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
中國迄今發現最古老的雕塑,屬新石器時代氏族公社繁盛階段的遺物。原始社會雕塑對探討社會發展進程、研究造型藝術與意識形態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歷來深受人們的重視。這壹時期雕塑的造型還都是依附整體器物上的飾物,均為粗略的,誇張式的,具有極強裝飾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陶塑人像。(見圖1)石雕與骨雕人像僅有少量出土。
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
這個時代雕塑作品側重於動物外形的器皿、飾物和人物的捏塑,形體小巧,造型粗略,帶有濃厚的人情味。青銅器藝術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時的青銅作品雖然多具實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備了雕塑藝術的特性。壹些誇張、變形、奇特的紋飾,渲染了威嚴神秘的氣氛,形成了端莊、華麗、氣質偉岸、形象乖張的藝術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和對自然環境的理解。鼎是這壹時期典型的雕塑作品。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間最著名的作品之壹。(見圖2)
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鼎的周圍則布滿商代典型的獸面花紋和夔龍花紋。它憑借莊嚴的造型,龐大的體積和神秘的花紋,成為商朝貴族王權與神權藝術的最典型代表,同時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史料。
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之後,建立專制統治國家,即利用雕塑藝術為宣揚統壹功業、顯示王權威嚴的政治目的服務,在建築裝飾雕塑、青銅紀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劃時代的輝煌成就。
秦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寫實逼真。雕塑在建築裝飾、陵墓裝飾和“明器”中發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壹個高峰。秦建築裝飾表現在宮室、苑囿、亭閣樓榭和陵墓神道建築上。最為壯觀的是被稱為世界 “第八奇觀”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見圖3)
兵馬俑的發掘,給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藝術的輝煌成就。其兵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其馬俑身材矯健、活靈活現。人物雕塑更註重面部的形象刻畫,神態萬千、精細逼真,秦俑坑發掘的銅馬車更是雕塑藝術史上的奇跡。充分體現了主導那個時代的高大、雄健的風尚。
從總體看,秦代雕塑的風格特點是渾厚雄健,樸實厚重,龐大強壯,氣魄宏大,體現出封建社會的上升期的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具有崇高的力和數的巨大、超常的審美特征。
四、漢代雕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漢代雕塑在繼承秦代恢弘莊重的基礎上,更突出了雄渾剛健的藝術個性。這壹時期的墓葬雕塑特別發達,已從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的形式發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飾。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渾之勢和整體之美。
漢代雕塑作品的品種和數量相當豐富,呈現出的主體面貌渾厚簡練、生動完整。這個時期雕塑藝術成就,突出表現在大型紀念性石刻和園林的裝飾性雕刻上,其中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壹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國雕塑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漢代以前舊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國式紀念碑雕刻風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些作品以其簡潔的造型,粗獷的風格,宏大的氣勢,不僅寄托了對英雄的歌頌和哀思,也反映了正處於上升時期的漢朝統治階級那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的壹座裏程碑,對後世陵墓雕刻的藝術風格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漢代以後中國古代大型紀念碑雕刻的典範之作。
而《馬踏匈奴》(見圖4)是整個群雕作品的主體,同時也是這些雕塑所謳歌的主題。 整個作品風格莊重雄勁,深沈渾厚,寓意深刻,耐人尋味,既是古代戰場的縮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戰功的象征。雕塑的外輪廓準確有力,形象生動傳神,刀法樸實明快,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我國陵墓雕刻作品的典範之作。
