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壯瑤風情醉遊人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是清遠市及全省唯壹的壯區,又是過山瑤人主要集居地之壹。壯鄉瑤寨不但山美、水美、人也美;且壯、瑤兩族人民熱情好客,壯、瑤風情別具民族特色。
壯族瑤族風情的主要內容有民族風情表演、天峰野宴和壯鄉瑤寨風光。
壯、瑤風情表演以歌舞展現壯族和過山瑤傳統的民間藝術、風俗、婚俗等,具體項目:具有壯族特色的有舞壽星和龜鹿鶴、婚俗迎親舞、拋繡球;瑤族特色的有長鼓舞、燈籠舞及別具瑤族婚禮的“伴親”、“爭踩床”等,還有與遊客同歡***樂的穿木履比賽活動。
天峰野宴,乘車到連山八景之壹的“天峰聳塔”,在天峰頂舉行。活動內容有:遊客自行燒野味、竹筒糯米飯作晚餐,朝可遙望雲海遮山蓋嶺之壯觀;暮可觀看月光、水光、燈光相映生輝之夜景。
壯鄉瑤寨,素有“審仙洞”、“桃園洞”之稱。踏進連山便可測覽鹿鳴關風光。此關峰巒疊翠。隘道繚繞。昔日為“連山之管鑰”,常人不可挺而走險,可謂:“幹山萬山,路轉急彎,壹聲片笛。飛過鹿鳴關”。如果遊客想壹腳踏兩廣,壹眼看兩省,可到鷹陽關壹遊。此關與廣西交界,山環水繞,峰回路轉,加上有“紅七軍路過此關”石碑點綴,使景物更添壹秀。三水瑤鄉的“瑤嶺平湖”以秀山碧水、微波蕩漾得名,置身平湖,可春聞鳥語,夏睹遊魚,秋賞紅葉,冬看山嵐,如身處蓬萊仙境。瑤寨步頭村,依山傍水,壹睹瑤家奇異服飾,飲食習俗,住居生活,可了解到過山瑤人的生活現狀,就連文學大師秦牧到此也壹改不飲酒習慣,同瑤族人暢飲三大杯。
□ 瑤排古寨景如畫
百裏瑤山百錦錦繡,瑤山風光格外迷人。這裏是喀斯特溶巖地帶,石山林立,拔地而起,奇峰突兀,怪石嶙峋,雲蒸霞蔚,紫氣如煙,詩人韋丘詩曰:“摩天石筍神仙島”,作家陳殘雲詩贊“覓景無須到桂林”。這裏四季如春,溪河縱橫,林海連綿,鳥語花香。春季映山紅花似錦,夏天瀑布瀉玉流瑩,秋來桂花熏香百壑,冬季紅楓似火燃山。像萬山朝王、鹿鳴秋高、獅山桂園、金坑林海、板洞天湖、三排古寨等旅遊景點,各有特色,百態千姿,令人留連忘返,美不勝收。
組成瑤山風光另壹特色是古寨風光,通稱瑤排古寨。這些瑤排建在千米高山陡玻之上,依山傍坡,密密排排,重重疊疊,堆壘上山。往往是前面房子的屋頂和後面房子的地面平高,其間有壹條走廊過道,橫街直巷,把各家各戶串連起來,形成瑤排的格局。這些房子多數是竹水泥墻結構的吊腳樓,裏面還有火爐塘、本槽沖涼盆、宛如蛛網的竹水寬,密不通風的臥室等獨特設備,展現瑤家的生活畫面。遠望瑤排主寨,像海市蜃樓,天上人家。登臨瑤排古寨,仿佛進入古堡神壇。進入瑤家,好比回歸原始社會狀態。古風神韻奧秘莫測。風情濃郁撲朔迷離。像大哥排南崗古寨、號稱天上雷公地上瑤龍的摩天大山瑤龍寨、久經磨難的油嶺大排、享有盛名的三排古寨等等,數百家人組成的古老瑤排,是人們探奇覓勝的“風水寶地”。
□ 瑤家大節——耍歌堂
