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常規操作程序如下,先用粉塗在面部,尤其是頭發邊緣處塗擦。之後用紅色雙線,變化成有三個頭的“小機關”,兩手各拉壹個頭,線在兩手間繃直,另壹個頭只好用嘴咬住、拉開,成“十”字架的形狀。這時,只需雙手上下動作,那紅色雙線便有分有合。線挨到人的面部,便可將汗毛絞掉。這關目,多半是嬸娘和嫂嫂來完成,也有叫攙媽奶奶做的。
新娘子開臉之前,新郎官必須先在新娘子臉上薅三把汗毛。此舉聽上去怪嚇人的。薅三把汗毛,新娘子哪裏受得了?!說法而已,不過是薅三次罷了,象征性的。這裏有何象征含義?了解當地風俗的都知道,新郎肯動手,說明洞房花燭夜,壹切如意,新娘子全新的人生是他揭開的。當然,新郎官不輕易動手,新娘子也不是隨隨便便讓妳動這手的。若是想動手則必須用壹只去殼的熟鴨蛋,先在新娘子臉上抹上幾抹。這裏,實際上潛藏著新娘子想說的話,以及新郎官的認可。新娘子要求新郎官作此關目,意在表明,她原本和鴨蛋壹樣完美,是新郎官使她不再是黃花閨女的。不過,新娘子在忙著表明自身的時候,卻忘了壹件事,查壹查新郎官婚前是否規矩。恐怕當時都沒有現成的方法。這對新娘子來說,似乎不大公平。不知現時的新娘子們是否在意這壹點,有無新的法子。沒有探尋過,不得而知。
地的風俗不壹樣,訂婚的過程也可不壹樣,下面的就供妳參考吧;
訂婚禮俗記要
訂婚又稱“文定”,昔稱“納吉”及“納徵”,訂婚雖然不像結婚般繁復,但傳統習俗仍非常重視,男女雙方均需準備若幹禮品,其過程如下:
新郎倌要上路迎娶了!
新郎先在家行完家祭,而後與媒人同乘壹車前往女方家迎娶。下了車,進了門,紅包可跑不掉哦!
(壹)貢禮官:俗稱“押箱先生”,專門負責送禮行聘事宜。貢禮官必須控制人數(湊成雙數)、車輛(六輛或十二輛)、聘金(雙數且用紅紙包裝妥當)、六件禮。
(二)家祭:出發前往女方家納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儀式,這時將納采所用之“盒仔餅”或大餅,上香祭告列祖列宋,將前往某處女方家下聘,請示列祖列宗保佑這段姻椽美滿幸福。
(三)出發:行完家祭後,貢禮官負責將所有聘禮搬上車,新郎與媒人同乘壹事,前往女家。
(四)紅包:出發前貢禮宮除了打理人數、車數、聘禮外,也得提醒新郎多準備紅包。如:前來開新郎車門的舅爹、“壓桌”、六名隨去的親人都需備有新娘見面禮、捧洗臉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禮。
訂下終身後如何下聘?
“吃米香,嫁好婿”妳總聽過吧! 所以六禮中要有米香餅。
另外,又為什麽要準備四色糖呢?是象征新人甜甜蜜蜜,白頭到老的意思。
聘禮不僅代表男方報答女方家長的心意,感謝女方家含辛茹苦撫養即將過門的新嫁娘,同時也代表了男方的面子。所以大多數都願意添置得風風光光、體體面面,而且每件聘禮也都包含了討吉利、增圓滿的象征意義。
聘禮通常分簡單的六件禮或講究的十二件禮,聘禮的多寡依照個人的預算安排,同時不妨托媒人向女方家長請教,詢問女方意見,做個兩全其美的排場。
男婚女嫁正式登場
霹哩叭啦!鞭炮聲響起,男方迎娶的人到啦!當天要進行祭祖、奉茶,直到戴上牽手到白頭的戒指後才算禮成。
大禮過後,女方如何回禮?
