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江戶時期的武士身份高嗎

江戶時期的武士身份高嗎

不高~武士的收入

江戶,據說壹半以上的人是武士身份,以將軍為頂點,直屬將軍的武士就有大名、旗本和禦家人。這裏姑且不論陪伴在參勤交待大名身邊的那些武士如何領取他們的俸祿,單說那些常駐江戶的武士們吧!

武士從主君那裏得到的薪金稱為“祿”,按照身份的不同記有三種——“知行”、“扶持米”、“給金”,這些都是年薪。

“知行”就是指分封的領地,比如說有“百萬石的知行”,那麽就是說所擁有的領地的米的產量總和為百萬石。當然了,能夠擁有領地的壹般都是大人物。與此相 同,擁有了總產量為5萬石的土地的大名便稱為“5萬石大名”。雖說擁有的是xx石的“知行”,但是實際到手的並不是說就有了xx石,按照“四公六民”的制 度,事實上總的產量的六成是留給農民自己的。也就是說“百萬石的大名”真正的年收入是40萬石,假如以1石算金壹兩,金壹兩相當於現在的10萬日元的話, 那麽這位大地主的年收就是400億日元!估計若是讓“大和撫子”(指同名日劇中的女主角,“大和撫子”原意為傳統的日本女性)遇上的話,立馬就結婚,不會 再有什麽“聯誼”的想法了。呵呵。

“扶持米”基本上是中低層武士的薪金支給方式,顧名思義,這就是直接給米了。事實上在江戶時代是不吃肉的, 副食品也沒有現在那麽多,米作為生存的第壹物質要素,其在市場中的地位也僅僅次於真金白銀而已。給予的數額大約在30表到400表之間,100表合35 石,也就是說相當於發價值10兩到140兩之間,在現代也就是100萬到1400萬之間了。如此說來,這個領扶持米的階層就相當於現在的“中產階級”了。 既然大家都說“中產階級”決定了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那麽本文也會在這個階層上面多費壹點筆墨。

“扶持米”的發放不是壹次性的,而是壹年有三次相對固定的發放時間。以100表的來做例子。春天(2月)發25表,夏天(五月)發25表,冬天(10月)發最後剩下的50表。這種分期發放的方式稱為“切米”。

接下來就是“給金”這種支付方式了。顧名思義,自然是指現金發放了。我自己的推斷,既然30表以上稱為“扶持米”,那麽“給金”自然就是指30表以下的 薪金額度了。據說身份最低的武士只有3兩壹分(壹分相當於1/4兩)。也就是說最窮的武士壹年只有相當於現在32萬2500日元的收入……天哪!這種日子 可怎麽過喲?

常有人說“武士其實就是現在的工薪階層。”這個話粗聽上去好像沒有什麽不對,都是有相對固定的收入嘛!然而事實上有很大的不同。 武士們的所有的生活來源只有俸祿,他們既然是“士農工商”中最有身份的壹群人,自然是不允許去也不屑去幹些什麽其他營生搞點什麽“灰色收入”。即使有,名 額和收入也是相當有限。當然了,還是有相當部分的武士通過在自己的“自留地”(城裏封給他們的“屋敷”——相當於現在的建築用地指標吧——的面積還是相當 可觀的)裏種點莊稼來補貼家用。他們的俸祿是世襲的,當自己死去或者隱居的時候,自己的兒子就可以繼承這壹份收入,雖說“旱澇保收”也有值得讓人羨慕的地 方,但是他們的俸祿很少有升格的機會,不象現在的工薪階層,在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收入,同時經過自己的努力還有比較多的升職加薪以及跳槽的機會。所以說, 雖然從領取薪金這個層面上來說,和工薪階層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就收入而言,和現在的工薪階層幾乎是天差地別。

武士的收入基本上就是如此,相對 而言,商人的收入就要好上不少了。據說江戶時代的商人壹年的資產增值將近20%左右,壹些大的商家裏的頭目年收可以達到100兩以上。在幕末這樣壹個動蕩 的年代。武士階層壹成不變的收入在高騰的物價面前愈加地菲薄……求變,也許正是從經濟上的訴求開始的吧!