排瑤壹年中節日不少。最具規模的傳統節日是“耍歌堂”。耍歌堂並分大歌堂和小歌堂。大歌堂活動3至9天,每10壹15年舉辦壹次。小歌堂活動1天,3~5年舉行壹次,由各瑤排民主協商決定,壹般都選在農歷十月十六日前後舉行。傳說此日是盤古皇母的誕辰之日,又是盤王去逝之日,加上十月五谷歸倉,因此慶祝豐收,預兆來年風調雨順,十分隆重。春天就由長輩與先生公研究決定,全排人都籌備錢糧酒肉。
歌堂前夕,瑤家即購備酒、肉、雞、鴨、豆腐、糯米大白糍、餅果、並攤派若幹到戶集捐為歌堂公用。各家各戶邀請漢人朋友和外排親朋前來觀光。耍歌堂實質是排瑤的宗教信仰大演習,民族服飾大展覽,民間文藝大演展,民俗習慣的總體現。堪稱民族文化綜合體。
歌堂之日,瑤家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珠光寶氣,五彩繽紛,傾巢出動,盡情娛樂。
耍歌堂以宗教“遊神”揭開序幕,擡看盤王、盤母塑像、擎著竹蟠、吹著牛角、敲著銅鑼、跳著長鼓、舞著花鼓以及青年男女等歌舞隊,組成壹支浩浩蕩蕩的隊伍遍遊山寨大街小巷,鼓樂喧天,歌聲起伏,把古老的瑤排鬧得滿天星鬥,繁花似錦,蔚為壯觀。
遊神之後,人們集中在歌堂坪,開展多姿多彩的文化宗教活動。其中有“耍”歌,即唱歌、對歌、鬥歌,男女老少齊上陣,聲嘶力竭不收兵。有跳舞、長鼓舞、花鼓舞、師爺舞,采茶舞等等。
過州過府是耍歌堂壹個中心環節,他們在歌堂坪插上壹溜幾壹溜兒的金竹幡。幡上寫著京州、梁州、道州或廣州府、連州府等,稱為州府點。然後由先生公牽頭,舞看刀劍,搖看銅鈴,唱著瑤經,率領著遊神大隊,圍繞著這些州府轉來轉去,活象盤龍遊蕩,變化萬千。意思是紀念祖先遷徙瑤山漂州過府的艱苦歷程,重溫歷史。
過州過府之後,還有歌頌民族英雄的歌舞,驅惡趕邪的追打黑面人等,形式獨特,表演精湛,民族風韻濃郁,藝術水平頗高。
全民歌舞是歌堂的結局,此時瑤家將邀請排外人,來賓壹起***舞,龍騰虎躍,滿堂吉慶。
在整個歌堂過程中,瑤家備有水酒和大白糍,吃喝自便。因此,個個喝得臉紅耳赤,酩酊大醉,到了傍晚結束,各自回家招待客人。看,瑤寨酒香熏天地,家家扶著醉人歸。
□ 盤王古跡
連南的“盤王古跡”,距離縣城27公裏,是渦水鄉所在地,這裏山高谷深,林海郁郁蔥蔥,人煙稀疏,環境優美。可這裏是瑤家遷徙連南最早的策源地,歷史悠久,典故繁多。早在1300年前,這裏就建有盤王廟壹座,香火鼎盛,長盛不衰。是追溯瑤家歷史,考究瑤族文化的寶地。前些年,盤王廟經過維修裝飾,修通公路。才辟為旅遊點,對外開放。
盤王古廟居六朕水和黃家沖相匯出口處,四面高山,山上建瑤排,比較繁盛的大排就有馬頭沖、貓坑、瑤龍、黃家沖、渦水、六聯、必坑等,團團圍住盤王廟,形成眾星拱月的氣勢。渦水河終年喧嘩著流向縣城,落差大,水量足,沿河電站壹座座,水與公路同走向。因此,驅車進渦水,沿途水曲灣長,林木繁茂,電站林立,梯田層層,山光水色美不勝收。昌盛的瑤排,雄偉的山川,瑤家人都歸功於盤王的恩賜。因此,各山寨瑤胞長者,經常要組織瑤民到盤王廟舉行祭祖祈禱活動。久而久之,盤王顯靈、庇佑或懲罰瑤人的故事就越傳越多,越講越靈越神奇,盤王成為冒犯不得、至尊至上的神靈。
