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舞獅、井陘拉花、河北邦子、滄州面花、西河大鼓。
1、滄州舞獅
滄州舞獅是河北省的民俗舞蹈。最早起源於漢朝,明朝時已廣泛流傳。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滄州獅子舞以同樂會形式存在,早期多在廟會和春節民間花會時活動。
2、井陘拉花
井陘拉花,河北省井陘縣傳統舞蹈類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類陘拉花最早源於民間的節日、廟會、典及拜神時的街頭廣場花會,在唐代元和八年(813年)成書的《元和郡縣誌》中就有相的記載。
到了20世紀初,拉花已經十分盛行,成為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壹種歌舞形式,有山西梆子不離口,井陘拉花遍地扭”的說法。1996年,中華人民***和國文化部將井陘縣命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拉花之鄉”。
3、河北邦子
河北梆子是中國梆子聲腔的壹個重要支脈,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清光緒初年進入興盛時期。河北梆子在劇種方面不僅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現實生活。
在舞臺藝術上,無論是音樂、表演以及舞臺美術方面,都有極大的變化和明顯的提高,從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剛勁、華麗、委婉的特點,流行於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東、河南、山西部分地區,成為中國北方影響較大的傳統戲曲劇種之壹。
河北梆子在其興盛期,還曾傳入中國東北三省、江淮地區以及俄羅斯和蒙古人民***和國境內。
4、滄州面花
“面花”,城裏人叫“面塑”或“捏面人”。豫東地區稱為“蒸花饃”;豫西壹帶早年叫“窩窩花”,解放以後改稱“糕花”,但在河南廣大地區,叫的最多、最普遍的稱呼是“捏面花”。
在舊社會面是勞動人民生活中的高檔食品,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幾頓“白饃饃”,成為窮苦孩子們企盼壹年的最佳食品。母親們把來之不易的白面粉,制作出各種不重樣的小動物、小花饃,即好吃,又好看,又好玩,成為母親對幼兒進行啟蒙教育的最好的食用玩具。
5、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中國北方地區的鼓書暨鼓曲形式,傳統曲藝曲種之壹。普遍流行於河北境內並流傳於周邊河南、山東、北京、天津、內蒙古及東北地區。
在流傳過程中曾有過“大鼓書”、“梅花調”、“西河調”、“河間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稱,20世紀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為西河大鼓。
百度百科-河北省民俗文化節
百度百科-滄州面花
百度百科-西河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