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的歷史源遠流長,種類繁多,即使是相同種類的歌舞,因地區的不同,也會在風格、裝扮和表現形式上各有特色、獨具魅力。現在大致包括現在舞蹈界所劃分的漢唐古典舞(踏歌,相和歌等等)和漢族民間舞,現在比較有名的漢族民族舞蹈有龍舞,秧歌舞,祭老樂舞,祭孔樂舞等。
壹、《龍舞》,是在數名男子高舉支撐龍體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龍打滾”、“龍尾”、“金龍纏玉柱”等極有氣魄的造型舞蹈 。在浙江,在優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後,由荷花花瓣為鱗片連接成的《百葉龍》,有南方水稻之鄉,以稻草紮成龍形,專門舞耍年節深夜的“草龍”。
二、《秧歌》是春節群眾歡慶活動中,起著承前啟後、烘托氣氛的大型歌舞形式。這裏所指的“秧歌”不僅是單壹的“秧歌舞”,而是包含著數十種歌舞形式所組合的文藝演出隊伍。
三、祭老樂舞,霓裳羽衣曲又稱霓裳羽衣舞。是壹種唐代的宮廷樂舞。為唐玄宗所作之曲,用於在太清宮祭獻老子時演奏。安史之亂後失傳。南宋年間,姜夔發現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這些片斷還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裏。
四、祭孔樂舞走上正軌則是明、清兩朝。明初,由中央頒布《大明會典》,即對儒家文化的“祭孔”有壹套規範樂典和舞系。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有言也,以禮樂以相示,以是知樂皆示和也。樂之舞示事也,則所謂達靈成性,象德昭功者,非心相與言也。
擴展資料:
漢族的民族舞蹈歷史悠遠。《呂氏春秋》中也有壹段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舞者拿著牛的尾巴,跺著腳邊舞邊唱。漢族民族舞蹈可以追溯到原始人類勞動場面的虛擬性再現。亦見於彩陶盆上的原始集體舞。
漢族民族舞蹈物種繁多,像,萬舞壹壹發端於夏商盛行於春秋的舞種之壹。雩(yfi)舞壹壹巫舞的特殊形式,儺舞壹壹種驅逐役鬼的舞蹈,文舞——表現漁獵收獲的喜慶舞蹈,武舞——表現以武力征討異族而建功的舞蹈,雅舞——義稱“稚樂”.指宮廷樂舞。俗舞——又稱“俗樂”民間舞蹈。
現代仍流行的漢族民族舞蹈有:《龍舞》、《獅舞》、《高蹺》、《花燈》、《金錢棒》、《采茶舞》、《春牛舞》、《綢舞》、《茉莉茶舞》等。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在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文藝工作者又改編了《紅綢舞》、《小車舞》、《花鼓舞》、《勝利腰鼓》等舞蹈節目。
百度百科——漢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