中國人壹向講究“禮尚往來”,在男方過大禮後,女方自然也要備回禮,可不能讓男方空手而歸啊。
漢族--婚俗
過去漢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大都是父母從小就給訂了婚,有的還指腹為婚,即孩子還未出生,雙方父母就為他們確立婚姻關系。
同姓不婚:即同壹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於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實行族外婚時遺留下的規定。春秋時,人們同姓婚會造成後代畸型及不育已有進壹步認識,但同姓婚配仍在貴族中時有發生。戰國後,以氏為姓,漢代以後,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對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壹宗唐律,同姓為婚乾杖而離之。明、清時地域更大,人口眾多,早成為以地域為基礎的社會,取代了原先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故《明律例》與《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為二,中表面規定兩者皆禁止通婚,實際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結婚。清末冊律,將同姓不婚與親屬不婚合並,只禁止同宗結婚。
訂婚前要請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訂婚時,由男方給女方壹些財物作“訂禮”,結婚時女方也要帶給男家很多財物,叫“陪嫁”。
舉行婚禮那天,新郎要坐上禮車或花轎,到女家去"迎親",禮車或花轎前邊有樂隊。新娘被迎進男家後,要參拜天地和父母。禮畢,新婚夫妻入洞房。這時男家設宴款待前來賀喜的親朋。有的地方還有鬧洞房、聽壁腳的習慣。
查日子:漢族婚姻風俗。又稱報日子。流行於廣西多數縣鄉。農村議婚訂婚的壹個步驟。男女青年相識了解後,稟告父母,托媒溝通,男方給女方送彩禮,然後定婚期。
舊時多先請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進行。有些地方雙方家長相會為子女訂婚。如全州縣壹帶,雙方意見壹致後,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給女方,約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長和舅舅到男家相會,男方設宴款待。小夥子執壺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後敬自家舅舅,然後先客後主依序敬酒。雙方商定婚期,訂婚告成。爾後男女送女方重禮、聘金,女方準備嫁妝,男方準備家具,依期舉行婚禮。如女方催婚,便做壹對糯米粑(俗稱“團圓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領神會,盛情款待並請左鄰右舍陪客。壹般均尊重女方倡議將婚期提前。
賀郎歌: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北興安縣壹帶。拜堂、晚宴後,親友簇擁新郎於正廳,唱賀郎歌。即興現編賀詞,也有戲謔、詼諧之詞。親友唱壹首,新郎飲壹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閉門以待,男女對唱《開門歌》,盡興方開門。進門後唱歌鬧房,由“恭賀新郎酒壹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飲到10杯(酒力不勝者可由男歌手代飲)。然後唱《交歡酒》,新人雙雙同飲壹杯。最後歌手扣門唱《扣門歌》以結束婚禮。
坐紅堂: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北全州縣壹帶,男女青年結婚前夕分別在自家祭祖並接受尊長訓誡。新娘穿紅掛飾,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細聲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敘姐妹情。姐妹們叮囑新娘過門後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贊新郎俊秀勤勞。當新娘訴說不如意的心事時,姐妹們多方勸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別並贈禮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廳,接受長輩勤儉理家,為人處世之教。教導結束老人退堂,小夥子們說笑打諢追新郎,歡樂深夜方散。
討鑰匙: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北全州縣壹帶。新娘之嫁鑰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親郎”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親郎送封包討鑰匙,以便拜堂後打開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錢物,象征婚後五谷豐登、家庭富裕。送親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親郎收下封包,新郎討得鑰匙後,歡歡喜喜與新娘拜堂。
