於秘府整理出的“古文經”,雖有經學家的今古文之爭,古文家又因偽造部分經書而被詬病,後東漢鄭玄調和今古文,又經王弼、王肅諸人,今古文之爭漸弭,而壹代人皆以壹代之風氣解經,西漢尚災異,故董仲舒等人講公羊學言災變,京房易學講卦氣;東漢流行讖緯,鄭玄乃兼註緯書;魏晉尚玄,乃有調和儒道之努力,論四本、崇有、貴無以至有將無同之論,說《易》者多采道家之旨。南北朝至隋唐大略沿襲並整理,孔穎達箋註群經,為當時經學南北融合作出貢獻。
宋明時易學繼陳摶而有邵雍,後朱熹采易圖講易,重在義理,此時理學產生,又者經歷隋唐,經學受到禪宗影響,又進入新的境界。再有太極、氣、理、性之說遍及人心,此時經學離孔子所治經已漸遠,至王陽明“心學”則更是采佛家大乘精義。清朝文字獄大興,考據樸學大興,乾嘉年間尤盛,納蘭《通誌堂經解》之後,諸家整理經學文字勘定版本,並作正義箋疏,焦循、錢大昕、阮元等為冠。
近代俞樾兼通今古文,其弟子則又啟今古文之爭,又有南海先生康有為作《新學偽經考》,當時章太炎、劉師培諸人,遂爭演愈烈。通經學史,還須知道經學背後的政治因素,如漢代治經是士族壟斷仕途的方法,註經便是掌握話語權,乃造出儼然春秋貴族壹般的世代簪纓之巨族,在晉以後士族遂成為超越皇權的勢力,至有“王馬***天下”之說。
今古文之爭更牽涉到很多政治因素,如王莽改制等,總而言之,經學中問題錯綜復雜,而只有治經學後,才能遍及群書,治史、子、集部。例如,不通經學,不會《爾雅》、《說文解字》訓詁音韻之類,就無法在文句上讀懂古書;不懂《周易》象數乃至天文地理者,就無法讀懂史書中各種歷法天象災異記載,也讀不懂《史記》中《秦楚之際月表》之類,從而亦無法理解司馬遷“究天人之際”的理論體系;不懂易學,不讀《春秋》、《詩經》、《禮記》之類,就無法理解子學中的很多理論來源(因為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不是老子、墨子、莊子,而是儒家的至聖先師孔子)。
史部的體系大致三種,壹者紀傳,承襲《史記》體制,如《漢書》、《明史》者;壹者紀年,承襲《春秋》體制,如《資治通鑒》者;又者紀事,承襲《通鑒紀事本末》,如《宋史紀事本末》等。而在章誠齋眼中,六經皆史(《周易》和史之關系可參考胡樸安《周易古史觀》),故史部實際也是繼承經學傳統,史筆即用春秋筆法,並采用經學中通三統、尊王攘夷、大壹統、母以子貴等觀念,這是史部概況。
子部是四部中最少的壹部分,故將佛道典籍均填入子部,先秦諸子著作是子部最早來源,多歸於子部雜學之屬,以備與儒家參合互用,而兵農醫術等應用內容在子部則列為較下之學,易學中部分陰陽五行術數之類也在其列,如《六壬大全》、《三命通會》、《李虛中命書》等。
集部有楚辭、總集、別集等分類,主要收錄歷代文藝方面作品,這壹部分由於歷代作家不斷更新填充而蔚為大觀,如宋人著書就有數萬卷,而在江陵焚書之後天下藏書不過才兩三萬卷。此部分與經學中小學(音韻訓詁等)多有關聯,如《佩文詩韻》等,要之,不同小學,不解平仄及古音等就不能吟詩填詞作賦屬文,今人文章不濟多半還是小學功底不夠紮實,對漢字本身感悟不深,又不能通其他幾門語言與漢語對比,更顯語言能力單薄。集部文章可作三不朽之“立言”者,也是文章精華處。
經史子集之外,如《西廂記》、《牡丹亭》之類可歸集部,又是藝術門類,也是國粹內容,國學中也有壹席之位,但已非主體脈絡,今日發揚光大可以,但其實已是末業閑流。
論國學,先明國學之義,所謂必也正名乎,善哉。
[編輯本段]含義與分類
《史地學報》闡釋國學:“國學之為名,本難確定其義。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國學。分析為言,則中國原有學術,本可分隸各種學科”。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哲學以儒家哲學為主流,包括道學佛學百家學等;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
[編輯本段]國學研究機構
2自己選壹段喜歡的國學經典朗讀壹下。
3如果有條件,找壹個國學老師談談,做對話形式播出。
結語:
自己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