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傳統 4月5日清明節傳統的作文100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於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壹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鍁土;另壹方面準備壹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壹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清明前後還流傳著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蕩秋千、放風箏、打馬球、鬥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艷奪彩,不可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壹個傳統的節日.。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10大傳統習俗
1、清明節的習俗:掃墓
在中國歷史上,冷食禁火,向祖先致敬,清明節掃墓的祖先成了風俗習俗。在今天的社會中,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然有清掃墳墓的習俗來祭祀祖先:鏟除雜草,提供祭品,在墳墓上祈禱,燒紙幣,或者簡單地把壹束鮮花放到固定祖先的記憶。
2、清明節的習俗:踏青
在清明時期,春天回歸大地,自然界充滿了充滿活力的景象,這是壹個郊遊的好時光。我們的人民早就養成了清朝清朝的習慣。傳說早期有壹個明確的活動。清明的內在意義是適應季節性的節氣。在三月的春天,憤怒開始蓬勃發展,壹切都在誕生。人們走出家門,來到荒野,積極迎合時間,促進身體在體內的循環。健康很好。
3、清明節的習俗:蹴鞠
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裏秋千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
4、清明節的習俗: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
5、清明節的習俗: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裏,放風箏不但是壹種遊藝活動,而且是壹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6、清明節的習俗: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7、清明節的習俗: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壹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8、清明節的習俗: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壹部分。
9、清明節的習俗: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10、清明節的習俗: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壹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訴說著思念與哀傷。
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掃墓和祭奠、追思已故親人的日子。清明節前後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
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放風箏、蕩秋千、鬥雞、拔河等,這些習俗隨著歲月交替和社會變遷,有些已經逐漸被遺忘,連壹絲記憶都不復存在,有些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涵。在舊時的青島,清明節也被看作是壹個大節氣。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壹天,每家都要斷火,吃冷食。冬至後105天謂之寒食,從前的這壹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
人們在清明前兩天就開時斷火,即天不亮就把飯做好,直到落日後再燒火,以示對親人的懷念,由於人們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逐漸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壹。在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比較盛行,掃墓俗稱“上墳”。
這壹天要去祖墳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上香、燒紙,舉行祭禮。有的人家要利用這壹機會修整墳墓,大多數是象征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別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所以說,無論家裏多窮,清明節都是要去上墳的。
人們祭祀完畢,都要進行野餐,將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節儉之意。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壹直延續至今。
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 吃白面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
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壹定要吃雞蛋和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另外,清明節時將印有蠍子圖案的紙貼在家裏,家中不招蠍子、蜈蚣,尤其是在農村特別盛行。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是壹句流傳廣泛的民間諺語。清末民初,農村壹帶開始合理安排農時,清明節這天,好多農家給牲口吃高粱米飯,俗語:“打壹千,罵壹萬,不忘清明節壹頓高粱米飯。”
吃高糧米粥、麥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這壹天用粥要讓牛、驢等飽餐壹頓,以犒賞它們壹年的辛勞。
清明節有什麽傳統習俗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壹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壹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壹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壹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壹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壹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壹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是我國古代幾個大的節令之壹,按習俗這壹天要(),現在清
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Pure Brightness)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壹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壹.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壹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壹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壹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壹種活動.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壹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壹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壹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紀念先祖的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要去親臨察看。
在祭掃時,給墳墓鏟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有關清明節傳統節日的古詩詞
清明日 唐李建勛 他皆攜酒尋芳去,我獨關門好靜眠. 唯有楊花似相覓,因風時復到床前. 湖寺清明夜遣懷 唐李群玉 柳暗花香愁不眠,獨憑危檻思淒然. 野雲將雨渡微月,沙鳥帶聲飛遠天. 久向饑寒拋弟妹,每因時節憶團圓. 餳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處邊. 清明後登城眺望 唐劉長卿 風景清明後,雲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清明日曲江懷友 唐羅隱 君與田蘇即舊遊,我於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應寒食,遙望江陵壹淚流.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裏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孫昌胤 清明暮春裏,悵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 沈冥慚歲物,歡宴阻朋知. 不及林間鳥,遷喬並羽儀. 清明日憶諸弟 唐韋應物 冷食方多病,開襟壹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長安清明 唐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清明日 唐溫庭筠 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 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 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同錦州胡郎中清明日對雨西亭宴 唐張籍 郡內開新火,高齋雨氣清. 惜花邀客賞,勸酒促歌聲. ***醉移芳席,留歡閉暮城. 政閑方宴語,琴築任遙情. 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 唐張繼 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 鳥啼官路靜,花發毀垣空. 鳴玉慚時輩,垂絲學老翁. 舊遊人不見,惆悵洛城東. 江南清明 唐鄭準 吳山楚驛四年中,壹見清明壹改容. 旅恨***風連夜起,韶光隨酒著人濃. 延興門外攀花別,采石江頭帶雨逢. 無限歸心何計是,路邊戈甲正重重. 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壹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壹丘. 清明 宋王禹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