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海螺溝的民情風俗

海螺溝的民情風俗

海螺溝景區漢族服飾文化

解放以前,多穿著傳統衣衫。男穿與小腿或離腳背二、三寸高的長衫,兩側開叉襟,右斜腋下開口,稱為“上衣”,外罩馬褂;內穿短白汗衫;下裝為不開口的超腰大襠褲,稱為“小衣”。農民壹般系腰帶,勞動時將後襟中插腰間,為“鴉鵲口”形,或斜提腰部,即成“壹桿旗”形,或前紮“壹桿旗”,後紮“鴉鵲口”。女著齊膝蓋上短服,有的外罩黑色領呆,腰系黑色圍腰,穿超腰褲,褲襠和褲管不如男性寬大。民國中後期,青年學生穿學生服、中山服,女學生穿齊腰短衫,下罩黑裙,或穿藍色布旗袍,農家青年女子和中年婦女多穿月白色和藍色短衫。富者細布、綢緞,平民穿平布、土布。解放後,男女老少多著中山服裝、列寧服,農村中年男女很少改裝,多灰、藍、黑三色,衣料多為平布、卡機、燈芯絨、滌卡、的確良。80年代服裝款式多樣,男性著中山服、西式茄克、西服、牛仔褲等,女性報、裙更是多種多樣。衣料有毛料、毛線、針織、皮毛、綢緞、化纖等。1985年以後,西服普遍流行,繼之以皮革茄、皮革褲、皮革裙、羽絨服、各式裙服,衣色艷麗,質地多樣,款式新穎。

帽子 民國時期,農村男女多纏黑白布長帕,城鄉上層人士,男戴瓜皮帽、博士帽、土耳其帽;女纏胡縐帕。夏季避雨、遮陽,平民戴粗草帽、鬥篷、打大布傘,富人打鉤鉤傘、紙傘、戴細草帽。解放後,男戴解放帽、蘇式帽、工人帽(鴨舌帽),女性老年戴毛線編織或布料做成園頂帽,長布帕逐漸減少。70~80年代,雨衣雨傘代替鬥篷、大布傘,唯有草帽仍為流行物。

發式 民國初年,男性壹般剪去發辮,留齊後腦勺的短發。30~40年代多剃光頭、平頭,新潮人士留東洋托頭、飛機式。女性出嫁後梳發髻於腦後,貧者用銅質、木質為簪,中等人家普遍用銀質簪,富戶用金簪、玉簪。發網,富者絲線編織,農村多用青線自織而成。未出閣閨女留長辮於腦後,上學少女剪成短發。40年代間有貴婦燙卷卷頭。解放後,男性普遍留托頭、平頭、光頭;女性多盤辮子於解放帽內,或剪成齊耳短發。80年代,青年男性有留長發於耳下者。女性發式繁多,形式多樣,燙發者增多。

海螺溝

鞋襪 民國年間穿布鞋多,皮鞋少。男多園口、雞窩鞋,女著圓口花鞋、絆絆鞋,多為自制。夏季,男穿偏耳子草鞋,有草耳、麻耳、線耳多種,多為竹麻草鞋。農村夏多赤腳,或自制玉米殼偏耳子鞋、索草草鞋,冬春穿雞窩鞋、麻窩子,綁裹纏子或氈裹小腿,襪多用布制面靴子形,女性多用白布裹腳,經濟困難者只穿鞋不穿襪,也有終年草鞋毪子或用棕片包腳。解放初,沿襲傳統習慣。50年代末,穿膠鞋普遍,鞋襪普遍購買,自制鞋襪大大減少。市場上鞋襪各種各樣,花色、品種、季節式樣繁多。80年代中期城鎮、平壩地區女性穿高跟鞋,男性穿半高跟皮鞋。襪子主要有絲襪、尼龍、晴綸、彈力襪。

妝飾 民國時期,婦女出門走親戚,吃筵席、趕會期都要戴耳環、戒指、圈子(玉圈)、簪子(銀簪、玉簪、金簪),質有金銀銅玉,因貧富狀況,差異很大。鄉間女子未婚者紮紅頭繩梳長辮,已婚挽髻,少有插花。嬰幼兒帽沿綴銀質八仙鑄像,中綴玉片。50~60年代,鄉間嬰幼兒偶有裝飾。80年代,耳環、戒指、手鐲、項鏈、發網、香水等日用化妝品盛行城鄉。 海螺溝景區傳統節日 

