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兵器發展史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縱觀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漢王朝無疑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作為中國乃至全世界主體民族的漢族,即形成於2000年前的漢朝。
世間萬物,有弊就有利。面對壹個只會拿拳頭說話,屢屢背約制造摩擦的野蠻鄰居,漢朝的皇帝們只是暫時地隱忍了下來。在這裏面,有非常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的壹點,那就是漢家諸帝並未因表面的和平而產生幻想,他們只是在等待,等待國力的增長,他們還在積攢實力。因此漢朝開國以後,兵器的研究非但沒有停止,反而作為國家戰略在高速發展。
這種被逼出來的戰爭準備,使得漢朝武力空前飛躍,這集中體現在鐵制品的普及上。消亡不久的大秦帝國,主要以青銅兵器為主,而建國只有短短幾年的西漢,鐵器開始像現在的計算機壹樣爆炸性地發展。西漢初年鐵器已經普及到了農具,更不用說兵器。
除了材料上不如漢朝以外,先秦的武器種類也比較少,主戰武器仍然以車五兵和步五兵為主。根據《周禮·考工記》的記載,戈、殳、戟、夷矛、酋矛,這五種兵器都插放在戰車的車輿上,供甲士在作戰中使用。《司馬法》則記載步五兵為弓矢、殳、矛、戈、戟。
漢軍的主要裝備
殳是壹種長柄鈍兵器。以竹木為長柄,以有棱無刃的青銅或者鐵制鈍頭為首,它是古老的兵器,可以追溯到周朝。殳在誕生的時候可能屬於現在的“鈍器”範圍,隨著戰爭的洗禮,到烽火硝煙的戰國時代,殳已經慢慢演化出了尖鋒,甚至是刺。後來,殳還進化出了另壹個作用,就是標識,壹般情況下出現殳的地方說明指揮官坐鎮其中。由於主要作為戰車兵器,隨著後來戰車的沒落,殳也漸漸退出戰場,從漢朝開始成為了禮器“金吾”。值得壹提的是,由殳演化出的棒類兵器,在後世的戰場上延續了下來,其中最為成功的演化版本當數狼牙棒。
矛絕對是壹種長盛不衰的長兵器,它起源於周朝或者更早,直到抗日戰爭時期還能看到它的近親“紅纓槍”。在冷兵器中,矛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頑強,在於它有良好的殺傷力和破甲性能:如果以同樣的力量攻擊敵人,砍傷的效果比刺傷要小得多;我們知道隨著盔甲的發展,許多冷兵器的殺傷力開始大打折扣,而矛作為壹種典型的穿刺兵器,能夠輕而易舉地穿透絕大部分盔甲,在歷史的長河中,很好地保持和發揮了它的威力。
戈是秦漢時期非常常見的兵器,可分為長戈和短戈。長戈用於車戰,短戈用於步戰。主要是壹種啄和鉤掛類兵器,我們現在很難想象這種武器究竟怎麽殺傷對手,是因為我們把兩軍對陣簡單地看成了正面碰撞。實際上,在古代戰場上,除了電影、電視上經常看到的雙方軍隊呈面對面的正面碰撞外,還有軍陣交叉在壹起的情況。這時個人與作戰單位的側面都是暴露的,在戰車上無論以戈掃擊、拖擊還是啄擊,威力都十分巨大。
戟和劍,雖壹長壹短,卻有許多相同之處。首先,它們都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兵器,其次,它們都曾大量裝備軍隊。有壹個詞叫“劍戟森森”,如今雖然已經很少使用了,但寥寥4個字,就能讓我們聯想起古代軍陣的氣勢和場面。同時可見戟曾是和劍同樣重要的制式武器。第三,戟和劍壹樣,在與盔甲的對抗中逐漸顯露劣勢,最終因盔甲的發展而被淘汰。
大黃弩與連弩
由於在遠程兵器上處於絕對下風,漢朝不得不加緊了弓箭的技術革新,其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大黃弩。大黃弩的成功,除了射程和精準度上的飛躍以外,弩自身的特點也不可忽視。匈奴是北方遊牧民族,體格健壯,且自幼騎馬射箭,因此漢人無論怎樣訓練,都很難趕超匈奴。因此漢人另辟蹊徑,從裝備的革新上拉平雙方的射箭技術差距,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剛才提到的射雕手,他們除了射得準以外,還射得遠。雕的飛行高度壹般都在200~350米左右,如果腕力不夠,射得再準也是白搭。而大黃弩的射程據說達到了400米,這就拉平了射程上的差距,使得漢軍在遠程火力方面不至於差對手太遠。
漢代的弩在弩機外面加裝了壹個青銅機匣,稱為“郭”,可以承受更大的張力。另外,漢弩在用於瞄準的“望山”上增設刻度,相當於現代步槍的標尺,提高了命中率。望山有點像今天槍掛榴彈發射器上的簡易瞄準器,是壹個豎起的金屬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