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學校設計面臨的基本問題
2 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應該如何認識未來的學校教育空間
3 當設計壹所好的學校的時候,應該具備怎樣的創新思維,更好服務學校設計
這是幾張教室圖樣。從中可以看出,這些學堂我們很熟悉,左邊近100年前的學校教室布局與教育模式在如今依舊沒有大的變化。除了今天教室裏面引入現代化投影儀、電子白板等等壹些設備之外,壹百年前和如今的教室相比並沒有本質性的差異。事實上,如今的人才培養目標、學校教學理念、課堂教學模式以及學生的具體學習方式包括背後技術
支撐條件已經發生很多變化。但為何課堂布局,或者是教學空間卻沒有很大的變化。難道學校不需要改變嗎?是什麽原因導致沒有變化的?其中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
個人覺得有很多原因導致今天國內學校沒有很大變化。相比國外學校,特別是二戰之後,如美國、英國、日本,這些國家的學校建築空間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壹月前在北京我參加了壹次學校建設會議,壹些來自國外發達地區的學者分享給我他們國家學校空間設計的時候的壹些思考,很明顯感覺到其他國家的教育空間和我們有很大的差異。
無論是美國也好,日本也好,他們的學校設計非常強調壹棟建築體內部的平面布局以及每壹個空間的具體教學功能。而國內的建築事實就是,聚焦點都在建築立面、總體布局上。個人認為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性,而在這種差異的背後,可能還包括壹種支撐的理論基礎。這種現象可能跟中國設計界,教育界、學校基建界等等很多不同層面的人的觀念和行為聯系在壹起。個人覺得這不是壹個單壹現象,而是群體性的集體***識。這種***識,如果和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相對比,就可以看到彼此之間的理念不同和差異,也可以看到國內外之間存在的距離。我們可以嘗試從幾個方面來探討中國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人為因素導致學校建設不合理
今天國內學校建設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壹個原因,個人認為是人為因素導致的,比如場地問題。很大比例的學校在規劃選址時的場地條件是不適合建設學校的。例如將學校建在地震斷裂帶上,建在毒場地上,這種情況是經常發生的。
右邊的圖片是某地的壹所初中,所在區域有壹個經濟開發區,經濟開發區在規劃時當地即規劃了相關企業也規劃了相關學校。但在學校建成連年後,這個經濟開發區引入了兩家汙染企業。這兩家企業有壹個***同特點,就是每過12個小時就需要進行壹次廢氣排放,這些氣體都有很強的刺激性氣味,直接導致這所學校在廢氣排放階段無法正常教學。
除了這些,還可能有壹些其他問題。如指標設定不科學。
案例:我曾經接手過壹個幼兒園的設計,幼兒園是12個班,土地面積並不大。那麽政府給定的相關指標比如容積率要求不大於1.0,建築密度要求不大於25%,綠地的要求不少於35%,建築高度不高於15米。我根據班級規模進行測算,發現壹個很苛刻的情況就是這樣壹個幼兒園,要死死扣住25%的建築密度這個指標,然後把這個幼兒園建成四層才能夠達成相關建築指標要求。
而在國內建築規範裏規定,幼兒園要求建造高度不超過3層,那四層空間如何利用?顯然不能夠作為普通教室使用,只能來做壹些輔助用房,但輔助用房在平面布局在上面這張圖中是很不合理的,這就產生了很大的沖突。
我試圖去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幼兒園設計是否可以引入新的設計結構,像loft結構來解決這種困難,這種結構的壹個優點就是可以在相同建築高度的情況下更好的解決建築面積不足的問題,因為在loft上面可以解決老師辦公空間的問題。但是,采用這種結構後,15米的建築高度設計3層loft結構是比較困難的,如果是16m就比較好解決了。但是當地規劃局規定建築高度不能超過15米。
對於學校的用地,也沒有很好的落實壹個關鍵政策:教育優先發展。我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在國家政策層面提出教育優先發展壹說,教育發展要置於經濟宏觀發展的前面,包括教育相關投入優先保障,經濟區規劃包括城市規劃要優先考慮學校規劃等等.但實際情況是中小學用地往往是壹些邊角的用地居多,很少把最好的土地讓步給教育用。這樣的結果就導致學校選址上可能有很多不合理的問題。
投入不到位或投入不足以及外部評選的問題我國絕大多數的公建學校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情況。對學校的投資量基本停留在二三十年前對於學校面積的框定,然後根據框定的基數,乘基本建設經費標準(每平方米1600或者1800),作為學校的總投資量。