看屋:漢族婚俗之壹,農村議婚中的壹個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門、查家。流行於廣西多數縣鄉。屆時女方和兩位稱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親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訪家況(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設宴款待。媒人介紹議婚雙方相識。女方親友代提財禮要求,男方當時通常壹概應承,並贈諸賓客“行腳錢”。次日,雙方通過媒人細議。有些地方還允許進入議婚男子內室翻箱倒櫃察真情實況,之後再通過媒人議婚。
黑房搶親: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桂東賀縣壹帶。在下程山區,新娘哭嫁兩天兩夜後,過門之日清早與女伴們同藏黑房。男女迎親隊伍到達後,新娘的兄長(或堂兄表哥)和親威中的男青年破門而入。女伴擲沙子揮竹枝抵抗。搶者力圖將女伴們拖出門外以排除幹擾。如兩個搶者敗陣,則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強背出門。再由男方迎親隊中的兩個(或4個)女子輪流背新娘到郎家。搶親角逐中,男給女抹鍋煙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搶婚遺風演變為男女青年的打鬧嬉戲。
拜堂彩語: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廣西多數縣鄉。婚禮中的壹個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點燃供桌上的壹對喜燭,並說彩話賀喜祈福。如桂東賀縣壹帶常用彩語:“龍獨光光,高照華堂,夫妻並壽,福祿成雙”、“手拿花紅丈二長,恭喜外甥娶新娘,鸞鳳和鳴添福壽,夫妻和睦百年長。”祝詞說完後,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並對拜成親。
回門:舊時漢族婚姻風俗。即成婚後三、六、七、九、十日或滿月,女婿攜禮品,隨新娘返回娘家,拜蠍妻子子的父母及親屬。自親迎始的成婿之禮,至此完成。此俗起於上古,泛稱“歸寧”,為婚後回家探視父母之意。後世各地名稱不壹,宋代稱“拜門”,清代北方稱“雙回門”南方稱“會親”,河北某些地區稱“喚姑爺”,杭州稱“回郎”。近代通鮑在婚後第三天,又稱“三朝回門”。此為婚事的最後壹項儀式,有女兒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賜,女婿感謝嶽父母及新婚夫婦恩愛和美等意義,壹般,女家皆設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長陪飲。新婚夫婦或當日返回,或留住數日,若留住時,則不同宿壹室。
古代漢族婚俗
三成事:
應親與求親:男子到了壹定年齡後,便由父母張羅求個好親。首先找媒人,找好媒人後,介紹家裏情況,自己要求的目標,給媒人媒禮,展示自己聘財等物。媒人便去到相應的家去說 介紹男方家怎樣。若女方父母同意後,可由男方到女方家或女方到男方家去相親(古代男子女子並不能親自去 只能由其父母代勞)由雙方父母談話介紹兩家情況 男女雙方條件等 若雙方同意 便會互贈訂婚信物 如玉配 等等 或者 若女方同意, 女方便會給男方送上壹盞茶 男方認為可以的話喝茶後即在桌上放上“茶錢”(多少不限,但須雙數)喝過茶。 就算答應婚事了
訂親:
問名;若男女雙方八字相夾,沒有相沖,雙方便會互贈庚帖,上寫著二人的名字 生辰八字 年齡 等,作訂親的憑據。
納吉:定親後,男方選定黃道吉日來過大禮,過幾天後正式行禮
過大禮: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在吉日那天,男方送聘禮,聘釵,婚書到女家求婚
(安床):在婚禮前數天由好命婦將婚床搬至適當位置。然後,在婚禮之前,再由好命婦負責鋪床,將床褥、床單及龍鳳被等鋪在床上,並撤上各式喜果,如紅棗、桂圓、荔枝幹、紅綠豆及利是。安床後任何人皆不得進入新房及觸碰新床,直至新人於結婚當晚進房為止。
(嫁妝):女方要準備嫁妝在婚禮那天帶過去。嫁妝是女方家身份與財富的象征。嫁妝包括 銅鏡 各種飾物 金錢財寶等
(婚前):男方祭祖-出門迎娶新娘之前,要先祭拜祖先,稟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女子則在上較前由母親為其梳洗打扮好 蓋上紅蓋頭
成禮:
迎親:古代婚禮都在傍晚舉行。迎親是整個婚禮的壹大高潮。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帶出來交給父親,再由父親交給新郎。離開新娘家前,新郎新娘分別向父母 嶽父母叩拜道別。大花轎。六人 八人 十二人擡為佳 新娘到男方家後,由新郎家女眷親自打開轎門請下新娘 再由男方壹位有福氣之長輩(也多為女性)將壹打成同心結的紅繩帶交給新郎新娘 二人之間互牽著紅繩走進禮堂 忌踩門檻:門檻代表著門面,新娘壹定要從門檻上跨過去。並由女童手持銅鏡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圓滿
拜堂:婚禮的正式部分。在堂前,由儀賓主持 新郎新娘站列 拜天地,父母;夫妻對拜,樂起,禮成
禮後: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壹同拜見公婆,新郎也要將家裏的所有親屬介紹給新娘 然後 新郎新娘向長輩奉茶,第三日,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為了這家人,婚禮正式結束。
婚後 新郎還要準備謝媒人的錢 叫做謝媒禮 也可以鬧媒人等 表示感謝
古代婚禮叫做“小登科” 因此男女的結婚禮服要喜慶 莊重多為大紅色禮服 男子打扮的莊重 正式 通常在身上披壹條紅綢巾或戴大紅花 新娘著紅色吉服 上繡吉祥鳳鸞的圖案 將頭發盤起來 也就是俗稱的‘上頭’ 化上妝 頭戴鳳冠.
