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沿革
作為國家行為的祭孔禮制可以追朔到二千五百多年的春秋時代。公元前479年,孔子辭世。此年,魯國國君魯哀公就開始祭孔,並稱孔子為“尼父”。首開帝王祭孔的是漢高祖劉邦。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過魯,以太牢(豬、牛、羊)祀孔子,並詔諸侯、公、卿、將、相至郡,先謁廟而後從政。劉邦不但開後世帝王祭孔之先河,而且開了後世帝王令地方長官上任前先謁孔廟後從政之先河。
漢明帝劉莊子於永平二年(59)下令“學校皆祀聖師周公、孔子,牲以犬”(《後漢書·禮儀誌上》),這是國學、郡學祭祀孔子之始。劉莊又於永平八年(65)親臨辟雍,以太牢致祭孔子。永平十五年(72)劉莊至魯,幸孔子故裏,祭祀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
此後,歷代帝王或身臨,或派員到曲阜和太學祭孔。久而久之,祭孔形成了壹種國家禮制行為二、八月的第壹個丁日(上丁)在孔廟舉行祭孔大典,這就是“丁祭”。後來,祭孔又多了壹個“舞”(舞蹈),祭孔典禮逐步正規化、程式化,有孔、樂、舞三部分組成。孔子誕辰日(陰歷八月二十七日),這壹天祭孔儀式最為隆重,既是家族的大典,也是國家的大典。祭孔大典的程序、規格、主祭陪祭官員、祭品等由朝廷頒定。整個祭典是在朝廷欽定的樂舞中進行的。
祭孔禮制是從周代的祭祀之禮演變而來的。最初的祭司包括“禮”和“樂”兩個組成部分。禮,指禮儀、等級。樂,指音樂、樂舞。南宋大史學家鄭樵在《通典》中說:“禮樂相須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
2.祭孔禮制規格
古代中國的祭祀規格,《周禮》作了如下描述:“天子八佾,諸侯六,大夫四,士二。” ?佾是古代樂舞的行列。八佾就是八行八列六十四人,六佾就是六行六列三十六人,依次類推。
歷史上的祭孔規格有兩種,壹種是中祭,另壹種是大祭。中祭規格始於南朝·宋的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祭孔規格定為“以上公之禮,舞用六佾,設軒懸之樂,樂陳三面“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朝廷規定祭孔用“軒懸三樂”、“六佾之舞”,並行“三獻禮”。明成化以前,祭孔屬諸侯的規格。籩豆各十件,舞用六佾(舞人的行列)。孔廟當時屬中祀,(太廟為大祀,因為太廟是天子的宗廟,行事天之禮。)明成化以後,祭孔用大祀,但無明文規定。直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廷才明文規定升祭孔為大祀。
大祭與中祭的不同之處非常多。有三點是最主要的:壹是根據禮儀,大祭用八佾舞,舞生八行八列***六十四人。中祭用六佾,六行六列,***三十六人。二是大祭時皇帝及皇帝成員親臨。中祭則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主祭。三是建築規格不同。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於洪武六年(1373)命宮廷樂宮重新制定丁祭樂舞的曲譜。清康熙六年(1667)康熙皇帝親制《中和韶樂》,用於祭孔。乾隆朝堆積空的程序作了明確規定。乾隆欽定的祭孔禮儀為: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六種程序。分別奏昭平、宣平、秩平、敘平、懿平、德平之章。舞姿則體現了“予、懷、明、德”等字的喻意,集中體現了孔子“仁德”、“禮樂”的主體思想。
孔廟祭儀清乾隆時規定有6種:
1.釋奠。這是唐宋以後專行於曲阜孔廟的壹種祭儀。每年四次,每季的仲月(二、五、八、十壹月)上丁日舉行,所以叫“丁祭”。國子監和州縣孔廟每年只春秋仲丁二祭。
2.月朔釋菜儀。每月初壹(朔日)舉行,較為簡單,只行壹獻禮。
3.月望行香儀。每月十五日(望日)在大成殿、崇聖祠、啟聖殿、家廟舉行。
4.歲時常祭儀。是孔氏家祭,每年七次在家廟、崇聖祠舉行。
