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正月初壹),元宵節(正月十五),清明(四月五日),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除夕(年尾最後壹天)
春節
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壹般指除夕和正月初壹。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壹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高潮。
元宵節
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壹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清明節
古時也叫三月節,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壹。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壹,2006年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壹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
中秋節
我國的傳統佳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中秋”壹詞,最早見於《周禮》壹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制的糕餅祭奉月神;祭奉之後,全家分吃,表示合家團圓歡聚。與春節、端午、清明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又稱為"雙九節""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主要有五種傳統習俗。壹是登高,秋高氣爽、景色宜人,正是遊歷的季節,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於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驅秋蚊滅蟲害。三是飲酒賞菊。菊花盛開之時,觀秋菊,喝菊花酒。四是食重陽糕。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謂之重陽糕。五是開展敬老活動,從古至今重陽敬老之風綿延不絕。
參考資料:
?“節日”介紹及具體日期-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