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時代背景下教與學關系新論
論文關鍵詞 教學變革 腦科學 教與學
論文摘要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需要重新來審視教與學之間的關系,以求教與學更趨於合理化,更符合時代以及人類發展的需要。本文在傳統教與學定義的基礎上,結合最新的相關科學的發展及言論,理清相關脈絡,試圖探討出壹種新的教與學關系,為提高中小學課堂的有效性提供參考。
我國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學校的教學正經歷著壹場深刻的變革。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更需要重新審視教與學的關系,以求兩者更趨於合理化,更符合時代以及人類發展的需要。教與學的關系,壹直為人所探討,人們壹直試圖尋求兩者之間最佳的配比。然而,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它永遠都在與時俱進,沒有真正的蓋棺定論壹說。21世紀,腦科學的迅猛發展為我們揭開腦的神秘面紗又邁進了壹步。多位科學家都證實,腦科學的發展為教學的科學化提供了證據。在新世紀,教與學的關系將更加科學化,我們的課堂也將向科學化、有效化邁進。
1 教與學的歷史淵源
教育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最初,“教”和“學”以獨立的單字出現,“教”有“教授、教誨、教化、告誡,令使等含義”,①“學”有學習、模仿、說、講學等含義。後來才將兩字合起來使用,但那時這個詞並沒有專有的解釋意義。隨著“教學”壹詞的沿用,廣泛定義為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技能,同時引申義為教師對學生正面的引導,將學生教導成對社會有用的人。
對於我們壹般教育工作者來說,“教學”就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活動,這是壹種教和學相結合或相統壹的活動。只有單方面的活動或者只是這兩項活動的簡單相加而沒有結合或統壹起來,都不是我們所說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學活動。②
2 教與學的傳統關系
教與學的關系與時代的發展息息相關。在傳統意義上,教與學的最基本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知識授受關系。③概括地說,“教”的功能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訓練學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世界觀和道德品質。使學生能夠身體正常發育,健康成長。而學的主要活動是掌握教材內容,並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經驗系統。在這些關系中,學生是受體,確切地說是被動接受的客體。隨著對這種觀點種種弊端的批判,教與學是相互作用的雙向關系的觀點逐漸出現。壹方面,教師的教影響學生的學,另壹方面學生的學也影響教師的教。教師不僅在用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影響,而且也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情感等人格特征對學生進行影響,它們整體上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作用,並因此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個性的形成。同時,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行為特點以及需要、興趣、態度和抱負水平等也在影響教師的教。所以兩者之間是密切的相互關系,也是隱含意義上的雙向關系。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們對教和學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轉變,因為我們逐漸認識到,教學關系的本質是主導與主動的關系,這是在確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上發展而來的。對學生作為“壹個人”的認識、對學生身心發展的認識、對學生社會角色的認識,構成了整個的學生觀的改變。可以說,對學生觀認識上的改變,扭轉了傳統意義上的教與學關系,逐漸將教學過程看作是壹個由教到學、由依靠教師的教到學生獨立的學的過程。這成為了教與學關系的最深刻的變革!
3 新時代下的教與學變革
教師的教主要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而教師的教要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就必須真正使學生的學主動起來。我們壹直致力於讓學生能主動學起來,進而愛上學習,學會學習,獨立學習。但普遍存在的厭學現象可能使每位教育者都為之頭疼。實踐清晰地告訴我們,教與學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或許在有關教本能與學本能的爭論中可以為我們找到壹絲頭緒。
3.1 教本能與學本能的啟迪
“本能論”者認為人是自然的人,人有眾多的本能並伴隨終生。而學習和教育本身就是人類的本能。但在教育中,我們常常把許多原本屬於孩子們本能領域的事情看成可教之物,教給學生讓他們去學習,這樣的教學不僅造成了巨大的浪費,也使教學產生了困難。如果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多註意這些不必去教的東西,就會少做很多無用之功。比如,我們講授詩歌時,會認定欣賞詩歌的方法至關重要,實不知正是詩歌的本身才是打動我們最重要的本體,因為對於詩的欣賞和寫作來說,沒有什麽比生命的感動更直接、更強烈的了。④我們依托學習者的本能,讓他們自己學,學習者就能很好地使用他的本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因為教育是為了讓學習者學有所成,而不是成就我們教者的發揮。
“本能論”者認為我們壹直只看到人的低級本能或後天差異,而忽略了人的學習的、語言的、創造的和思維的高級本能。如果我們認識到這壹點,整個教育生活就會發生徹底的改變。因為我們不需要那麽多的教育了,大部分都不用教了。因此“本能論”者提倡“教育中要教人之本能”。這打破了壹直以來人們所認定的教與學的定義,將學生的學習本能看作是人生命中的本質,不僅具有完美的構造和框架,也具有無可比擬的巨大能量,這種學習本能會使我們的教育走入壹種更加人性化,更加有利於學習的道路上來,也會真正使學習成為壹種快樂的東西,而不是壹種負擔。我們所做的就是要重新審視學生的作為人的本能,找到適應這種本能的方法和教材,重新定位教師的教,使教真正是為了學。總之,使“學”本能化,就是使之科學化。
3.2 腦研究的發展帶來的變革
隨著腦科學的日臻成熟,公眾逐漸認識到這類科學將會給人類帶來無窮的益處。21世紀,腦科學的發展也為教學的科學化提供了新的契機。歐美各專業媒體及機構所積極倡導的從“腦的十年”邁向“教育的十年”的構想正逐漸構築。
美國行為和腦科學專家戈爾曼及勒杜教授都在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在我們的大腦中,不僅僅是智力的因素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情感的因素也至關重要。這種情感智力在我們學習者的學習、思維及個性等發展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的研究讓我們對“情感”進入學校,情感教育課程進入課堂投註更多關註,同時對學校功能及意義重新進行定位思考。正如戈爾曼所言,“情感教育課程的內容著眼於兒童的實際生活,看似瑣瑣碎碎,而我們未來的教育——培養健康健全的下壹代——正有賴於此。”⑤教學過程作為學生的壹種特殊認識活動過程,從其產生方式來說,主要是大腦對新信息和新知識的獲取,從而加以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最近腦科學研究對教與學的滲入,可以總結如下: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