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不是固定日期。
清明節壹般是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的日期,不過最常見的日期是4月4號和4月5號,其中4月5日清明節最多,最初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北鬥七星鬥柄的指向來確定的,鬥柄從寅位開始,順時針旋轉,當鬥柄指向“乙位”時,就是清明節氣。
乙位也就是太陽黃經達到15度,剛好這壹時間就在每年農歷的4月5日前後,人們為了方便記憶,於是就直接將清明節的時間記錄為4月4日到4月6日。
清明節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壹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誌述事的道德情懷。
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壹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萬年前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與禮俗觀念,墓祭禮俗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清明墓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升華。
上古幹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壹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壹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壹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