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縣特產海紅果,俗名海紅子,為河曲縣特產。河曲栽種此果歷史悠久,產品行銷全國各地,海紅果制成的海紅蜜、海紅果汁。在當地受人們的青睞。它主要含有鈣、鐵、鋅、硒、總黃酮等18中有益余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河曲當地人稱“長壽果”、“鈣果“。
開河魚
開河魚 在河曲這個小地方,有天下黃河任何壹處都不能望其項背的鯉魚美食極品——黃河石花鯉魚。這種珍品鯉魚,獨產在河曲西南方向的天橋峽中。上下裏許,激流緩水,魚種各不相同,歷來是皇家貢品。石花鯉魚赤眼金鱗,脊梁上有壹條紅線,肉雪白個大體重,食之味美,素負盛名。每年解凍開河時方可捕到,所以叫“開河魚”。數量級少,成為鯉魚中的極品。那些吃過鄭州、濟南鯉魚宴的巨商,品嘗到石花鯉魚後,無不感嘆:黃河美食出河曲。
杏瓣兒
河曲縣特產杏瓣兒是河曲縣的傳統食品之壹。據考證,杏瓣兒始制於唐代。在河曲壹帶,幾乎村村都栽有杏樹,杏瓣兒是用杏仁加工而成,據傳說杏瓣兒也曾為貢品。
在解放前,這裏產的杏瓣兒就已經銷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在晉西北、陜北、內蒙西部大多為紅杏的杏瓣兒,而唯獨河曲壹帶是油杏瓣兒。加工時,先將杏仁放在開水鍋內煮1~2小時,撈出後放在冷水中浸泡壹段時間,再將浸過的杏仁撈出,用毛巾用力摩擦去紅皮;用開水煮熟後用涼水浸泡壹夜,取出白杏仁,分別加入各種食用色素,再拌少許黃油。就制成各種彩色的杏瓣兒。
最後是炒杏瓣兒,是把杏瓣兒和粗糠壹起放在鍋裏幹炒,杏仁由白色變成淺黃色即成。在炒的同時糠經加熱後滲出了糠油,所以杏瓣兒是油潤潤的,油杏瓣兒也由此產生。
油杏瓣兒的特點是:色鮮味美,酥脆可口,並有清肺利痰的功效。
蕎面碗托
蕎面碗托是河曲特產,蕎麥去皮成為糝子,將糝子前壹日用水泡軟,上拳頭揣成糊狀,篩慮後舀入碗內上籠蒸,篜中途用筷子攪拌壹次,蒸熟即成碗托。置陰涼處冷卻後,用醋、姜、芝麻、辣椒面、蒜泥、香油等配成湯澆入即可食。
酸飯
河曲酸粥,是山西河曲的壹種特色小吃美食,能開胃健脾,護膚美容,味道妙不可言。
河曲酸飯由來已久。據《河曲縣誌》記載:相傳北宋年間,遼兵經常入侵。壹次,老百姓正在淘米準備做飯,忽有遼兵來襲,老少丟下尚泡在水中的糜米盡皆出逃。幾天後兵退還家,發現浸泡在水中的糜米已經發酵變酸,想丟掉又舍不得,將就煮熟,權且充饑。出人意料的是,做出的酸米飯精氣凝聚、黃亮堅韌、異香襲人、酸爽可口,色、香、味俱全,從此後,酸米飯便載入了河曲傳統飲食文化的史冊,世代相傳,延續至今。
酸粥是河曲人壹年四季斷不了的壹口早飯。早上把在漿米罐裏漿了壹夜的糜米(河曲特產)下到鍋裏,稍煮壹會兒,把煮米的湯再回到漿米罐裏壹部分,作為下壹次漿米用。這樣周而復始,連續不斷,漿湯會越來越好,越來越香。做酸粥講究的是火候,叫做“緊火撈飯慢火粥,加大竈火熬稀粥”。把火調成慢火(在火炕爐的爐蓋上調火,爐蓋蓋嚴則火大,爐蓋拉開則火小),不停地在鍋裏攪和,大約十幾分鐘後,酸粥就做好了,稍微曲壹下便可食用。下地勞作吃上壹碗酸粥,或喝上壹碗酸米湯,壹天不饑不渴,精神倍增,也不覺的疲勞和困乏。壹家人團團圓圓地坐在壹起早上吃“酸粥”,中午吃“酸撈飯”,晚上喝“酸稀粥”,已經成為河曲人生活中不可少的壹部分。吃的時候再配上腌菜,就是河曲 人壹頓可口的早飯。壹個“江米罐子”、壹個酸菜壇子是河曲人少不了的兩樣器皿。
河曲民歌唱:“山藥酸粥辣角角菜,妳是哥哥的心中愛”。“喝上酸米湯不口渴,想妹妹想的心難活”。