五、魏晉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魏晉南北朝是壹個佛教思想與儒學思想碰撞、交融時期。因此,統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廟,鑿窟造像,利用直觀的造型藝術宣傳統治者思想和教義。代表性的石窟為:敦煌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見圖5)
石窟內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鑄銅等,佛像雕塑遂成為當時中國雕塑的主體。這些石窟在發展中不斷增加新的雕塑作品,歷代都對石窟進行重修、擴建、新增和補充。
石窟藝術在中國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東晉時期的戴逵,擅長雕刻和鑄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的玉軀佛像,與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圖》和獅子園的玉像被稱為“瓦棺寺三絕”。這個時期的雕塑特點為較註重細部的刻畫,技術更圓轉達純熟,雕塑形象和題材大都為宗教題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傾向和誇張的特征。宗教使雕塑藝術的題材單壹化,但宗教精神的內在動力卻也促進了大量精品的誕生。
六、隋唐雕塑(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中國隋唐時代在經歷了延續約 3個半世紀的分裂和動蕩以後,重新得到統壹和安定,進入壹個政治經濟空前繁榮的歷史時期,從而促使雕塑藝術的發展出現新高峰。經過隋和初唐的過渡階段,融會了南北朝時北方和南方雕塑藝術的成就,又通過絲綢之路汲取了域外藝術的養分,使雕塑藝術大放異彩,創造出具有時代風格的不朽傑作。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也是文學藝術發展的鼎盛期。宗教造像藝術、陵墓的裝飾雕刻藝術、陪葬的陶瓷雕塑藝術、肖像造型藝術等都進入壹個空前繁榮時期。宗教造像藝術在唐代有長足發展,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敦煌石窟,龍門石窟等。
龍門石窟在經歷魏晉唐多個朝代的開鑿後,隨歷經千年歲月的風霜,仍不失其神秘華麗之彩。龍門奉先寺群雕更顯示出大唐帝國的強盛。其中奉先寺大盧舍那佛龕是最為輝煌的傑作。(見圖6)其九尊壹鋪的形式為壹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還有二尊供養人雕像。是壹個有主有賓、層次井然的有機整體。這也是意想造型中強調人是審美主體的觀念。
此時的佛雕作品既博大凝重之態,又不失典雅鮮活之美。其雕塑風格的多樣化與技巧的純熟已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
七、宋及金雕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宋代以城市為中心的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市民階層壯大起來,代表市民趣味的審美觀念隨之興起。與此同時,理學的興盛使人們更關心現世生活,關註來世的佛教日趨衰落。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無論內容還是風格都明顯世俗化,那些神聖不可及的面貌漸漸模糊了,代之而起的是更接近現實生活的形象。造像藝術集中轉入南方,如廣元、大足、安嶽、杭州、贛州都是摩巖造像較集中之地。(見圖7)
大足石刻是我國石刻藝術的精品。盡管它的開鑿有著宣揚佛法說教的主旨,但雕塑匠師的高超手段,至今仍使人們為造像之精妙而贊嘆不絕,從而受到無上的精神享受。大足石刻無愧為中國雕塑史上的壹大奇觀。
在世俗題材方面,宋的陵墓石刻多沿襲唐之傳統,但氣勢漸弱。繼中晚唐之後的宋代雕塑進壹步生活化、世俗化,創作手法上趨於寫實風格,材料使用上則更加廣泛。宋代的彩塑較為發達,在佛雕造像上較唐代有了較大變化,此時的佛雕造像以觀音菩薩居多。
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的雕塑作品主流風格仍多受宋影響,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出了其民族的特色。
八、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
中國蒙古族統治者早在建立元朝之前,便先後仿照漢族建築樣式,營建上都及大都兩個都城。而分布各地的寺廟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藝術的概貌。進入元代,統治者重視手工業,雕塑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得到了壹定的發展。
明清兩代,宗教觀念進壹步淡薄,此時的宗教雕塑在缺少內在信仰的狀態下,顯現出缺乏創造性和生命力的程式化傾向。而明清的世俗雕塑藝術多趨於裝飾化和工藝化。這些雕塑大多更強調實用性與玩賞性功能,體現出工藝品的特色,而早期雕塑那種強烈的精神性功能則大大削弱了。但是,這些裝飾性、玩賞性的作品往往不受陳規限制,面貌各異,這也可以算是明清時期雕塑藝術的壹個亮點。其作品造型壹般小巧玲瓏、精致剔透、精雕細鑿,缺乏大氣之作和大型之作,藝術上逐漸轉向個人化、內聚性的風格。
而壹些與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市民群眾及知識階層有著較密切關系的各種小型的案頭陳設雕塑和工藝品裝飾雕刻,則有顯著的發展,出現了生機勃勃的景象,代表著這壹歷史時期雕塑藝術的新成就。
明清帝陵的陵墓表飾較前代規模更大,像設更多,布置講究、技術嫻熟,但其既缺乏唐代的超然、也缺乏漢代的雄渾,此時的作品更能滿足人們的賞心悅目之功能,失去了前代的創造活力。 明清雕塑有明顯追隨唐宋風格的痕跡,在名目繁多的寺廟裏,供奉著各式各樣的神像,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