中國古代的姬妾制度,堪稱世界奇觀。此壹制度,打從母系氏族消失那天起,便開始萌芽,然後茁壯成長、勢不可擋。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中國式的“姬妾制度”,是壹種極度沒有人性、極度殘忍無情的制度。因為它將“階級”帶進了家庭、帶進了同床***枕的人兒、帶進了手足之情中間,強行把血脈相連的壹家人分成了壓迫和被壓迫的兩類。這實在是對人性莫大的嘲諷。光從制度含義來講,姬妾制度連阿拉伯國家的“四妻制”都不如。不能不說,這是“仁恕”之道背後的黑色幽默。
其實中國古人很早就對姬妾制度提出了異議。《易經》言:“二女同居,其誌不相得,曰革。”
然而,遠見卓識和人性平等,強不過享樂主義和獨裁專制,姬妾制度仍然存在,並且發展出了壹套完整的規矩。
現在很多人都說,中國古代是“壹夫多妻制”。這話錯了,如果妳當真生在古代而說這句話,壹定會被人目為不守禮法之徒。中國古代,仍然是壹夫壹妻制,姬妾是不能算做合法配偶的,如果壹定要說,那就只能是“壹夫壹妻多姬妾制”。
氏族社會時期,國中有“媵制”,這是壹種氏族首領才有資格實行的婚姻制度。即女兒出嫁時,嶽家必須以同姓侄女輩陪嫁。陪嫁過去的姊妹或女奴,自然屬於媵妾,而姊妹媵妾的身份比女奴要高,那就不必多說了。
再往後,便正式出現了“妾”。妾在家庭中,雖然承擔著生兒育女的義務,卻享受不了“妻”的待遇。為什麽呢?最初的原因很簡單——為妻的女子,家庭出身都要高於妾。妾壹般都來自卑賤低下的家庭,甚至是戰敗方奉獻的禮品。
因此,妻為“娶”,而妾為“納”,娶妻時送到嶽家的財物被稱為“聘禮”,而納妾時給予的財物,則被稱為“買妾之資”。
《谷梁傳》:“毋為妾為妻”。就是說,妾沒有資格扶正為妻,有妾無妻的男人,仍是未婚的“鉆石王老五”。而嫡妻死了,丈夫哪怕姬妾滿室,也是無妻的鰥夫,要另尋良家聘娶嫡妻。
妾的身份,至此已經成了定局,到唐宋,更是成了鐵律。《唐律疏議》明確規定:“妾乃賤流”、“妾通買賣”、“以妾及客女為妻,徒壹年半。”
假如將妾升為妻,就是觸犯了刑律,壹但事發,是要兩口子壹齊服刑壹年半的,而且完了照樣得離異。這樣的法律之下,做姬妾的女人便已經不是人了,丈夫或嫡妻淩虐姬妾,也就成了家常便飯。
《匯苑》:“妾,接也,言得接見君子而不得伉儷也。”原來妾不過是男女交接之用,她們只能與丈夫親昵,卻沒有資格稱夫妻。
《禮記》:“妾合買者,以其賤同公物也。”同樣是與丈夫***枕、為丈夫生育兒女,妾的身份卻只不過是買來的物品。
除此之外,中國古代還是壹個絕對的階級社會、家長制社會,兒女婚姻都要由父母決定。也許是為了從根本上杜絕青年男女、尤其是不同階層間的自由戀愛,法律條文就更要嚴格規定妻妾之分。
《禮記》:“奔者為妾,父母國人皆賤之”、“良賤不婚”。那就是說,假如小兒女們自由戀愛受阻,相約私奔的話,則女方沒有資格為妻,雙方家族都只認為她不過是壹個妾而已。