糜米
糜米是河曲的壹種土特產,至今在河曲的五谷雜糧中占據著獨特的優越地位。糜子不選擇地勢,不苛求水肥,“糜子只要捉了苗,就有了壹半收成。因此,糜米就成為十年九旱的河曲人世代相襲、經久不衰的傳統主食。 糜米可以做粥、做撈飯,亦可磨成面做窩頭,做“攤畫兒”。“攤畫兒”壹直成為河曲人清明節的固定食品,糜米的不同凡響由此可見。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用糜米做壹盆“間年撈飯,”以企盼來年有余。糜米肩負著如此神聖的使命,不免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據測定,糜米含有糖、粗蛋白、磷、鈣和18種氨基酸,在禾谷類中含粗蛋白最高。糜米還可泡制加工成酸飯。酸飯含有乳酸菌,生津止渴,消食健胃,清涼瀉火,口感極好。 從春節到除夕,全年大小民間節***27個。
除夕、春節
臘月二十九或三十,家家門前貼對聯、門神、炊隔年飯,陳設酒肴,祀祖先及室中常祀之神。夜醜時,老幼都穿新衣,麻炮啟門。男子發火龍。院中央設供桌,供桌前罩印有龍、風、虎等圖案的紅布桌裙,前面兩角掛黃色細紙做的長錢,上擺“三牲”、“供獻”、香爐、蠟燭準備就緒,由家長向北敬神、祀祖、焚香、燼表、燒水陸奠茶。隨將做好的5碗素菜———油炸豆腐、油炸黃蘿蔔絲裹白面、油炸山藥、炒於豆角、炒南瓜片擺上供桌,供天神、土地、福、祿、壽星神等。供畢,接著打醋炭:壹人持放火炭的砂鍋,壹人拿醋瓶,每到壹屋,往火炭上澆點醋,名為供醋炭神。傳說代天封神的姜子牙,封神時忘了自已,只好做醋炭神,但諸神敬畏,在未打醋炭前皆站立。打了醋炭後姜子牙光臨,諸神才敢落坐受供奉。接神時麻炮齊放,震耳欲聾,遠近聯成壹片。接完神天已破曉,接著就有聒庭的,送財水的,這都是變相的討乞。還有家族中的晚輩拜年,還有人提著香油燈跑到附近廟宇燒香叩頭。隨之是早飯,吃素而且是長豆面,中午吃油糕,晚上吃素粉湯泡茶食等。飯前要放炮、敬神。早飯後,要迎喜神,亦叫“出行”。迎喜神的方位每年變換,到了預定地點要放炮、燒香、叩頭,以求壹年的好運氣,返回時要揀點柴禾,象征財帛放入爐子內。除夕夜,全家人不睡覺,稱“熬年”。要輕聲說話,慢取東西,不往地上灑水,不說不吉慶的話,不讓小孩哭,不讓狗咬,不讓貓叫,家、院不熄燈,爐內不滅火,屋檐上、墻頭上都要點燈碗。除夕夜,水缸裏放酸梅,屋子裏煨蒼術,小孩大人腋下帶蒼術、紅棗、蒜,小孩肩上帶小炮、古銅錢,爺、娘、父母要給自已子孫押歲錢,以扶正壓邪。交子之時,全家吃餃子,意在“揣元寶”。
正月初二
親戚鄰裏,互相招飲,謂之吃“年酒”。又曰“吃節飯”。朋酒斯饗。春風落座敦睦姻修,禮讓觀於鄉。老弱婦孺皆沈浸在拜年、飲宴、玩樂之中。嫁出之女在初二、三要回娘家拜年、小住。在未回娘家前要先給公婆叔伯拜年,官吏豪紳、有功名、有聲望的人拜年時,要留名片壹張,商人拜年則用紅紙拜貼。這些名片和拜貼還寄給外地親朋、故舊等人。招待拜年的設置也十分講究:炕桌或地八仙桌上擺有4至6碟茶食、1盤茶、1壺酒。拜畢,請到桌上邊吃邊談,互相恭維,以消除隔閡,謀求新的壹年的合作。
破五
正月初五,謂之“破五”。黎明掃室中塵土汙穢,送於巷口,焚香燃爆,謂之“送窮”。間有剪紙為婦人形者,則曰“送窮媳婦”。此日,要吃供神的三牲肉數盤,名曰“破盤”,商店作坊解雇不稱心的下屬即在吃“破盤”後宣布。當日不請客,不出門,辦事小心謹慎。
迎七
正月初七,叫“迎七”,亦稱小年。當日占天氣陰暗,蔔人口平安。除不接神外,佘均和過年相似,早晚壹柱香、晨昏三磕頭。
祭星