說不神也罷,說靈神也罷,但盤王廟前的相思樹卻極神奇。這棵樹大約百歲以上,身高28米,樹冠直徑7.5米,樹幹胸圍2.3米,直徑0.73米,活象瑤家太陽傘。頂天立地,枝繁葉茂,常年不敗。壹年四季掛滿珍珠似的相思豆,豆熟自落,瑤家常撿拾回家,放於廳堂祖先神位前,據說可以避邪驅惡,保佑家境平安。神奇莫測的是,此樹能為瑤家預報天氣,每當久旱不雨,若此樹葉由青變黑,第二天大就下雨。如果久雨不晴見樹葉變青紅時,天會轉晴。瑤家根據它的預報,便可安排自己的農事生活。它的腐葉果實可以治病。人們崇敬盤王,愛護神樹,虔誠致極。紛紛前往瞻仰,燒香點燭,虔誠祈禱,拾幾顆紅豆,請求盤王保佑。
□ 瑤家婚俗
排瑤實行壹夫壹妻的婚姻制度。同姓壹般不通婚,過了五代即可通婚。
瑤胞談婚的主要方式是唱歌傳情,唱歌談婚有的在節日對歌時進行,有時在山上勞動時隔山對歌。最盛行的是晚上到女方窗前對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瑤家少女長到17-18歲,晚上即有青年上門唱歌,有的是壹個青年單獨邀姑娘唱,有時幾個青年同時輪唱,唱歌內容大體都是仰慕姑娘美名品德,表達愛慕之情,女方如果有心,即以同樣的口吻對唱,如果無意,她即以禮節性的歌聲謝絕求婚者。在眾多求婚者中,如果有壹個青年被女方選上,其他青年不僅不會嫉妒,反而會衷心祝賀地得到愛情。
唱歌談婚成功後,男方即帶著雞、酒、肉到女家行“定婚禮”,商定結婚的日子,男方準備辦婚事,女方籌備“嫁妝”。
男方的聘禮,以“嫁肉”為主。每個“嫁肉”6至9斤豬肉,視女方內親多少(叔伯兄弟大小舅父等),此外還有象征性的紅包、掛包、酒、雞等。女方不強求,壹般情況下,有幾百元就可以解決聘禮用項。女方嫁妝主要是刺繡“嫁衣”和柴火。女方需砍幾十擔柴作為嫁妝,表示女方是勤勞儉之人。過去,還有田地、山林以及水桶、腳盆、長樸刀、鋤頭,太陽傘等嫁妝,嫁女如搬家。
到了嫁娶之日,男方先到女家住夜,女家備有炒黃豆、花生等,由幾個姑娘陪新郎玩到天亮。出嫁喜宴需由舅父主持,菜色不計較,壹般是青菜雞肉、玉米煮豬肉、大韭菜煮水豆腐、雞雜炒切粉。舅父以唱歌祝酒舉筷,其他親屬和唱,新娘即唱“哭嫁歌”,表示答謝。
喜宴結束,即出嫁。由嫂子給新娘打扮穿衣。經先生公(師爺)念經,送嫁舅、兄嫂等唱“送嫁歌”,把新娘送出門,擎起太陽傘上路。
迎親路上,凡是過溪過橋,新郎須背新娘渡過。
到了男方瑤排路口,男方早有人備好水酒舉行迎親對歌,圍繞著婚事互相表示謝意加重親戚感情等等,每唱壹首歌喝壹碗酒,大約要唱壹個小時才接親進寨。
到了男家門口,新郎即“離家出走”,到第三天回家,帶新娘回娘家拜過祖,才回家開始新婚生活。男家亦由師爺念經把新娘接進屋,並立即開宴。這時,新娘須端壹盆水給男家內親們洗手。介紹認識,內親們給紅包表示見面禮。然後,新娘不上席,站在廳堂壹角,準備為長輩們添酒添飯,聆聽送嫁舅與男方內親對歌。婚宴也是上述幾個菜,吃完再加,喜宴要鬧幾個鐘頭,個個唱得聲嘶力竭,飲得酪叮大醉,宴會才算結束。
