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始於中國古代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神靈崇拜。《太平禦覽》卷七十八引漢代應召力《風俗通》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為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女媧摶土造人,這大概是中國神話故事中最具影響的泥塑創造活動。經過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泥塑在民間已經演變為與普通生活相關的壹種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具有很深的中國地方特色。
天津泥人張
“泥人張”是北方民間彩塑的代表,它創始於清代末年。“泥人張,,創始人叫張明山,生於天津,家境貧寒,自小跟父親以捏泥人為業,養家糊口。他心靈手巧,富於想象,時常在集市上觀察各行各業的人,在戲院裏看多種角色,偷偷地在袖口裏捏制。他捏出來的泥人個個逼真,壹時傳為佳話。他繼承傳統的泥塑藝術,從繪畫、戲曲、民間木版年畫等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他的泥人,有民間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說戲曲中的角色,有表現勞動人民現實生活中瞬間的形象,有正面人物,還有反面人物,具有濃厚的趣味性。老百姓都喜愛他的作品,親切地送給他壹個稱號——“泥人張”。
“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無雜質的純凈膠泥,經風化、打漿、過濾、脫水,加入棉絮反復砸揉制成為“熟泥”,其特點是黏合性強;輔助材料還有木材、竹藤、鉛絲、紙張、絹花等;塑造好的作品置於爐火周圍或是自然風幹。
“泥人”徹底幹燥後要人窯烘燒,溫度要達700攝氏度左右,出窯後經打磨、整理即可著色。彩塑的用色,現在比過去有了巨大的進步。過去的顏料為水粉色,覆蓋力差,容易爆裂、脫落、褪色,不易長久保存。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使用丙烯色。盡管丙烯色價格較貴,但優點很多,覆蓋力強、不爆裂、不脫落、不易褪色,幹後不溶於水,可以用水沖洗。完成壹件作品大概需要30天的時間。
鳳翔泥塑
陜西鳳翔彩繪泥塑,始於先秦西周時期,流傳民間3000年之久,是我國至今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點的泥塑類手工制品。其彩繪紋樣與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不盡相同。以花鳥魚蟲、祥鳥瑞獸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國古代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神靈崇拜的遺留,反映出圖騰時代的文化特色。
陜西鳳翔彩繪泥塑,造型優美,生動形象,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泥塑內容有人物、動物,也有植物,大多是空心的圓型塑,也有浮雕式的掛片。其制作方法簡單易行,將黏土和紙漿攪拌成塑泥,先做好模子,翻成胎坯晾幹,上白色底粉,隨後塗彩、繪畫和上光。
鳳翔泥塑的色彩別具壹格,非常艷麗,對比強烈。它用色不多,以大紅、大綠和黃色為主。以黑墨勾線和簡練的筆法塗染,給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覺。
近年來鳳翔彩繪泥塑主要分布在城關鎮六營村及周邊地區。相傳在明代的時候,朱元璋軍隊中的第六營兵士紮營於此,這個村便命名為“六營”。六營中那些來自江西的兵士有制陶手藝,閑著沒事,就和土為泥,捏制各種形態的泥活兒當做玩具,並且彩繪示人。後來軍士轉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舊業,利用當地黏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然後到各大廟會出售。當地老鄉購泥塑擺放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因此聞名,並世代相傳,成為我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惠山泥人
與北方“泥人張"相呼應的是江蘇無錫的惠山泥人。
在這裏,壹到農閑季節,差不多家家都做泥人,自古有“家家善塑,戶戶繪彩”的說法。每到過年,在廟會和集市上,人們托個盤子,盤子裏放著自己做的泥人四處叫賣,這也是農家的壹份收人。在清代,彩塑師王春林制作五盤泥孩兒進獻,得到清代乾隆皇帝的賞識。清同治到光緒年間,出現大量以戲劇為題材的戲文泥人,這也是惠山泥人歷史上最興盛的時期。這壹時期,惠山有作坊、店鋪40多家,專業匠師30多人。慈禧太後60大壽時,地方官把壹套大型手捏戲文泥人“蟠桃會”供獻內廷,從此惠山泥人成為貢品。
惠山泥人題材多為戲劇人物,如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壽星等。惠山泥人造型豐滿、簡練,誇大頭部,重點刻畫表情。匠人尤其重視彩繪,有“三分坯子七分畫"之說。常用的色彩有大紅、綠、金黃、青等原色,對比強烈,主次分明。
在惠山泥人中,惠山大阿福是人們最熟悉也最受老百姓喜愛的。在惠山還流傳著這樣的民間故事。在很久以前,惠山壹帶野獸橫行,危害孩童。有個叫“沙孩兒”的小孩,勇鬥猛獸,為民除害。為了紀念“沙孩兒”,人們用惠山的黏土塑造了勇敢的“沙孩兒”形象。後來,經過歷代藝人不斷地加工完善,這個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藝術形象,就在人們心中永遠地紮下根來。
高密泥塑
山東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明朝隆慶、萬歷年間,這裏的農民就自己設計用泥制成壹種叫“鍋子花"(也稱泥墩子)的焰火出售。
後來又把裝火藥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過以後,再當玩具或裝飾品擺放。以後泥塑的種類逐漸增多,有老虎、獅子、猴子、小狗、小貓、雞、鴨等動物,也有“白蛇傳”、“西遊記”、“牛郎織女”等經典故事,並且塗以各種色彩,使其生動形象。
從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屬品,而發展為壹種獨立的手工藝術品了。到清朝乾隆年間,聶家莊泥塑又借鑒了楊家埠年畫的藝術特點,在表現手法上和著色上進行改革,並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動作,使聲音、色澤、動作合為壹體。每逢集市,都有賣泥玩具的。民間流傳著“孩子哭,找他媽,他媽買個泥娃娃,逗得孩子樂哈哈”的民謠。可見當時泥玩具深受孩子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