唐朝時白居易便就這種“奔者為妾”的社會現狀寫過壹首長詩《井底引銀瓶》: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沈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憶昔在家為女時,人言舉動有殊姿。嬋娟兩鬢秋蟬翼,宛轉雙蛾遠山色。笑隨戲伴後園中,此時與君未相識。妾弄青梅憑短墻,君騎白馬傍垂楊。墻頭馬上遙相顧,壹見知君即斷腸。知君斷腸***君語,君指南山松柏樹。感君松柏化為心,暗合雙鬟逐君去。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頻有言。聘則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終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門無去處。豈無父母在高堂?亦有親情滿故鄉。潛來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歸不得。為君壹日恩,誤妾百年身。寄言癡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
壹個好好的良家女子,只因為隨愛人私奔,便從此失去了為人妻的資格,“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頻有言。聘則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侍奉公婆丈夫五六年之久,都換不來男家的認可,她沒有資格參與家族祭祀,她生的兒子算不得夫家首選的繼承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姬妾制度,所蹂躪的,不僅僅是這些誤終身的女子,愛她而無自主權的男人、以及她的兒子,都在這種制度下有苦難言。男子只能與父母認可的嫡妻同床異夢,眼巴巴地看著心愛的女人成為嫡妻的生育工具。
再換壹個角度:姬妾制度,大前提就是男尊女卑。為什麽同是私奔,女子便為妾,男子便安然無恙?這是個什麽道理?——此外,在這種情形下成為男子嫡妻的女人,又能有多少幸福可言?
此外,在禮法中,妾的數量是有嚴格規定的。
《禮記》規定:“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壹禦妻”。
《周禮》:“王之妃百二十人:後壹人、夫人三人、嬪九人、世婦二十七人、女禦八十壹人。”
天子可以擁有以皇後為首的壹百二十個女人,皇後為嫡妻,她擁有單獨與皇帝相處的資格,其它姬妾不能與丈夫獨處,而且是否陪伴丈夫要經過皇後的批準。——這種制度在明清皇宮更進壹步:皇帝選中侍寢的妃嬪後,要將名單送給皇後審閱,假如皇後應允,便加蓋皇後印。假如皇後堅決不蓋此印,皇帝也往往沒有辦法。如想廢後、更換嫡室,那往往要影響皇帝的身後名譽,除了昏君,沒有誰願冒這個風險。
皇帝乃是天子,他的姬妾數目最多,天子以下,妾的數目便在禮法上銳減:
大夫只能納兩妾,士族只能納壹妾。普通富民則要到嫡妻年過五十無子的時候才能納壹妾。而且,所有的妾都不可以陪丈夫整夜,丈夫入睡後,她便必須離開。
這個規矩對帝王的妾也壹樣管用。
不過,規矩歸規矩,肯照辦的沒有幾個。
姬妾制度,原本就是擁有財富特權男子的享樂方式,他們又豈能讓規矩約束手腳?
