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帶來了哪些重要影響

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帶來了哪些重要影響

1.促進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廢除科舉制的直接目的就是要發展近代教育,使新式學堂盡 快興辦起來以培養實用的新式人才。

2.科舉制擴大了城鄉差距。在科舉制度下,士人趨於鄉村—城市—鄉村間的流動模式,遍布鄉村的士人從鄉村流入城市,最後又從城市回到他們心理與情感上真正認同的人生歸宿——鄉村,這種流動模式維持著城鄉文化壹體同步發展。

3.有利於推動社會風氣的轉變?科舉制度的廢除,新學的興起,使得中國的學生能夠接觸到 近代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而不再是空洞無用的儒家經典, 擴充了他們的知識面,改變學生知識結構,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民 眾的整體素質。

4.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間接地導致了清朝的滅亡 在中國,中國社會觀念的基礎是儒家思想,它也是調節人際 關系、社會平衡、君臣關系的杠桿,儒家倫理思想通過儒家經典?傳播方式實現了對國人思想的滲透,牢牢控制著人們思想。

5.考試與選官的脫離。科舉制擔負著為政府選拔人才作為官員的任務,科舉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了壹個從政治錄用到政治角色養成的行政錄用機制,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封建社會的上下溝通、滬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科舉制度廢止後,在選官制度上出現了缺失。民國時期,按照孫中山的設想,南京政府設立考試院,但它已無法像中國古代壹樣組織全國規模的大型選官考試了。

6.廢除科舉制度,開啟了中國現代教育,促進了教育的發展,搗毀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礎,極大地沖擊儒家學說灌輸在國民頭腦中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為新文化運動奠定了社會與思想基礎,極大地推進新文化的傳播。

擴展資料

科舉,科舉制、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壹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系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人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在中國,科舉制從隋朝(壹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壹年(1905年)舉行最後壹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壹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壹千三百余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占地超過30余萬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壹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祿”制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西周時,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諸侯、卿、士。依照血緣世襲。到了東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漢朝。提拔民間人才。當時采用的是察舉制與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時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舉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員負責。但是,魏晉時代,士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從民間取材,還讓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參考資料:

科舉制度-百度百科

  • 上一篇:江浙滬周邊爬山好去處
  • 下一篇:狗狗套脖子上的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