正月初八,晚十時星全之時,燃燈燭祭星。每戶院內放炕桌壹張,上寫五行八卦,擺糕燈七盞,象征北鬥七星。全家人從長至幼輪流向北鬥叩頭,按年齡每壹歲叩壹頭,再給天、地、父、母各壹頭。
元宵節
即正月十五,亦叫上元節,花燈節。前後三日,街巷燃燈堆火龍於門首,祝天官、地官、水官,謂之“三元勝會”。鑼鼓喧鬧,歌舞於市者,唱風陽歌也;插燈數百只,排列宛如陣圖,觀燈人曲折行其中者,謂之轉燈遊會也。家家張燈結彩,燈有西瓜燈、白菜燈、八角燈、紅紗燈等等;五顏六色,豐富多彩。深閨女子亦上街觀燈。更有小孩上街,提小花燈,騎小竹馬,上系銅鈴呆當不停。大柵街戲臺上要給火德星君唱戲3天,以免壹年火災。街上車水馬龍,這邊是龍燈飛舞,那邊是獅子滾繡,還有擡閣、高蹺、旱船、車頭、大頭和尚戲柳翠、二女拉碌碡、秧歌、二人臺、武術等,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夜幕降臨後,火龍齊發,花燈通明,各種焰火相繼燃放,猶如萬炮齊發,絢麗壯觀。
天倉、老天倉
正月二十日為天倉,二十五日為老天倉,夜燃糕燈盞於屋院,祭天倉星祝當年五谷豐登。
二月二
二月初二日謂“龍擡頭”。日晨未起,即臥被內吃面蛇,曰“咬蛇頭”。中午吃面條,叫“提龍頭面”。下午提鐵壺,到泉井打水,並壹直流回家中,叫“引錢龍”。傍晚,用火龍土灰圍住院子四周,叫“圍舍”,這天還到西樓口轉燈遊會,以消災滅病,大吉大利。
上已節
三月初三,家家插柳於門。男女老幼,皆穿節日盛裝,登城遊覽,從北極閣上去,繞城壹周,再從北極閣下來。隨之在城隍廟遊廟、燒香、看戲,以消災免難,祛除邪祟。
寒食清明
清明前壹日為寒食,備酒食上墳掃墓、焚紙錢。祭畢,食於土番間。是日以黍米磨面作餅,謂之“攤黃兒”。村人戲秋千。杏始花,草芽出土。清明,蒸面魚、面人,親戚互送。當日將城隍擡到“孤魂灘”,在此埋葬亡人的人家都要前去燒化紙錢
三月二十五
藥王神農氏的誕辰日,城裏藥王廟唱戲三天。凡行醫之家都要到廟中擺供祭祀,供素菜或兩盤點心。受供的有神農氏,還有華陀、扁鵲、張仲景、王叔和、孫恩邈等十大名醫。
天齊會
三月二十八日在離縣城十裏的岱獄殿廟過天齊會,唱戲三天,廟內香客雲集,炮聲不斷,城裏商號要到會設攤賣貨,銷售量最大的是泥人——用粘土、紙漿造成,塗以顏色,價錢便宜,到會人都買之以為留念。此會意在禱告天齊降壽,消災免病。
四月八
浴佛日,家家送香燭於娘娘廟,故又稱娘娘廟會。娘娘系指“送子娘娘”。廟內還供著“豆兒哥哥”。這天少婦們成群結隊來到廟內,沒有孩子的祁求娘娘早賜壹子,有了孩子的祁求“豆兒哥哥”讓孩子痘疹早愈。她們上布施,供點素菜,吃“結緣”有的偷吃娘娘懷中小孩的“泥幾幾‘。有的給“痘兒哥”送紙帽、紙衣,以求賜福。
純陽節
四月十四日是純陽節,純陽即八洞神仙之壹的呂洞賓。
這天在鼓樓過會,要唱戲三天,到會的人在呂祖爺像前求簽問卦以示出路,和尚還給上供,坐時辰。
端午節
五月初五紀念屈原,家家吃粽子,飲雄黃酒,並用之小兒額及手足心,又系五色線於手腕,帶香草刷蒼術蒜於身上。門懸艾葉及紙雄雞,並用煎過香草艾葉水洗澡,用雄黃酒在門框上端畫十字。有和還用黃裱寫對聯:“五月五日午端陽,天賜人間大吉祥”、“雄黃似藥驅百病,艾葉如劍斬千妖”。蓋為驅妖、避毒蟲,卻病延年也。書塾童子,拜先生送禮物。
中元節
中元節(七月十五)。據傳隋麻祜食小兒。民間以面作人形代之,故七月十五中元節親戚相酬有送面人者,至今相沿不改。
是日城隍二次“出府”,家家上墳祭祀。中元節由城內三官廟組織壹般戶和靠水路貿易的商人集資在河神廟唱戲三日,晚上在黃河上放船燈,五顏六色,十分好看。
