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琴,又稱洋琴,很多朋友聽到這個名字就覺得它是西洋樂器,但其實揚琴本質上是屬於中國的本土樂器,是我國民族樂隊中廣泛使用的壹種擊弦樂器。
相傳,揚琴是明代波斯(今伊朗地區)傳入中國的,起初流行在廣東壹帶,隨著發展和改造,逐漸成為民族樂不可或缺的樂器,因此雖然揚琴的起源並不是中國,但經過本土的改造,和起初的揚琴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因此可以說揚琴是中國樂器。
二、洋琴為什麽改叫揚琴
揚琴和洋琴只有壹字之差,讀音也相同,這主要是因為洋琴本身是國外傳入的,後來隨著發展才成為了揚琴,那麽洋琴是怎麽演變成揚琴的呢?
洋琴自傳入中國後,在我國的使用極為廣泛,大多用在曲藝和地方戲曲的伴奏,隨著民間樂器的日益興起,洋琴在中國也得到了發展,突出的表現有以下幾點:
1、揚琴制作的改進
十七世紀揚琴已傳入我國,明朝時期已較為流傳,揚琴從外國傳入我國後,是改進了的中國式雙七型傳統小揚琴,後因音域的局限,先後又改成雙八型、雙十型等品種,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直到60年代初期才被快速轉調揚琴所替代。
2、擊弦工具的改變
洋琴傳入中國後,最突出的改變當屬擊弦工具。洋琴的擊弦工具為木棰。這種擊弦工具因缺乏彈性、且不利於技法的創新,相對削弱了揚琴的藝術表現力。傳入中國後,被改為用竹子制作的琴竹作為新的擊弦工具來演奏。這壹改變究竟始於何時目前尚無史料明確記載,但很明顯,它為揚琴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持竹和演奏方法的改變
擊弦工具的徹底改變,帶來了中國揚琴持竹方法和演奏方法的變化。由原來用食指和中指夾住木棰擊弦的方法完全改為用手握琴竹,主要運用拇指、食指和手腕相結合的方法來演奏揚琴。
4、揚琴技法的創新
竹制琴竹富有彈性,握竹方法的改變大大增加了彈奏的靈活性,這就為彈奏技法的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像密輪、彈輪、上、下滑彈、吟音(操弦)、浪竹、撥弦、壓弦、揉弦、刮奏、泛音等技法都是彈奏藝人根據本地音樂的風格和曲藝、地方戲曲唱腔伴奏的韻味需要而形成的。
綜上所述,洋琴在我國經數百年流傳,遍布大江南北,經民間演奏家世代相傳,無論從形體、音質、音色、擊弦工具、演奏方法和技法等方面都得到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把外國“洋琴”同化了,使這件由外國傳入我國的樂器改變成為中華民族自己的樂器,因洋、揚二字諧音,近現代中國人出於對“洋”字的忌諱和自覺抵制,“洋琴”也就很自然地變成了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