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的巴塘草原,丈夫和孩子外出放牧,顧君卓瑪為全家準備酥油茶和糌粑。簡單的食物為壹家人提供充饑禦寒的能量,這是壹個藏族家庭的早餐。
中國人吃早飯的習慣,始於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此後,華夏大部分地區,大都實行早午晚三餐制,利於生活也利於生產。盡管壹日三餐,幾乎成為人類***同的飲食制度,同樣的飯食在中國,卻變幻出不同的生活節奏,塑造出各異的人生感受。
現代城市裏,早餐的首要需求就是簡單快捷。天津人最懂得這壹點。綠豆面展開壹個圓形,薄勻不破,雞蛋保證營養,馃箅兒,混沌皮油炸而成,金黃酥脆。煎餅果子,外柔內脆,鮮香兼備,享受它只需要兩分鐘。
中國早餐,味道至關重要。苦心經營十八年,秦雲深知其中的奧秘。壹碗香氣撲鼻的小面下肚,重慶人才真正醒來。堿是和面的關鍵,它能把面中的骨膠蛋白結成致密的網絡,鎖緊澱粉顆粒,面湯不會渾濁,還能使面在嘴裏產生令人愉悅的彈性。
長江流域,各大碼頭,都有堿水面的地盤。蘇州面味道來自於湯,清而不膩。細面是蘇式面的精髓,裝碗不脫水不潑湯,夏季的大肉面,澆頭是壹塊白嫩肥美的燜肉。白糟粒粒,面湯鮮滑。
武漢人把吃早飯叫“過早”。口味偏好鹹鮮,面窩、三鮮豆皮,都是廣受推崇的早點。而堿面作的熱幹面,才最代表這個城市的氣質。水煮,伴麻油涼拌,芝麻醬必須調配得稠而不懈,這樣才能均勻全面的附著在面上。要達到這個效果,需要付出足夠的腕力和持久的耐心。
除了當老板,重慶的秦雲還收徒弟,他的學生已經超過200人。重慶小面最獨特之處在於調料的多樣,辣椒、紅油、花椒油、醬油等12味作料搭配,味道的平衡,全靠手上拿捏。重慶小面館,大多都只作早市和午市,下午時間用來炒料,秦雲也不例外。熱力噴薄,香料登場,辣椒濃香四溢,壹香二辣三提色,這是多年的經驗。
出了小面,秦老板的招牌是牛肉面,牛肉每天限售10公斤,精明的營銷方式,讓這裏每天排起饑餓的長龍。
小面的 “小”,即代表了價格低廉,也流露著隨意精巧的美食態度,今天它已是這座山城的早餐名片。
不是所有早餐都以快取勝。在廣州,早餐享受的就是過程,早晨7點,位於老城區的酒家門前,站滿了等候開門的人。而點心師傅已經忙碌了整整3個小時,壹樣樣精致的茶點,被壹雙雙靈巧的手賦予生命。廣東早茶豐富而奢侈,“茶”只是借口,更重要的是點心、菜肴、粥品,每個回頭客都有自己心儀的座位,早茶長盛不衰,與廣州近代以來的貿易興盛有關。56歲的陳月霞,退休後成為這裏的常客。陳月霞的兒子、29歲的梁景軒,是位律師。同在廣州,他的早晨卻格外緊張。
廣式茶點,有幹濕兩種,幹點最為精致。招牌蝦餃,水晶膠皮,包裹下嫩蝦仁,膠皮柔韌,蝦仁甜脆,糅合出鮮美的口感。統計表明,廣東早茶的平均消費時間在1小時以上。廣州是年輕人奮鬥的戰場,也是老年人生活的天堂。2013年,廣州60歲以上人口125萬,占總人口的15%。已經進入老年化時代,這是中國的縮影。這座城市壹只手托舉著發展,另壹只手托舉著傳統。高速運轉的都市,給年輕人提供更多創業的機遇,也擠壓了他們像父輩壹樣享用午餐的時間。
喝完早茶,母親的主要工作就是準備晚飯。生抽、糖、酒、醋、水,五種材料,燜出五味鴨。新鮮的鱸魚,最適合清蒸。西洋菜豬骨湯,去油解膩,四季皆宜。壹頓精心烹制的晚餐,等待著打拼了壹天的兒子。
與梁景軒相比,另壹些人的三餐,更加單調乏味。每天早晨7點半,16萬人開始聚集,人潮洶湧的壹幕,在不到三平方公裏的廠區。每周5天重復上演,工廠的生產主力,是像楊圓圓這樣的90後,他們剛從學校畢業,長時間重復簡單勞動,都每個人都是挑戰。
21歲的楊圓圓,必須每5秒完成壹次操作,每天重復5000次,越7個小時。
園區中央廚房,同樣以工業化模式制造壹日三餐。這些標準化食物,首先註重食品安全,其次考慮營養均衡。每天2噸魚、3噸豬肉,15噸蔬菜,15噸大米,滿足8萬人的消耗。20個大大小小的餐廳,分布在園區各處,最大的能容納2000人同時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