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祭祖掃墓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四大祭祀節日之壹,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在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地區,人們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帶上水果食品、紙錢等物品來到墓地,將供品擺放在墓地前面,將紙錢焚化,為墳墓添壹些新土,然後再在墓前磕頭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2、折柳贈別
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總能給人壹種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感覺。自漢朝以來,人們就逐漸形成了折柳贈別的習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與“留”諧音,所以也取戀戀不舍、盡情挽留之意。同時希望離別的親友,到了他鄉也如離枝的柳條,能夠很快地生根發芽,隨處存活,這些都寄托著對親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3、蕩秋千
清明節蕩秋千的習俗由來已久,歷史相對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後來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諱,才改為秋千。最早的秋千壹般都是以樹枝為架,然後再拴上彩帶。後來逐漸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蕩秋千的習俗傳承至今,深受人們喜愛,不僅能鍛煉身體,也可以借此鍛煉自己的勇氣。
4、踏青
踏青也稱作春遊,古時也叫探春、尋春等等。清明時節,春回大地,陽光明媚,萬物復蘇,人間處處是壹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踏青的大好時光。踏青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風最為盛行,壹直相傳至今。
5、吃青團
青團是江南壹帶的小吃,是清明節最有節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將壹種清明節前後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進糯米粉裏,然後做成團子,因為做出的團子呈碧綠色,所以取名青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