排瑤離婚現象較少。離婚手續很簡單,雙方在路上背對背喝碗酒,各走東西算是離婚生效。離婚再嫁不受歧視,嫁娶婚俗基本同閨女出嫁壹樣。
□ 獨特的壯家建築
壯家的傳統住宅稱為“高欄”,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養家畜,主要用杉木皮、茅草搭建。解放以後,牡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時也受到漢族建築的影啊,現在居屋壹般為“壹座三”:“壹座五”形式,即中間是廳,兩旁有兩間臥至,另加廚房、豬欄等稍矮的附房。另壹種格局為“壹廳兩房連壹井兩廊式”,即廳前壹個天井,兩旁為廂房。
壯屋壹般不開後門、後窗,只有正門、側門和側窗。同壹姓氏的往在壹起建村立寨,壹戶壹屋。人口繁盛以後,村寨內便出現幾個門樓,壹個門樓代表同姓中的壹個分支。門 樓是公***場所,門頭上有壹對用八塊瓦砌成的“眼睛”,樓棚上放置著老人的壽木,樓下兩側放置長凳,供人閑坐歇息及兒童玩耍。門樓前面掛著有功名的金字匾額,有些還在壁上嵌著記錄宗族來歷的石刻。
□ 獨特的壯家節日
壯族有自己獨特的崇拜物,同時亦幾乎每個農歷月份都有喜慶或紀念性的節日。其中也有些與漢族相同的節日,如春節、中秋節、重陽節以及過冬至等。不過,盡管這些節日相同,但慶祝或紀念的儀式卻有所差異。
正月初壹至十五,春節裏壯族喜唱“年晚歌”與男女分組“坐歌堂”的習俗。各村寨流行“裝古事”,以村寨為單位,男女老少總動員,分別裝扮古代英雄、歷史人物等,入夜時提各式花燈,有字燈、禽鳥、魚、蝶等形象的燈式,中間穿插舞獅,敲鑼打鼓到鄰村外垌獻演遊訪。“古事隊”多達百余人,領頭燈標明某某村寨,由村中輩分最高、被認為是“好命”的人來撐舉。
二月二,壯族稱為“開耕節”。表示農事活動的開始,家家戶戶做大湯糍,預兆豐年。過節時不能邀外客吃飯、住宿,新嫁女兒要回娘家取生產工具和種子,也不留宿。
三月三,壯族壹部分人在這天拜山祭祖。過去集體掃墓後,以房姓分豬肉,現在改為各家各戶自掃祖墓。
四月八,俗呼“牛皇誕”,古稱“龍華會”,是壯族的大節,宴親會友,甚力熱鬧,並以泡浸出水的黃基子或楓葉蒸炊黃、黑二色糯米飯,用嫩竹葉之類包裹。分別餵黃牛、水牛、在牛欄門上插柳條或袖、楓樹的青枝,讓耕牛休息壹天。有些村寨吃糯米飯時,不用筷子,將飯捏成團,用手抓著吃。家中如有身體孱弱的小孩,則令其手抓色飯,身披蓑衣,頭戴竹笠。在牛欄裏吃飯,以示讓小孩象牛那樣粗食、快長和健壯。
六月六,嘗新節。壯話呼“拜元那”,原意是割新禾拜田頭神,亦是壯族的大節,要蒸二、三斤重的糯米棕米慶賀。
七月七,乞巧節。壯族姑娘要入河沐浴。傳說當口天上銀河的仙水流到人間,洗後,姑娘心身更健美。同時亦裝回仙水制醋,稱人“七月香”。
七月十四,占稱中元節,俗稱鬼節。這壹大力壯族婦女走娘家的日子,每逢節日,必攜帶雞、鴨禮品歸家探親。
