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淺談創作者對古典詩詞詞匯的運用——繼承與創新

淺談創作者對古典詩詞詞匯的運用——繼承與創新

淺談創作者對古典詩詞詞匯的運用 —— 繼承與創新

摘要 :

古典詩詞為詩歌創作提供了範式,其詞匯經過壹代代人的錘煉與發展,形成了壹些公認的特具審美意味的暗示義,經過時間的淘洗與潤澤,在人們的心靈印象中達成***識,只要壹看到那些詞匯,就能自然感知它的意義內涵,聯想到相關的事件或情感,從而勾連起作者、作品、讀者三者之間的情理關系,使得相互之間更容易發生***鳴。本文結合古典詩詞中具體的詞匯,從繼承與創新兩方面談壹談,在當下詩歌創作中我們對古典詩詞詞匯的運用,期待這壹點小思考能對詩歌創作者有所啟發。

關鍵詞 :

古典詩詞 ? 詞匯 ? 運用 ? 繼承 ? 創新

壹 ? 引言

本文所指古典詩詞是經過時間淘洗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諸如市面上常見的《古詩十九首》《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千家詩》壹類,值得註意的是,這些詩詞作品距離今天有壹定的歷史距離,有的距今千年,有的距今幾百年,它們誕生於我國漫長的封建王朝統治時期,其社會生活面貌、物質經濟條件、精神文化追求與現代社會有較大的不同,我們過上比較現代化的生活不過短短幾十年,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心、審美情趣亦如此,正是基於這樣的事實,本文來討論壹下我們今天的詩歌創作對古典詩詞詞匯的繼承與創新。

二?繼承

古典詩詞裏,有許多值得我們繼續沿用的詞匯。通過學習,再經過我們實際生活經驗的檢視,情感上的內化,看到那些詞匯,讀者很容易明白作者所傳之情,所達之意。那些詞匯帶有我們情感上的***性,帶有壹些鮮明的情感色彩,值得我們在創作中靈活運用,去表現我們需要表現的內容。

1?意象詞匯。古典詩詞裏,有壹些詞匯在傳情表意上有相對固定的象征意義,比如“折柳歌中得翠條,遠移金殿種青霄。”“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我們熟知的“折柳”,柳與留,音相似,壹語雙關,它往往用於離別場景,表達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可是,朋友們,今天的我們通過學者考證了解到這個意象的含義,在生活當中我們已經不太可能那麽去做了,換言之,折柳在古代是壹個比較具有儀式感的送別方式,在今天已經脫離了我們的生活實際,我們只能通過想象去感受那種情味,很難在現實中也折壹根柳條去為朋友送行。當然,寫文章不可迂腐,這個美麗動人的意象我們今天仍然可以使用,因為從內心裏,我們還能感受得到它。

再比如“月”與相思、懷人,“鴻雁”與書信、思念,“梅”與傲骨、高潔,“竹”與剛勁、正直,“芭蕉”與離愁別緒,“杜鵑”與愁苦等等,這些詞匯構築了鮮明的、人們可感知的情感內涵,從古至今,人們看到它們,聯想到它們的形象,經過心靈活動,融情入景,進入到作者營造的情境中去,便能生出各自人生況味,實現了文本的情感價值。

這樣的意象詞匯還有很多,在當下的詩歌創作中拿來使用,需要格外關註它的普適性與個性,要去了解它們在古代環境中象征著什麽、代表著什麽,宜選取為大眾所熟知的意象,特能激發人們心理情感的意象,符合內容情感的意象;不能依葫蘆畫瓢隨意使用,不能生搬硬套。需要留心的是,由於這些意象被廣泛使用之後,缺少了文學表達上的新意,顯得老套,也許不那麽迷人了,不再像從前那樣感染人了,而選用比較陌生的意象詞匯,讀者可能難以理解,(應明白,大多數的創作者是沒能力去挑選甚至培養自己的讀者群體的。)怎麽辦呢?這將在後文“創新”中著重討論。

2?典故詞匯。劉禹錫的《泰娘歌》?:“如何將此千行淚,更灑湘江斑竹枝。”“斑竹”壹詞含有典故。白居易的《長恨歌》?:“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比翼鳥”壹詞含有典故。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羨魚”壹詞含有典故。

我們對“比翼鳥”這壹詞匯的使用頻率很高,還有壹個詞語叫“比翼雙飛”,用來比喻夫妻情投意合。經典詞匯的生命力是恒久的,運用典故詞匯,可以言簡意賅的表達作者的感情,古典詩詞裏有許多典故,用得好猶如“枯木逢春”,用得不好則“畫蛇添足”。