於是,在“妾”之外,更有“姬”、“婢”、“伎”等等名目。每壹個名目之後,都有壹群生活在痛苦中的女子。
“姬婢伎”,她們事實上就是妾,但是由於沒有法律地位,她們的遭遇連妾都不如。
唐代筆記小說裏,有壹位名叫霍小玉的女子,她的父親是堂堂霍王,可是她的母親卻僅僅是王爺的“寵婢”,因此,在父親去世之後,她連女兒的資格都被剝奪,母女倆壹起被霍王正式的妻妾以及正式妻妾所生的兒女趕出了王府,淪為娼妓,最終遇上薄情郎郁郁而終。
由於法律以及社會觀念影響,大多數男子也並不把自己的“姬妾婢伎”當壹回事。——與現代人的平等觀念恰恰相反,假如他們表現得把姬妾平等相待的話,反而會成為人們嘲笑的對象,認為他自甘墮落、沒品沒行。
唐朝喬知之愛上了自己的婢妾窈娘,由於她身份低賤,身為官員的喬知之不能娶她為妻,便甘願不婚。結果窈娘被武延嗣強奪,帶著喬知之的情詩投井自盡。武延嗣遷怒於喬知之,竟將他誣陷入獄,家破人亡。——假若不是環境不允許,假如喬知之能夠娶窈娘為妻的話,也許事情不至於到如此地步。——在當時的人看來,奪妻與奪妾是兩個概念,時人在指責武延嗣之外,更覺得喬知之竟為婢妾破家毫無意義。
宋代大文豪蘇軾,文風豪邁,壹代大家。很多人都知道他對自己的妻子王氏壹往情深,壹曲《江城子》令人潸然淚下。然而若是考察他對待婢妾的態度,可就足以讓現代人目瞪口呆,不得不對他的深情形象另作評價。
蘇東坡壹生姬妾眾多,風流韻事層出不窮,而他對這些姬妾的態度,則基本無情無意,完全如宗法制度,僅僅是將她們視作私人物品而已。
蘇東坡貶官之時,將身邊的姬妾壹律送人,這其中據說有兩妾已經身懷有孕,他也無暇過問(床頭人送人已是堪,更連腹中是否有兒女都不暇過問,是何態度?)北宋末年的宦官梁師成以及翰林學士孫覿,都自稱是蘇東坡送人之妾所生的蘇軾之子,就連蘇東坡認可的兒子蘇過,都對這種情形不予否認,反而與梁、孫親密無間。據說梁師成顧及兄弟情誼,甚至對家中帳房說:“凡小蘇學士用錢,壹萬貫以下,不必告我,照付就是。”
帶著胎兒送人的妾還算好命的,更淒涼的是壹位名叫春娘的妾。蘇東坡的朋友蔣某來為他送行,偶然看見了春娘,大為欽慕,便對蘇東坡說:“我有壹匹白馬,願意與學士相換美妾。”蘇東坡壹想,以名駒換壹妾,劃得來呀劃得來,立刻點頭應允。但這消息被春娘聽說之後,這個才貌雙全的姬妾卻不肯,指責蘇東坡道:當年晏嬰尚且知道不能因馬罪人,妳這個堂堂蘇學士,美其名曰憐香惜玉,卻要將人換馬!激憤之下,春娘當場撞槐而死。——雖然是姬妾,卻也是女人,女人而竟被自己所愛的男人視做馬驢,既恨且辱,真是了無生趣。
除了慘死的春娘,蘇東坡的姬妾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王朝雲。她是唯壹壹個沒有被蘇東坡送人、得以陪他流放嶺南的姬妾了。然而當時的蘇東坡雖然已經鰥居,盡管王朝雲與他同甘***苦、盡管王朝雲還為他生下了兒女,她仍然沒有能夠成為他的妻子,到她死後,蘇東坡也仍然只是在她的墓碑上寫著“姬人”二字。——因為她出身卑賤,因為以妾為妻乃是當時社會大忌。這個聰慧的女子便只能壹生無聞。雖然她通曉經史、臨終大悟,也無力改變人生。
此外,妾雖下賤,妓女更下賤,這也是士大夫的觀念。雖然他們與名妓互相唱和、名士風流,但是心裏頭,他們鄙視她們,不曾當真愛護或疼惜過她們的身世遭遇。蘇東坡曾稱壹名妓為“知己”,可是最終他仍然愛惜名聲,不肯納她為妾,名妓只能在絕望之余落發出家。
蘇東坡的待妾之道,在中國古代士大夫裏頭很有典型意義。他以豪邁豁達聞名,待妾也不過如此。試問,世上有幾個女人,會甘願做妾呢?