這種方法存在兩個問題。1:面積規定太死,對於學校空間靈活性,建築用地或者建築余地問題考慮不到位。2:每平方米單位造價規定較死,很多學校建築要做的很好,不單單是毛坯房的設計和經費問題,還有學校文化和室內設計,但往往由於經費不足而擱置。所以總投資量可能普遍存在不足。
我也經常被邀請,作為評標專家去幫助甲方進行學校設計評標,自己也參加過學校的壹些邀標設計。在這些體驗過程中,可以經常看到,有時甲方邀請的壹些評標專家在評學校建築設計時往往偽專家比較多,所謂偽專家,就是他有壹些建築學背景但是在學校設計領域往往懂的不太多,這樣壹些專家在評學校建築時往往依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和對建築的理解,導致最終評選結果往往存在壹些差距。
評標過程中很大的壹個問題,就是真正的使用方,比如學校,老師很少能夠參與到評標的過程中去,導致甲方或者使用方的壹些實際使用需求往往在評標方案裏不能夠得到很合理的表達。
在學校設計中,更大的問題是國內設計能力的問題。
這個問題也是在學校設計中比較大而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學校設計是壹個很復雜的事情,並不簡單。表現為教學需求如何在空間中得到合理的表達。丘吉爾有壹句話:我們塑造了建築,建築反過來影響我們。有壹些學校設計很好,能夠很好的反映教育的功能,對於教學促進影響是很大的。但問題是目前對於學校空間對教育教學的促進與推動的理解和認知是不到位的,合理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空間設計中的表達是不到位的,設計師對於學校空間,教育空間,教學需求的理解也是不到位的。
從比較簡單或者比較簡約的壹種基本認知,可能覺得,目前國內教育界、學校設計界缺乏很好的溝通,這種缺失使得學校在設計上出現很多問題
另壹方面,這些建築師設計師對於學校建築應該如何設計,從他們的角度探討並不是沒有價值的,也是很有價值的。只是從加強教育事業,從教育的觀點來結合建築學的專業知識來看待學校建設問題,可能會取得更好的結果。
通過學校設計,將建築學力量和教育學力量結合起來,***同對這個問題進行很好的交流和對話,這樣未來國內學校設計可能會設計的更好壹些。從國外比較來看待這個問題,因為個人看過不少國外文獻,當去閱讀國外對於學校建設的壹些理論時會猛然發現,國外很多理論學者並不是來自建築設計學院也不是做建築設計的,很多是來自教育學、建築學,但在國內,這些真的很少。
以美國為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教育學院,佐治亞州立大學教育學院,以及臺灣政治大學教育學院,這裏很多教育學教授在研究學校設計。而國內無論師範類還是綜合類院校,很少有學者來關註這個問題。目前在教育方面我們需要反思壹下,從教育界跨學科探討建築問題的力量不夠壯大,理論基礎還是不夠堅實。
就國內目前狀況,我們如何設計好的學校?
任何壹個學校如果很用心的做學校設計,那它的背後壹定有很多觀念,很多需求是通過空間設計來表達的。我們建築壹個怎樣的學校,不僅反映實際具備怎樣的物質技術條件,而且反映秉承著怎樣的教育觀。設計的核心應該在整合當代技術的前提下,表達怎樣的學校教學理念以及未來想要打造學習空間。壹所學校的設計就是在構建這所學校獨特的教育學問題。
壹個月前,我遇到壹位日本教授:長澤悟。他曾經在國內出版過壹本非常有影響力的學校建築領域的專著。他和我分享了壹個觀點,建築立在土地上面,而建設學校,是將學校立在觀念上面。
我個人非常認同。其他的很多建築,如住宅、商業區、寫字樓,它只需要把建築立在土地上面,把建築面積做出來,很多設施、功能可以在以後進行陸續的優化。但是學校建設卻不是。學校從壹開始設計時就有特殊需求,需要做很多的提前統籌規劃,背後涉及很多觀念,如教育觀念,學生的學習觀念,課程觀念,教學技術觀念等等壹系列問題,所以學校確實是建立在觀念上面的。
把教育觀念立在學校建設之上時,就牽扯出又壹個問題:在進行學校建設時究竟需要怎樣的觀念。每個學校的觀念都有差異,但在宏觀層面上又有壹些***性的認同。在這個問題上,我有壹些觀點可以和大家分享壹下。
今天的課堂傳播昨天的知識是否能解決明天的問題
這個問題很值得去研究。我們的孩子真的可以用昨天的知識去解決明天的問題嗎?個人認為,明天的問題還是要未來的技術去解決。未來壹代要用還未發現的技術去解決即將發生的問題。對於未來孩子而言,未來是不確定的,是充滿挑戰的,對於現在學生,重心並不是在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壹種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通俗來講,學生的學習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
如今在學習空間的規劃建設上,應該從怎樣更好進行知識的灌輸與傳播,轉變到怎樣註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怎樣用合理的空間設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有四個重新認識分享給大家。
重新認識學生。
如今網絡技術的發展,他們的學習更多是重體驗,重交流,依賴網絡這樣的特征,這些的特征對於背後的教育理論,教育空間,包括教育基礎設施與傳統教育相比有很大的差異。