九月九,重陽節,壯族不象漢族爬山登高,而是搞“送火神”活動。這天下午,壯族村寨每家壹人到田頭或河灘用新竹、禾稈紮壹間小屋,屋內供放紙錢、炮仗以祭火神。入夜,每家壹人,各持壹把火同去燒草屋,紙炮和竹節爆破聲、風火聲以及人們“鳴吆”的呼叫聲響成壹片,意在送走火神,祈求避免房屋火災。待小草屋燒完後便不再點火,要摸黑回家,以表示火神已送走。
□ 風趣的壯家婚俗
壯家人有“出門三步起歌聲”的習慣,談情說愛也是以歌傳情。小夥子如見到壹位喜歡的女子,就會以歌試探:“好花色,好花枝,好花欲(意”牽“)動心機,好花生在大路口,問過有人掌管無?無人享管弟來移”;
若女子已是有夫之婦,便會唱道:“無移得,無移得,莫要移我個(意”這“)盤花,對唔住,我個盤花有了主,請弟去戀到處花”,以表明態度;
若女子是個姑娘,但對小夥子尚未有意,便舍唱適:“話拎(意”給“)弟聽講弟知,我是月季花壹枝,弟曉得,月季通身都是勒(意”刺“),唔怕勒多弟就移”;
若姑娘看上小夥子,歌中則會充滿情意:“賢弟生得細眉眉,妹今壹見肚中思,肚男又思心又想,怎得生成蓮藕樣,***根生長***遮蔭‘此時的小夥子便會謙虛地回道:”妹話弟好唔為好,怎賽妹妳日勻勻,賴(意“撒”)哭無怕嘴巴歪,弟是燒炭擔柴大,水淋日灑日無多“。姑娘為表心跡,會更親熱地唱道”日日凈凈妹唔貪,烏烏赤赤妹吾嫌,心咖隙,石灰得白無人吃,黃糖很黑正(意“才”)清甜“。
乃至舉行婚禮,又有壹套獨特的風俗:
壹是新娘出嫁穿黑嫁衣。黑色,在壯家表示正統,即使新娘平時十分討厭黑色衣服,但到出嫁之日,也要穿上新郎家縫制的黑嫁衣,方能坊出廳堂與長輩拜別。
二是給新娘“封典印”,即當新娘步出廳堂行至家門時,接親娘馬上踏著新娘的腳印走,亦步亦趨,傳說是讓新娘忘了娠家路,壹心壹意與丈夫成家立業。
三是背新娘出門樓,當新娘走出家門,接親娘即時給新娘蓋上紅頭巾,再由事前指定的兄長把新娘背出村塞門樓,然後方與伴娘上路同行。新娘為何要人背?意是新娘難舍親人,不願離別,只好叫兄長背。
四是新娘上路不準回頭望,如果是無意之間回頭壹望,接親娘便要到井邊或河邊取水給新娘喝,以示對新娘這種對丈夫不忠之舉的懲罰。
五是新娘洞房“坐時”,當新娘接親引進洞放的,接親娘會與新娘對坐,並用腳踏在新娘的雙腳之上,直至板凳坐熱,地板踩暖為止,意為使新娘從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六是新娘汲新水,即新娘過門後第壹次汲水,壯族人對此十分講究。蘭新娘被姑或嫂帶到井旁或河邊的,先朝源頭行屈膝禮,然後接幾枚硬幣方能汲水,意在告知水神,新娘已出錢買了這方水,而目桶口要問著水源壹次汲滿,祈求日後滿福滿祿。
七是偷喜新郎鞋。當洞房之夜燕爾之後,新郎要緊的是要把鞋藏好,要是給新娘偷看了,日後就會由新娘講話算數。故此,新郎當夜多把新鞋藏掖在枕下才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