當下現實是,我們的語文教育,不再著重強調對詩詞的學習、欣賞、習作,更強調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能力。我們大多數的人對古典詩詞中的典故知之甚少,也就是在小初高的語文學習中接觸到了壹些基本的典故,完全無法勝任更進壹步的詩歌賞讀,有太多曾經為讀書人所熟知的典故,在今天已是聞所未聞。別說普通人,便是專門研究古代文學的學者,在詩詞創作中,對典故大多已做不到信手拈來,這是教育培養方向發生改變之後的結果,有些酷愛傳統詩教的朋友對此痛心疾首,有些現代詩歌的創作者卻嗤之以鼻,這樣極端的態度都不利於詩歌的發展。壹代人有壹代人的文學,文學樣式、內容必然隨著時間、社會形態、現實環境、審美趣味等等發生改變,基於已發現的詩歌傳承問題,我們很有必要重視起來,利用小初高的教育體系,多做傳統詩詞文化的傳承工作,特別重要的是不要和分數掛上鉤,當成壹門文藝欣賞課程,盡量讓孩子們多接觸古典詩詞文化,感受古典詩詞的美。而詩歌創作者們也應該主動去研究、整理古典詩詞中的典故,用自己的寫作讓那些“典故”活起來,用當下創作出來的詩歌去為“典故”作活的宣傳,相信壹定會很有奇效。

3?別具情味的詞匯。“紅杏枝頭春意鬧”,著壹“鬧”字而境界全出。“春風又綠江南岸”,著壹“綠”字而春意盎然。“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壹噪壹靜,壹鳴壹幽,互為反襯,更顯幽靜深遠。這些別具情味的詞匯,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煉字”——精心選擇詞匯組合,來創造性的表現情與境,可謂化腐朽為神奇。

當下的詩歌創作也應該深入到古典詩詞的內部中去,去體會這些別具情味的詞匯之妙,在創作中加以靈活運用。我們應該多想壹想,這個詞匯與那個詞匯搭配在壹起是否產生有美感,是否能勾連出壹些言外之意,是否能升華我們語言的高度,是否能傳遞出壹些讀者可以感知到的隱喻,是否能做到形式與內容上的統壹等等,只有註意到這些細節,並著力去打磨這些細節,我們的詩歌創作水平才能有更進壹步的提升。

綜上,現代詩歌的創作者,不必全盤否定古典詩詞裏的東西,而應該虛心學習,從中汲取創作營養。當下的詩歌創作者,不管是寫舊體詩,還是現代詩,都很有必要認真細致的研究下古典詩詞中的意象詞匯、典故詞匯、別具情味的詞匯、詩人個性化的詞匯等等,結合自己的創作實際,結合我們的生活實際,結合讀者群體對壹些詞匯產生的***識,去繼承我們古典詩詞中的詞匯,在實際創作中靈活運用它們,提升我們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三?創新

有繼承就要有創新,藝術創作絕不可以死板。

在古典詩詞的詞匯中,有的我們很熟悉,有的很陌生,有些具體的物品、動物、植物或者風俗等等已不會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脫離了我們的生活實際,這樣的詞匯及其含義也就缺少了鮮活的現實基礎,需要創作者去考量它們是否還適用於創作,不能為了表現壹種古典的味道而刻意只用“古語”,那是壹種掉書袋的做法,即使寫得好,也不過是匠氣很重的作品,只能是小圈子裏的玩物。

在心理上,人會對那些過去式的舊物、舊人、舊情懷有特殊的感情,壹件明代瓷器,壹顆唐朝的夜明珠,壹個清朝的象牙雕等等,除去值錢外,人們大多欣賞其精美的工藝水平,通過這些舊物,感受那個時代的風塵氣息,心生壹些美好的情感。在博物館裏展出的古董,也並非人人可收藏購買,但眼觀心想,可產生壹些對那個時代的追憶。它們既讓觀者產生有歷史感、年代感和陌生感,又有吸引人的親切感。那些“舊物”在當時也許是日常生活所使用的東西、佩戴的飾品、建築物、出行的工具等等,但在後代人眼裏成為了別具情味的“舊日情分”,成為了追念懷人的載體,也便具有了壹種藝術上的審美感染力。

比如:“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我們看到“金樽”“玉盤”就能感受它很珍貴、奢侈;“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我們看到“玉釵”就能感知它的精美,進而聯想到那個女子的美;“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我們看到“畫屏金鷓鴣”就能感知它那裝飾的華貴。例舉的這些詞匯,是簡單的壹看便知的能激發人美好感受的詞匯,與讀者之間沒有什麽距離感,如果創作者拿來使用,也許能增添作品的文采。用今天的眼光看,在古典詩詞中,凡是具有現實情感基礎的,我們今天熟悉的詞匯,是可以直接拿來使用的,如果運用得當,也許能因為人們對那些“舊的”懷有壹種“舊日情分”,而格外能感動人。

但是,也存在有另壹種情況,可謂“不明覺厲”。創作者采用的那些古典詩詞中的詞匯,因為它們過於脫離當下人們的生活實際和審美需要,讓人難以欣賞,淪為壹種“陽春白雪”式的自嗨。

比如:“酌壹卮,須教玉笛子吹。”“卮”是古代的酒器,今天的人大多不認識卮,就算通過註釋明白其意思,也比較難在心裏投射出它的具體形象,所謂隔靴搔癢。因此,今天我們創作詩歌,在寫酒器的時候如果用“卮”或者“樽”,需要掂量壹下,是否真的有必要用這樣的古詞,它是有益於我們的表達,還是實際上會拉低我們的表達效果,會不會造成整體語匯上的不和諧,這是我們在創作中需要加以註意的,並不是多用些古典詞匯詩歌的水平就上去了。