重新認識教師。
教師壹直是教學的灌輸者、傳播者、主導者,但實際上,未來教師的角色,是要發生壹定的轉變。北京師範大學壹個學者做了壹項研究。未來2030年老師的角色究竟要發生怎樣的變化。提出在指導學生這個維度上,從目前20%到30%左右的比重,提高到73%。從老師傳統的傳授知識的維度上,要從今天的80%下降到19%。這方面老師角色發生重大轉變,更多從壹個教師轉化為學生的學習導師。
老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促進者,對於老師教學能力的評價,慢慢從教的怎麽樣轉變為究竟幫助學生學的怎麽樣。這樣壹個重要的轉變,意味著課堂的主題慢慢還給學生。老師在教育中更多的是在激活學生學習的欲望,讓他們可以主動學習,主動探索這個世界,主動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這就導致學習資源如課堂設置、桌椅布置等等壹系列的空間規劃產生很大差異
重新認識學習。
很多設計師認為學校空間除了普通教室外就是實驗室、圖書館,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學習方式。實際上並非如此。如今的教育教學模式、教學理念已經發生很大變化。越來越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越來越註重學生的軟實力,註重溝通合作與創造性思維。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和以往有了很大不同,如基於小組的,基於資源的,基於主題,基於項目的,這些都對學習空間提出新的需求,這些在學校早期的空間規劃時都是需要被考慮的。
重新認識學校。
學校空間是正式學習空間、非正式學習空間以及混合空間包括對話交流中間整合在壹起,不是單獨的壹種類型,以往將學校分為教學區,運動區,後勤生活區,如今從學習空間的角度,如何構造學習空間的搭配打造以適應不同需求變得越來越重要。美麗學校建設的全新思維學校設計不僅僅是設計師的事情,它是壹個多學科、多領域交雜的問題。學校空間在打造上需要越來越關註更多學科領域的問題,需要傾聽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就此我提出幾個問題很需要大家***同探討。學校設計有了設計規劃後,是否應該馬上找設計師。個人認為並不是這樣。而因該思考,究竟我們需要怎樣的學校,我們要怎樣去建構屬於這所學校的空間,需要更多的去思考這所學校獨特的思維,獨特的定位,獨特的教育理念,需要更多的交流,前期的教育學思維,教育理念,定位等等就顯得很重要。在學校設計時,進行設計規劃、立項前,學校的理念,需求究竟是什麽,在甲方下建築任務書之前,需要去認真思考這些問題從而對學校空間設計提出新的需求。我在進行杭州壹所中學進行設計時,前期我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來探討這所學校的理念,得出這個學校需要壹個STEM空間。在設計完成時,也確實打造出了壹個獨具特色的教育教學場所。這所學校大概明年9月完成,雖然在學校設計規劃時用地很緊張,但還是拿出5000平方來打造這樣壹個STEM空間,規劃各種各樣STEM的教育、交流空間,對未來學校建設和規劃還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對於未來學生能力的培養、跨學科和創造性思維的形成也是有壹定的促進作用。
這樣的壹種設計手法和理念,在任何壹所學校進行設計前期對學校進行壹些研究和概念設計,越來越多的得到各地的認可,越來越多的學校采用這種模式進行項目推進。
學校設計僅僅指建築設計嗎?
學校設計很復雜,不僅僅指建築設計,包括前期的概念設計,建築和室內設計,校園文化設計,弱電智能的專項設計,也許後來還會出現更多的設計,但目前學校設計已經不單單是指建築設計了。
比較可惜的是,壹些教育局和甲方在學校設計時依舊停留在建築設計,他們需要去改變壹下傳統的觀念,更多關註室內、校園文化與弱電智能設計,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打造更好的校園建設解決方案。
規範很重要,是我們進行設計時的導引,但在實際設計時又帶來很多限制。如今如何看待規範並超越規範,變成大家越來越關註的問題。
如何在遵守規範的基礎上更多的考慮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要解決這個問題,思維上也要從基於標準的思維轉向基於需求的思維。在學校空間規劃設計上,如果可以對打造的空間從需求的角度,教育學心理學角度校園理念的角度進行合理解釋,這樣就有了很好的理論基礎和需求支撐,設計也就變得合理。而如今很多學校空間,對於為什麽要這樣做並沒有很合理的解釋。
怎樣更大範圍的創新設計
未來設計師要重視對教育技術、教育家具與裝備的研究,例如具有小組合作功能的課桌椅,更有利於師生學習成果展示與交流的壁毯式主題墻,以壁毯為例,具有更好的展示性、吸音性、美觀性及方便性等諸多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