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非傳染性病害:植物在不適宜的土壤上,或是遇到不適合的氣候、水分、肥料過多過少等所引起的病害。如甜菜地裏如果土壤中缺乏微量元素“硼”,就要引起甜菜根變黑腐爛,叫做缺硼病。這壹類的病害不會傳染蔓延,所以叫做非傳染性病害。
二、傳染性病害:是由病菌侵害發生的,能夠傳染,所以叫做傳染性病害。這類病害種類最多。引起傳染性病害的病菌大多數為真菌,其次就是病毒和細菌,以及線蟲和寄生性種子植物等。
植物得病後,壹般常見的癥狀有:變色、斑點、矮化、叢生、黃化、壞死、腐爛、萎蔫、縮葉、縮果、扭曲、瘤腫、畸形等。葉面上有時布滿黴狀物(黃色、紅色、綠色等)、黑粉狀物、白粉狀物、銹狀物以及小黑點等顆粒狀物。
傳染性病害中,由於病原菌不同,植物生病後,外部的形態改變也不壹樣,而且同壹種寄生物在不同的植物上或者在同壹植物的不同發育時期,以及受環境條件的影響,都可表現不同的癥狀。相反,不同的寄生物也可能引起相同的癥狀。因此,對植物病害除分析發病的原因外,還必須進壹步鑒定病原生物,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對植物病害的診斷方法壹般采用以下幾個步驟:
1.癥狀診斷:
在診斷植物病害時,首先進行癥狀觀察,根據癥狀特點,區別病害還是傷害。傷害是沒有病變過程,病害是有病變過程的。如果是病害,還要區別是非傳染性的,還是傳染性的病害。在觀察癥狀時,壹般用擴大鏡或用肉眼觀察病株的外部表現,當外部癥狀不明顯時,再進行病理解剖,檢查內部癥狀。由於各種病害在田間的發生和發展其表現有壹定的規律,因此在觀察植物病害的癥狀時,應特別註意:
(1)病害的普遍性和嚴重性多;
(2)病害發展和在田間的分布;
(3)發生時期和植株生育期;
(4)受害寄主和部位位;
(5)栽培管理方法等。
病毒病害與非傳染性病害容易混淆,因為病毒病害在外表看不出病癥,區別病毒病與非傳染性病害,除根據有無傳染現象外,還可根據病害的發生特點。非傳染性病害在田間大都是普遍、均勻、成片發生,發病地點與地形土質或環境條件有關。病毒病害在田間多是分散發生,在病株周圍可找到健株,其癥狀除呈現花葉、黃化或矮縮畸形外,還常與傳毒昆蟲的活動有密切關系。
2.病原鑒定:
鑒定病原是對植物病害進行診斷最可靠的方法。對不同性質的炳原必須采取不同的鑒定方法。
(1)非傳染性病害的病原鑒定
在對養分、水分、溫濕度和厭圍環境條件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可進行化學診斷,就是將有病的植物榨出液或病土進行分析,測定礦物營養(如氮、磷、鉀、硫、鐵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否符合健康植物的標準,並查明所缺元素。其次還可以進行人工誘發試驗,如水培法和砂培法,人為的提供可疑的類似條件,觀察是否發病。
(2)傳染性病害的病原鑒定
①病毒病害的病原鑒定
病毒病害的病原用普通顯微鏡觀察不到組織病變。目前在電子顯微鏡還不普及的情況下,多采用人工接種試驗來驗證。人工接種試驗是用病株汁液磨擦接種、嫁接、昆蟲傳染等方法。同時還可以根據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如傳播方法、寄主範圍、寄主反應、體外保毒期、稀釋終點以及血清方法等來區別病毒的種類。有些植物病毒還可以采用指示物進行鑒定。
②細菌病害的病原鑒定
對細菌病害的病原鑒定,多采用“細菌溢”的方法。具體是切取小塊病組織制片,放載玻片於顯微鏡下檢查,如覺現有“細菌溢”從病組織(維管束)湧出,即可勿步確定為細菌病害。
如果鑒定細菌的種類,就可進行革蘭氏染色,通過陽性和陰性反立來區別。此外還可以進行分離培養,獲得較純的培養菌種,然後通過傷口或白然孔(水孔、皮孔、氣孔等)人工接種,來確定細菌的種類。
目前,對細菌病害病原的鑒定,較迅速準確的方法是采用血清反應。具體方法是取壹定病原的細菌液少許放載玻片上,然後加入某種用生理鹽水稀釋過的“抗血清”,如果兩者產生“凝集”即證明是某細菌病害的病原。例如鑒定馬鈴薯環腐病的病原菌時,可將已培養好的環腐病細菌液註射到兔子體內,然後抽取兔子血液,使沈澱後取上部的血清(即抗血清),用生理鹽水稀釋後放載玻片上,與被懷疑為馬鈴薯環腐病的病原細菌掖混合,如產生“凝集”,即證明為環腐病病原。否則為非環腐病病原。
③真菌病害的病原鑒定
鑒定真菌病害,壹般常用的方法是挑取病株組織上的菌絲或子實體制片,然後置顯微鏡下觀察病菌的形態、特征、色澤、大小、結構等。其次是采用分離培養和接種試驗。分離培養是切取小塊病株組織經表面消毒和滅菌水洗後,移到壹定的培養基平板上,在壹定的恒溫下培養,幾天後觀察菌落、菌絲體、無性抱子、有性抱子等形態、色澤。接種試驗應根據真菌病害不同的侵染類型,將病菌抱子進行拌種、花器接種、土壤接種、塗抹接種或將抱子棍懸液進行噴霧接種。
④線蟲病害的病原鑒定
植物受線蟲為害後,多在受害部位產生蟲廖或膨脹的形態變化,剖切蟲瘦或膨脹部分用針挑取內部含有物制片,然後放顯微鏡下觀察有否線蟲及形態特征。有些線蟲病並不引起植物形態變化,可采用漏鬥分離法和葉片染色法進行檢查,作出診斷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