比如:“畫舸停橈,槿花籬外竹橫橋。”“畫舸”是裝飾有各種圖案和花樣的大船,“橈”是船槳。試問,不看解釋,幾人知其所指?又有幾人看了註釋能具體清晰的想起來它們的樣子?看官們莫說這是筆者在鉆詞匯的牛角尖,試想,如果我們從不曾見過它們、摸過它們、用過它們,只是通過書本知道它們,那麽很有可能,它們對我們而言就只是壹個名詞、壹樣物品,或者壹個指代詞,缺少了情感上的關聯,我們很難把它與我們的心靈聯系起來感受,也因此它只不過是壹個詞語、壹件東西而已,我們不能深入進去,我們也就感知不到那詞匯暗含的深情。

如果我們的詩人使用了這些“古味”詞匯來創作詩歌,因為那份“隔閡”,很有可能讓藝術效果大打折扣,只不過他們自己不以為意,甚至可能還會自鳴得意。在他們的觀點裏,那是有水平的表現,如果讀者不懂,那只能怪讀者讀書太少,沒有文化修養,可惜這樣的優越感於事無補,倒可能會讓詩歌又臭又硬。

這樣的詞匯,在這裏不妨再例舉壹些。(劃線加粗詞匯即是) “ 白纻 春衫如雪色。 ”“ 香貂 舊制戎衣窄。 ”“ 玉勒雕鞍 遊冶處。 ”“ 臨風誰更飄 香屑 。 ”“ 手提 金縷鞋 ”“ 雕欄玉砌 應猶在。 ”“ 只與 蠻箋象管 , 拘束教吟課。 ”“ 常只恐、容易 蕣華 偷換,光陰虛度。 ”“ 千騎擁 高牙 。 ”“ 徑莎平 , 池水渺。 ”“ 欲寄 彩箋兼尺素 。 ”“ 候館 梅殘,溪橋柳細 。 ”“ 紞如三鼓 , 鏗然壹葉。 ”“ 寒光零亂,為誰偏照 醽醁 。 ” “斜陽院落,紅成陣、 飛鴛甃 。 ”……

因此,筆者在這裏提倡實事求是地選用古典詩詞中的詞匯進行創作。

不是說完全棄之不用,而是根據實際需要采用、化用,不要壹心壹意只求古人境界,完全按照古人的模子來,把詩寫得完全和古人壹樣。這樣的作品寫得再好,對於今天這個時代來說,也可能是乏善可陳的。不要讓今天的詩歌變成棺材裏的遺物。因為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與古代有很大的區別,我們的感知範圍與古人很不相同,很多古人才有的意境和審美追求,在今天已成“絕跡”,根本無法復制,哪怕心向往之,實在並無“桃花源”。

也因此,我們應該結合本時代的風物,力求詞匯上的創新;我們應該努力提煉壹些具有現代化象征意味的、暗含當下社會情感心理的詞匯或意象,去豐富我們的表達;我們應該努力從古典詩詞的詞匯當中總結出壹些核心的造詞規律,結合當下的環境和創作需要加以創造,形成有時代個性或者作者個性的詩歌語言;我們還應該從日常生活用語、民間歌謠中提煉積累那些特具文學意味的詞匯或者句子,把它們運用到我們的創作當中,發展和豐滿我們的現代漢語言。藝術的發展怎麽能墨守成規呢?

比如之前很火的壹個詞匯“紅紅火火恍恍惚惚”,它是兩個疊詞相加,用來表示遇到大事後精神恍惚,不知所措。這個詞語筆者以為很活潑生動,完全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加入到創作的文本中去,我們應該留心這樣的語言,加以分析,活學活用。

翻越藝術高峰的方式,往往是再立壹座高峰。藝術中“術”即方法,如果創作者還沒有達到壹個比較好的藝術效果,那麽很有可能是采用的方法還不夠好,不必片面談靈感、天賦,很多時候是方向不對,方法有誤。唯有積極探索、試錯,堅持,才有望在失敗壹千次之後,繼續壹千零壹次,終於匹配到了點亮創作燈泡的“鎢絲”。

四?結語

現代漢語的發展遠未成熟,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歌創作者們應該有發展和豐富自己母語的自覺,到古典詩詞中去找尋配方,找尋靈感,就像醫藥家屠呦呦女士從中草藥中提煉萃取出治療瘧疾的靈藥——青蒿素,我們的詩歌創作者們也可以到古典詩詞中去,深化對詩歌的認識,強化創造能力,成就自己的創作高峰。在這裏衷心地祝福詩人們“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爐火純青。

不老花魁/胡柳煙

  • 上一篇:法國元素心形插畫圖片-“愛心”的形狀是怎麽演變過來的
  • 下一篇:涵育的解釋涵育的解釋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