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賦分為騷體賦、大賦、小賦。騷體賦代表作為賈誼的《吊屈原賦》、《鵬鳥賦》,它直接受屈原《九章》和《天問》的影響,保留著加“兮”的傳統。
大賦又叫散體大賦,規模巨大,結構恢宏,氣勢磅礴,語匯華麗,往往是成千上萬言的長篇巨制。小賦揚棄了大賦篇幅冗長、辭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漢賦基本文采的基礎上,創造出篇幅較小、文采清麗、譏諷時事、抒情詠物的短篇小賦。
賦作為壹種文體,產生於漢代後期,其形成直接受到了楚辭的影響,在漢朝大為盛行,故稱漢賦。漢賦兼具韻文與散文的特點,善用華美的韻語鋪陳敘事,即“寫物圖貌,蔚似雕畫”。漢賦的代表人物有漢初的賈誼、武帝時期的司馬相如、王莽時期的揚雄等;代表作品有賈誼的《吊屈原賦》,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董仲舒的《士不遇賦》等。
漢朝原有太樂官署掌管雅樂,至漢武帝時,又設樂府官署以管理俗樂,樂府的主要職責是收集民間的謳謠進行加工配樂,後人把樂府搜集並配樂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樂府詩多屬民歌,語言樸實自然,內容豐富多彩,情感真實動人,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