這個節日在河曲來說是比較隆重的壹個節日,除了在河神廟唱戲、放365盞河燈,還增加了河中心的焰火表演。
中秋節
八月十五家家戶戶加工月餅;親戚互送,數目隨親疏遠近而定。晚上供月、賞月,將月餅、瓜果擺設於院內桌上,朝月亮燒香、叩頭、燼表。香為特制的月香,做成壽字或萬不斷,從晚上點燃能燒到次日中午。店鋪供月更為隆重,要搭彩棚,給月裏嫦娥準備“寢室”。
重陽節
登高遊覽,釀菊花酒、食滑油糕,是月授衣,砧杵之聲,鄰巷相答,女紅縫裳制繡,燈火夜作。
冬至
族黨長幼以次序拜,謂之“拜冬”,飲食娛樂,佐以羊羹棗釀,羔羊朋酒之遺風也。
臘八
黎明起吃紅粥,用軟米、江豆;紅棗做成,謂之臘八粥。初七傍晚將冰塊立於大門、家門兩旁及糞土上以紅豆面湯澆之,不知何謂。 哥哥妳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
哥哥妳走西口,小妹妹我有話兒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人馬多來解憂愁。
……
壹曲《走西口》,唱出黃河兒女的辛酸;壹曲《走西口》,傾倒了天下錚錚鐵漢;壹曲《走西口》,使天下人都知道,黃河拐彎處,有壹座叫河曲的古城。河曲的民歌藝術,可以說在山西獨領風騷。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二人臺”,壹醜壹旦,亦歌亦舞,精悍活潑,深受山西、陜西、內蒙等地群眾的喜愛。“二人臺”的劇目中有壹百多出。其中最著名的有《走西口》、《探病》、《掛紅燈》、《打金錢》、《栽果樹》、《掏碳》等等。這些名曲,有多以歌頌黃河兒女愛情生活為主,有濃郁的的方特色和黃河風情。“山城廟會流水板整日不息,城鎮戲場二人臺至晚尤唱。”古時河曲城好戲連臺的繁榮局面,至今讓後人津津樂道。(太原道註:有關《走西口》及二人臺,參見本站山西名歌欄目)
河曲戲劇藝術的興盛和繁榮,歷史上有以為代表人物,那就是元代大戲劇家白樸。白樸,子仁甫、太素,號蘭谷先生,生於1226年,卒於1312年,隩(yù)州(山西河曲)人。為元曲四大家之壹。它的作品大多以表現男女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為主,如《祝英臺死嫁梁山伯》、《蘇小小月夜錢塘夢》、《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墻頭馬上》等等。其中的不少佳作,至今仍是戲劇舞臺上常演不衰的保留劇目。
漫步河曲縣城,我很想找到壹些有關大戲劇家白樸的文化遺跡。盡管歷史上有非常明確的記載,但到如今卻蹤影皆無。正當我滿懷惆悵之際,廣播裏突然又想起了婉轉明快的二人臺。此時,我終於悟到:河曲人早把白樸先生的文化精髓,溶到那令人百聽不厭的民謠小曲中,他們真正從精神上繼承和廣大了先生的思想。由此我想到了時下的壹種怪現象:山西個別縣,為利用名人效應,招引遊客,不息捕風捉影,攀拉早已作古的歷史名人為鄉賢,造祠建堂,樹碑立傳,而未曾傳其精神。從這壹點上來講,樸實的河曲人要比他們高尚的多,高明的多。壹曲多情的二人臺,立刻是人們聯想起了,歷史上第壹位創作“梁祝”的大戲劇家白樸。壹脈相承,壹水相同,河曲的文化藝術,如同黃河壹樣,蕩氣回腸,長流不息。
2006年,山西省河曲縣申報的“河曲民歌”,入選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音樂項目類別,序號33。
2010年河曲縣榮獲“中國北方民歌之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