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三個名詞:“交互設計”,“人機交互”,“用戶體驗設計”。這三個名詞是否是同壹個意思呢,如果不是,他們的異同點又是什麽呢。本文嘗試從歷史沿革,現有狀況,未來發展三個方面,對這交互設計,人機交互,用戶體驗設計進行分析。
交互設計起源於網站設計和圖形設計,但現在已經成長為壹個獨立的領域。現在的交互設計師遠非僅僅負責文字和圖片,而是負責創建在屏幕上的所有元素,所有用戶可能會觸摸,點按或者輸入的東西:簡而言之,產品體驗中的所有交互。
交互設計在於定義人造物的行為方式(the "interaction",即人工制品在特定場景下的反應方式)相關的界面。交互設計作為壹門關註交互體驗的新學科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產生了,它由IDEO的壹位創始人比爾·摩格理吉(Bill Moggridge)在1984年壹次設計會議上提出,他壹開始給它命名為“軟面(Soft Face)”,由於這個名字容易讓人想起和當時的玩具“椰菜娃娃(Cabbage Patchdoll)”,他後來把它更名為“Interaction Design”,即交互設計。
1959年美國學者B.Shackel從人在操縱計算機時如何才能減輕疲勞出發,提出了被認為是人機界面的第壹篇文獻的關於計算機控制臺設計的人機工程學的論文。1960年,Liklider JCR首次提出人機緊密***棲(Human-Computer Close Symbiosis)的概念,被視為人機界面學的啟蒙觀點。1969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召開了第壹次人機系統國際大會,同年第壹份專業雜誌國際人機研究(IJMMS)創刊。可以說,1969年是人機界面學發展史的裏程碑。
在1970年成立了兩個HCI研究中心:壹個是英國的Loughbocough大學的HUSAT研究中心,另壹個是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
1970年到1973年出版了四本與計算機相關的人機工程學專著,為人機交互界面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0世紀80年代初期,學術界相繼出版了六本專著,對最新的人機交互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人機交互學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範疇的架構。理論體系方面,從人機工程學獨立出來,更加強調認知心理學以及行為學和社會學的某些人文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範疇方面,從人機界面(人機接口)拓延開來,強調計算機對於人的反饋交互作用。人機界面壹詞被人機交互所取代。HCI中的I,也由Interface(界面/接口)變成了Interaction(交互)。
用戶體驗這個詞最早被廣泛認知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用戶體驗設計師唐納德·諾曼(Donald Norman)所提出和推廣。身為電氣工程師和認知科學家的Don
Norman加盟蘋果公司之後,幫助這家傳奇企業對他們以人為核心的產品線進行研究和設計。而他的職位則被命名為“用戶體驗架構師”(User Experience Architect),這也是首個用戶體驗職位。
由上述資料不難看出:交互設計這個名詞起源於計算機領域,軟件專家在進行設計時發現人和計算機的交互產生許多問題,於是交互設計這壹名詞應運而生。人機交互則是由人機工程學發展而來,是以人與機器的關系為切入點開始進行研究的。和交互設計與人機交互這兩個名詞不同,用戶體驗是以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為基礎提出的,從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角度對人和外界環境的關系進行探討。
在這裏,首先整理出權威的交互設計,人機交互,用戶體驗的定義。
交互設計:英文叫做Interaction Design
交互設計是指設計人和產品或服務互動的壹種機制 , 以用戶體驗為基礎進行的人機交互設計是要考慮用戶的背景、使用經驗以及在操作過程中的感受,從而設計符合最終用戶的產品,使得最終用戶在使用產品時愉悅、符合自己的邏輯、有效完成並且是高效使用產品。
交互設計的目的是使產品讓用戶能簡單使用。任何產品功能的實現都是通過人和機器的交互來完成的。因此,人的因素應作為設計的核心被體現出來[1]。
人機交互:人機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簡寫HCI):是指人與計算機之間使用某種對話語言,以壹定的交互方式,為完成確定任務的人與計算機之間的信息交換過程。有很多著名公司和學術機構正在研究人機交互。在計算機發展歷史上,人們很少註意計算機的易用性。現在,很多計算機用戶抱怨計算機制造商在如何使其產品“用戶友好”這方面沒有投入足夠的精力[2]。
用戶體驗:英文叫做User Experience,縮寫為UE, 或者UX。
它是指用戶訪問壹個網站或者使用壹個產品時的全部體驗。他們的印象和感覺,是否成功,是否享受,是否還想再來/使用。他們能夠忍受的問題,疑惑和BUG的程度[3]。
由交互設計,用戶體驗,人機交互三者的定義可以得出:在現階段,交互設計,用戶體驗,人機交互都有研究人和外界環境關系的含義。但相對而言,交互設計研究的是人和產品互動的機制。人機交互研究的是人和計算機的對話過程。用戶體驗研究的是研究用戶訪問產品時的體驗。從研究對象廣度上說:用戶體驗》人機交互》交互設計。這三者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可以得出分析圖如下:
由圖2.2可知,從2011年到2018年九月,在交互設計,人機交互,用戶體驗三個詞中,媒體報道最多的詞匯是用戶體驗,其次為人機交互,最後為交互設計。作為壹個互聯網名詞,用戶體驗傳播最廣,人們對於它也更為了解。而人機交互和交互設計則在壹定程度上屬於專業名詞,還尚不為人們所熟知。
人工智能是近年來新出現的名詞,這裏結合人工智能對交互設計,人機交互,用戶體驗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
要結合人工智能對交互設計,人機交互,用戶體驗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就要看,三個詞匯中哪個詞與人工智能的相關度最高,當用戶搜索“人工智能”的同時搜索“用戶體驗”,就說明“人工智能”和“用戶體驗”存在相關性。在這裏收集了用戶搜索“人工智能”和“交互設計”;搜索“人工智能”和“人機交互”;搜索“人工智能”和“用戶體驗”的數據,用以研究人工智能和這三者的相關性。
由圖3.1可知,人工智能與交互設計的相關性最強(用戶搜索人工智能的同時搜索交互設計的數量最多),其次為用戶體驗,最後為人機交互。
下邊從時間維度分析人工智能與三個詞匯的相關性變化
由圖3.2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工智能與用戶體驗,人機交互,交互設計的相關性越來越明顯(當人工智能搜索量增加時,用戶體驗,人機交互,交互設計的搜索量也增加)。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工智能與用戶體驗,人機交互,交互設計的相關性逐漸增強。其中,人工智能與交互設計的相關性最強。
參考文獻:
[1] 王月豐. 互聯網產品交互設計中反饋機制的研究[D]. 江南大學, 2012.
[2] 鄧滔. 基於隱喻認知的互聯網產品反饋機制設計研究[D]. 湖南大學, 2016.
[3] 高路. 基於網絡界面符號體系的用戶隱喻認知機理探索[D]. 南京理工大學,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