米和錢 收入不高的旗本和禦家人等武士,基本上收到都是“實物工資”——米。然而單靠米來維持壹個家庭的生活是不可能的,怎麽說都需要柴米油鹽等等的日用品吧?這些日用品總不見得背個米袋子壹處處地去換,自然是要把米想法子換成錢,然後用錢去買。

於是,壹種特殊的商人便應運而生了,他們叫做“劄差”。這種商人用錢來收武士們的米,然後再把這些米集中起來販賣給米商人。

“劄”就是武士領祿米的憑證,領取人的名字用刀刻在竹片上。日語裏“差”這個字有“塞、插”的意思,“劄差”的名字就是這樣壹個意思。

在任何的壹個時代,手上有硬通貨的人總是受人歡迎的。誰會沒有個什麽三長兩短、急需用錢的時候啊?而武士們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把自己尚未收到的“祿米”作 為抵押來向商人們“貸款”救急或者“超前消費”(前文說過,武士的收入基本是旱澇保收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講,稱這些“劄差”為“金融業者”絲毫也不過分 吧?

在淺草附近的隅田川岸邊,有著五十壹個幕府的大糧倉。當然,這裏也就是發放實物工資的地方了。那些“紮差”又怎麽可能放過此等交易方便的黃金地段呢?被稱為“藏宿”的店鋪便沿街排開,在發祿米的日子,交易好不熱鬧!

武士們用米換錢的時候當然要支付壹定的手續費,費率為百表(35石)收取金壹分(1/4兩),如果照壹石為金壹兩來算的話,大概就是千分之7.15的樣 子,不算很多。而“紮差”把米賣給米商人的時候,也要每百表收金2分的手續費。也就是說,經手百表的米,商人可以賺取3/4兩的手續費。

也許 有人會說,“劄差”僅僅是收手續嗎?難道不是采取賺差價的方式來賺取利潤?這個主要是因為“紮差”收米的時候,也還是基本上按照壹個公平的牌價來收的。這 個牌價當然是和米商人的價錢比較壹致,不然米商人自己直接收好了……賺差價也是有風險的,對於這種跑量的商人來說,只要交易旺盛,就是平平安安坐等錢來!

米價自然是有漲有跌的。市場上會豎著報價的告示牌,相當於現在的外匯牌價吧?稱為“張紙值端”。比如說,牌子上面寫“百表付38兩”,也就是說100表 的米可以賣38兩,去掉手續費,可以拿到37兩3分。武士們基本上都是留下口糧,把剩下的全部賣掉。因為如果將來賣存糧的話,因為米的品質時間長了不壹定 好,價格就會比較低。

到了江戶後期,通貨膨脹比較厲害,武士老爺們的米換來的錢雖然還是這麽些,但是開銷卻是越來越大了。向“劄差”抵押祿米而借錢的武士越來越多,有些甚至連2年後的祿米都抵押掉了……

對方既然是商人,借錢當然是要收利息的。壹年的利息有時高達25%左右!假如利滾利的話,幾年下來,就是相當大的數字了。由於武士們因為借款而瀕於破產 的現象越來越多,幕府在享保9年(1724)規定只有幕府指定的109人可以做“劄差”,並且結成壹個類似於行會的組織,嚴禁壹年的利息高於15%。

然而武士們終究還是要依靠“劄差”,“劄差”的人數受到限制之後,反而地位更加高了。雖然幕府有規定,但是多收錢的方法還是有的。比如在借錢的時候要多 收壹份壹定數額的禮金。或者在還款逾期的情況下要多收相當於壹個月的利息。單單靠那麽壹點點手續費的話,“劄差”是不可能稱為“豪商”的,主要的利潤還是 來自於利息。江戶仔歷來都是叫花子不留隔夜食的脾性,追求的是今朝有就今朝醉的快意生活。學日語的人很早就會學到“明天的風明天才吹”這句日本諺語,這就 是出自於江戶。

消費性的都市裏,當年的金融業者——“劄差”又怎麽會不發財呢?武士老爺雖然帶著刀很神氣的樣子,可是還有壹句古話便是——“壹文錢愁死英雄漢”。武士們的地位就這樣在米和錢的不停交易中慢慢地低了下來。

  • 上一篇:求四年級下冊《生活 生命與安全》——《美食在四川》單元的教案
  • 下一篇:河北省民俗博物館的藏品陳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