為姬妾,是女子的大不幸。她們甚至連表現自己對丈夫的愛情都沒有資格。
假如哪個男子與姬妾有深情,那是要貽笑丟臉的。
《國語》: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公父文伯去世,他的母親警告他的姬妾:舉行祭典有外人的時候,妳們不準哭,也不準愁眉苦臉,更不準腫著眼睛給人看!可不能丟我兒子的臉,讓外人說他居然與姬妾有情!
光是不與姬妾有情,那倒也罷了,何況,更多的男子,都把姬妾視作取樂之具、任打任罵。
嚴挺之寵愛妾玄英,其嫡子嚴武非常不滿,趁玄英熟睡時用鐵錘把她的頭打碎。嚴挺之懲罰兒子了嗎?沒有!他倒是對兒子年紀小小便有殺人的勇氣贊嘆不已!後來嚴武果然成了節度使,想來嚴挺之便更是得意了。玄英就這樣死了,還“愛妾”呢,愛個屁。
南宋時的名將楊政,殺妾更是家常便飯:“姬妾數十人,皆有樂藝,但小不稱意,必杖殺之,而剝其皮,自首至足,釘於壁上,直俟幹硬,方舉而擲諸水。”直嚇得幕僚口不能言。
清代,風流才子冒辟疆納妾董小宛,名為風流事,實際上董小宛在冒辟疆眼裏,也不過就是任打任罵之物而已。在戰亂中冒家舉家逃難,冒辟疆攙母扶妻,卻斥罵董小宛拖他後腿,就是壹個明證。董小宛侍疾之時,冒辟疆對她呼來喝去,連打帶罵,說自己是病失常性。——既然失常性,為什麽打罵的都是董小宛?從來也不曾打罵過母親和嫡妻?很簡單,他心裏早已認定,姬妾是可打可罵之物罷了。
本應相親相愛的丈夫尚且如此待妾,嫡妻當然就更不用客氣。
這方面的例子不用舉啦,翻開史書,簡直滿坑滿谷。
莫說尋常人家,就是皇宮,也不遑多讓。漢獻帝生母王美人,乃是五官中郎將的孫女,本是貴族小姐,但是她嫁的是皇帝,而且不幸為妾,那就只能在嫡妻皇後手下認奴認婢。她為丈夫漢靈帝生下了兒子劉協,惹得皇後妒火中燒,連產床都還沒有來得下,就被壹杯毒藥葬送了性命。
靈帝做為丈夫,並沒有把王美人當壹回事,她不過是姬妾而已,所以何皇後有驚無險地過了關。而獻帝後來雖然成為皇帝,也不曾當真為母親報仇雪恨:何皇後是他的嫡母,就算死了,劉協也不能怎麽著她。王美人(其實她死的時候,只不過是個孩子)就此死得無聲無息。
北魏皇室更將殺妃視作理所當然。按規矩,太子生母必須自盡。那麽自然地,不會有哪個皇後願意去送死,所有無辜被殺的都是妃妾。在北魏皇宮,妃妾不但成了嫡妻的代孕工具,更成了嫡妻的替死鬼。
明朝有宮妃殉葬制度,這些殉葬的女子,都是姬妾,從來也沒有過壹個嫡後。清朝時,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殉葬,成了史書奇談。所有的人都議論皇太極逼宮殺繼母,為阿巴亥鳴不平——其實同時被逼殉的還有努爾哈赤的兩個姬妾,幾曾又看見有人註意過她們的姓名和遭遇、為她們鳴冤了?阿巴亥這個正妻死得冤,她們做姬妾的難道就該死嗎?
就這些吧!COPY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