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均衡與對稱
均衡與對稱是構圖的基礎,主要作用是使畫面具有穩定性。均衡與對稱本不是壹個概念,但兩者具有內在的同壹性——穩定。穩定感是人類在長期觀察自然中形成的壹種視覺習慣和審美觀念。因此,凡符合這種審美觀念的造型藝術才能產生美感,違背這個原則的,看起來就不舒服。均衡與對稱都不是平均,它是壹種合乎邏輯的比例關系。平均雖是穩定的,但缺少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美感,所以構圖最忌諱的就是平均分配畫面。對稱的穩定感特別強,對稱能使畫面有莊嚴,肅穆,和諧的感覺。比如,我國古代的建築就是對稱的典範,但對稱與均衡比較而言,均衡的變化比對稱要大得多。因此,對稱雖是構圖的重要原則,但在實際運用中機會比較少,運用多了就有千篇壹律的感覺。
在構圖中最講究的是“品”字形和三七律。品字形構圖和三七律構圖的方式常被人們稱為黃金構圖法,也有叫做為永衡的三角構圖法,這些都是指均衡而言。
什麽是“品”字形構圖?就是在畫面上同時出現三個物體的時候,不能把它們等距離放在壹條線上,而應使其呈現三角形狀,像個品字。只要留意,這種三角在自然界中是無處不在的。大山就是由無數的三角形構成,上下交錯,井然有序,猶如壹個巨大的品字狀或三角形,具有強烈的排列韻味。
什麽是“三七律”構圖?就是畫面的比例分配三七開。若是豎畫面,上面占三分,下面占七分,或上面占七分,下面占三分;若是橫構圖畫面,右面占三分,左面占七分,或是右面占七分,左面占三分。在中國畫界中這種三七開構圖的布局被稱為是最佳的構圖布局比例關系。所謂最佳,並不是單壹,或唯壹,在特殊情況下,根據題材的需要,也是可以打破的,二八律或四六律也可以使用。本來藝術就講究的是有法而無定法。總之,就是為了整個畫面而考慮,去應用。
對於攝影師而言。如能把均衡與對比運用自如了,也就算掌握了攝影構圖的基本要領了。
2、關於對比
對比的巧妙,不僅能增強藝術感染力,更能鮮明的反映和升華主題。
對比構圖,是為了突出主題強化主題,對比有各種各樣,千變萬化,但是把它們同類相並,可以得出:
壹是形狀的對比。如:大和小,高和矮,老和少,胖和瘦,粗和細。
二是色彩的對比。如:深與淺,冷與暖,明與暗,黑與白。
三是灰與灰的對比。如:深與淺,明與暗等。
在壹副作品中,可以運用單壹的對比,也可同時運用各種對比,對比的方法是比較容易掌握的,但要註意不能死搬硬套,牽強附會,更不能喧賓奪主。
3、關於視點
視點構圖,是為了將觀眾的註意力吸引到畫面的中心點上。視點是透視學上的名稱,也叫滅點。
要把視點說清楚,還得從視平線,地平線,水平線這三條線上說起。視平線就是與眼睛平行的壹條線。我們站在任何壹個地方向遠方望去,在天地相結或水天相連的地方有壹條明顯的線,這條線正好與眼睛平行,這就是視平線。這條線隨眼睛的高低而變化,人站的高,這條線隨著升高,看的也就越遠,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就是這個道理。反之,人站的低,視平線也就低看到的地方也就近了,小了。
按照透視學的原理,在視平線以上的物體,如:高山,建築等,近高遠低,近大遠小;在視平線以下的物體,如:大地、海洋、道路等,近低遠高,近寬遠窄,向上伸延左右兩側的物體。這樣,以人的眼睛所視方向為軸心,上下左右向著壹個方向伸延,最後聚集在壹起,集中到壹點,消失在視平線上,這就是視點的由來。
照相機的鏡頭就是根據人的眼睛和透視學的原理設計的。光圈好比人眼的瞳孔。瞳孔隨著光線的明暗收縮或放大,所以用照相機拍出的東西和人眼看到的東西基本上是壹致的。在某種意義上講,用照相機拍出的東西比人眼看到的更為準確。有時用人眼看時,感覺不到相差的距離,似乎是在壹個平面上,但拍成片子後遠壹點的物體就顯的小了許多,這是因為透視所起的作用。
當我們知道了透視的原理,就可以充分發揮透視的作用了。如果想把物體拍大,只要將拍攝物體靠近相機;如果想把兩面拍的大壹些,使畫面顯的遼闊,就要把拍攝位置選擇在高處,用俯角拍攝,就會得到滿意的結果;如果想把物體拍出立體感,可以把拍攝角度選擇在物體的側面。
視點的作用是把人的註意力吸引到畫面的壹個點上。這個點應是畫面的主題所在,但它的位置不是固定的。根據主體的需要,可以放在畫面的上下左右任何壹點上,不論放在何處,周圍物體的延伸線都要向這個點集中。
如果壹個畫面中出現了兩個視點,畫面就分散了,作為觀眾就不知攝影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在何處了。畫面上只能有壹個視點,這是攝影與繪畫在構圖上的最根本的區別。繪畫講的是散點透視,而攝影只能有壹點,不然攝影的構圖和畫面就會亂。
在攝影作品中出現兩個視點,大致有下列情況;壹是把高大的物件放在畫面中央,由於透視的關系,延伸線向著相反的方向延伸,造成了畫面的分割;二是想在壹個畫面上表現多種活動,形成了多個中心;三是在選擇前景時沒有留意物體延伸線的方向,不是相呼應,而是背道而馳,這在視覺上也會形成畫面的分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