5.告祭儀。如衍聖公家中有事,奉祝文告於家廟的壹種祭儀。同歲時常祭儀。
6.祭中興祖儀。五月二十九日,中興祖孔仁玉(五代亂世,孔子四十二代孫孔光嗣遇害,光嗣獨子孔仁玉恢復文宣公爵位,使孔子祀事綿延不斷,所以,孔組尊孔仁玉為中興祖)。主要祭儀為從家廟迎出孔鯉、孔伋、孔仁玉神主至詩禮堂,行三獻禮(神主即木制牌位)。
3.祭孔樂舞器具、主要人員與祭品
祭孔樂舞器具,安質地壹般可分為:金、石、竹、木、陶五類。按音質分則屬於如下“八音”演奏樂器。
金:特鐘(镈鐘) 壹至二件
編鐘 壹至兩套(16或32 件)
石:特磐 壹至兩件
編磐 壹至兩套(16或32件)
竹:笛、排簫、龠 、簫 各若幹件
木:(古擊樂器)、 (古擊樂器)各若幹件
革:建鼓、應鼓、鼉鼓、博鼓、 (帶長柄的搖鼓)鼓各二件
絲:琴六至八件,瑟四至六件
匏:笙 若幹件
土:塤 若幹件
另外,還有下列樂舞器具:
節和麾(用於指揮樂舞)
羽(右手執)龠(左手執)(文舞器具)
幹(左手執)戚(右手執)(武舞器具)
禮樂服飾 若幹
供品有三牢(豬、牛、羊)幹鮮瓜果、米、豆、酒等。
祭孔主要人員(直省、府、州、縣學文廟)
1.司儀官(主持人) 壹人
2.主祭官(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壹人
3.陪祭官(長官) 二人
4.朝廷官員 若幹
5.地方長老 若幹
6.社會名流 若幹
7.樂舞生:樂生45人,舞生36人
8.主祭場:孔廟大成殿和月臺
9.祭品:大成殿內置祭臺,祭臺上放太牢(豬、牛、羊)祭臺前放供案、供桌。供案上豎祝牌壹塊,上面書寫歌頌孔子功德的祝文。供桌上放各種禮器:爵、尊、登、铏、簠 、簋、籩、俎、豆、篚等。
四.祭孔禮儀:祭孔禮儀或稱祭孔典禮。它的專用名稱叫做“釋典禮”。釋、奠均為陳設、呈獻之意,指的是在祭典中,陳設音樂、舞蹈,以及呈獻牲(三牢)酒、果、蔬菜等祭品,以表對孔子的尊崇。祭孔禮儀分為: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等六部分。
迎神, 就是請出孔子及四配的牌位,由主祭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進香,行三拜九叩禮,樂奏昭平之章。歌詞為稱頌孔子生前的功德。其文是:大哉孔子,先覺先知,與天地參,萬世之師。祥征麟紱。韻答金絲、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整個過程,用六佾或八佾的樂舞,演奏金聲玉振,古樸悠揚的韶樂,吟唱孔子德侔天地、道貫古今的頌詞。如曲阜孔廟在元代祭孔的祭文中有:“尚資神化,祚我皇元”,“闡我皇風,四海永清”的頌詞。從中可以看出,祭孔壹方是出自對孔子的敬仰,但最重要的是為皇權服務的政教合壹。
初獻、亞獻、終獻是整個祭孔活動中的主體部分,由主祭(壹人),陪祭(二人)分三次把酒類、蔬菜、肉類、幹鮮果品等祭品奉祀到孔子像前,“三獻”分別奏宣平、秩平、敘平之章曲,用六佾舞。月臺上站立三十六名舞生,身穿藍色長袍,頭戴黑色平頂方角帽,腳蹬皂鞋。舞分文舞、武舞兩班,每班又分兩組,每組八人,相對而立。武生在前,右手執戚,左手執幹;文生居後,右手執羽,左手執龠,在八音齊備的樂器伴奏中,舞生跳起祭孔樂舞,每壹舞蹈造型代表壹個字,舞姿剛勁舒展,具有古典美。
撤撰:樂奏懿平之章。
送神世紀孔禮儀的最後壹部分,樂奏德平之章。歌詞為:鳧澤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澤無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膠癢。
祭孔的六個樂章高度評價了孔子偉大的壹生,歌頌了他那博大精深的儒學思想和對整個社會文明的教化作用。
祭孔活動的主祭官、陪祭官、樂生、舞生、歌生***二百多人,身著清朝服飾,神情肅穆,禱告虐誠,整個場面莊嚴典雅,有置身於古代傳統文化的氛圍之感。
清末,即1906年,孔子升為大祀。祭孔與祭太廟、祭天地等同,祭祀達到了國家最高禮制,可謂登峰造極?
壹定是越往後越完備的啊,最完備壹定是清末了,現代的話都只是走個過程了
希望能幫到您,滿意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