春節 農歷臘月最後壹天次年正月初壹日稱過年。從正月初壹到十五為春節期間,過年前,從冬至日起殺年豬、腌臘肉,臘月初八吃臘八飯(粥)、臘月十六起辦年貨“打陽塵”(室內打掃灰塵)、二十三日夜祭竈王,備辦鹽茶米豆敬獻,恭請竈王“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年三十(或二十九日)除夕,貼對聯、張彩燈(有錢人家)、敬家神、照檐燈、吃團年飯,晚上,全家圍爐而坐,長輩散發壓歲錢,通宵不寐稱“守歲”。初壹淩晨,早餐吃湯圓兆團圓。飯後,盛裝艷服到公***場所,盡情遊玩,遇親朋好友互相招呼或致新年好,或“請拜年”,或“恭喜發財”。初二以後,走親戚拜年,喝春酒,富家點天燈,民間耍獅燈、龍燈、幺妹燈、犀牛燈。正月十五鬧元宵,焚香燭送年。解放後,機關單位放假3天,文化部門開展文娛體育活動。80年代以來,每逢除夕之夜,在零時燃放鞭炮送舊歲,迎新春。鞭炮爆聲徹夜空,可持續半小時左右。

春分 莊戶人家不動土,家家戶戶炒豆,以免土蠶咬壞莊稼,這天叫土蠶會。

海螺溝

娃娃會 彜族有給未成年兒童過娃娃節的習俗,娃娃節的時間在清明前後或谷雨前後舉行,壹般是壹天,由村上族長或德高望重的長輩帶上娃娃們在野外聚會,耍壩子。除讓娃娃們盡情玩耍外,還備有豐盛的野餐,族長講彜族歷史、禮儀、自然知識等民族文化。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娃娃們增長社會知識、懂禮儀,增進互相之間的溝通和團結,並從小樹立本民族的自尊、自愛、自強的理念。

端陽 亦稱“端午”,農歷五月五日,是日門前掛菖莆、陳艾,少年戴香包和搽雄黃,家家包棕子、喝雄黃酒、煮大蒜、煮雞蛋,下午采百草遊百病,有驅邪殺蟲之意。

火把節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彜族火把節,持續時間大約壹周,磨西彜族火把節比起涼山的規模和歡樂程度要小得多,但意義和形式是壹樣的。火把節是為了紀念距今1000多年以前的壹位勇敢、智慧的彜族婦女而設定的。傳說,這位婦女的丈夫是彜族部落的首領,被外族人騙走,慘烈被害,被燒死在千裏之外,他的妻子斯惹阿呷帶領族人去打敗仇人,找回丈夫的屍骨,連夜打著火把回到涼山家鄉,鄉親們也高舉著火把迎接首領的英魂,歡慶勝利。在明亮的火把中,為死去的首領屍骨舉行隆重的葬禮,這壹天正好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期間,彜家人飲酒食肉(將牛肉、羊肉、豬肉砍成砣砣,俗稱“砣砣肉”),彜胞們穿上節目盛裝,觀看鬥牛、鬥雞,並表演歌舞,舉行摔跤等活動。夜間,彜胞們燃上火把,圍著村寨,舉行紀念先祖的活動,火把象征光明,火人驅除邪惡和瘟疫,然後唱彜歌,狂歡通宵。同時,火把節還是彜族青年男女壹年壹度相親約會的好時光。

中秋 農歷八月十五合家歡聚團圓,吃月餅。

牛王節 農歷十月初壹日,相傳為牛王菩薩生日,農家要吃糍粑,牛角尖上要糊糍粑,供牛吃,耕牛免役1天,解放後只食糍粑,不敬牛王菩薩。

彜族年 磨西彜族也有本民族的彜族年,時間是每年的農歷十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之間。大年初壹的日子由各村各戶制定,壹般過三天,節日期間彜族男女老少穿上新彜裝,初壹不出門,吃團年飯,以辭舊迎新,初二祭祖,走親拜年,初三舉行娛樂活動。彜年期間,家家戶戶宰牛殺豬、殺羊,備上酒,燉好砣砣肉,與前來拜年的其他民族朋友或黨政領導***慶豐收。

冬至 冬至節是壹年中最寒冷的時候,家家為了驅寒,將狗肉或羊肉燉成壹鍋,邀約親朋好友喝酒。

  • 上一篇:洛陽橋的傳說
  • 下一篇:清雍正青花瓷的紋飾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