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初壹俗稱“過年”,是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屆時,無論外出工作或經商者,壹般都回家團聚,以敘天倫。舊俗初壹早晨,家家吃甜湯圓,又稱順風圓子,意為壹年順利,壹年甜到頭。清晨開門放迎新鞭炮,人不分老幼,都穿新衣服。這壹天不掃地、不洗衣裳、不做家務,大人小孩不準說臟話。遇見親朋好友或熟人,抱拳為禮,言必“恭喜發財”。節前自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起,過節氣氛漸濃。二十三日,小年夜,準備跌盤三果(豆腐幹、千張、油豆腐、蘋果、桔子、梨子)送“竈神爺”上天。用飴糖塗抹竈神嘴巴,不讓他到天上說家人罪過。二十四日,家家“撣懸塵”(即搞衛生)迎新年。二十五日,吃豆腐渣,當天吃素,吃芋艿、山芋等。二十六日到二十九日,各家隨選日子“拜利市”祈求來年發財。年三十(除夕)全家團聚吃年夜飯,菜肴豐盛,都寓意吉利。如筍幹(節節高),元寶蛋(招財進寶),蝦圓、肉圓(團團圓圓),全魚(吃剩有余)等。當晚燈燭不熄,大人聚居壹起,坐談到子夜,稱為“守歲”。長輩將新衣帽放置孩童床前,枕邊放有桔子(意為開口吉利)、寸心糖(壹寸長的芝麻糖,取“稱心如意”義)及小紅包(即壓歲錢),深夜接竈(神)。初壹,人們喜用春聯、年畫把家裏裝飾壹新。早上放開門百響,走喜神方。這壹天壹般不出門做客人,小輩向長輩拜年,長輩給孩童發拜年鈿。初二起開始走親訪友,互道恭喜,至親輪流請吃“新年飯”。農村此風更甚,戲稱新年飯要吃到正月半,以此使親戚關系融洽長年不斷。初三廣安竈把竈君放人竈堂,祈求終年平安。初四,壹般家庭都用活鯉魚接“財神”。貧苦人家過節的排場要簡單得多。初五商店開門營業。解放後,改革了舊俗,春節為國定假日,放假三天。近幾年,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除夕年夜飯比較豐盛。有些人家到飯店包宴團聚。飯後家人圍坐電視機前,欣賞“春節聯歡晚會”節目,伴隨新年到來。隨著電視裏新年鐘聲敲響,許多人家放焰火、爆竹,全鎮彩焰蔽空,蔚為壯觀。大年初壹,早點有面食、順風圓子、湯團、小籠包子等繁多品種。自此後幾天內,訪親拜友,以握手代替抱拳,互祝新年,各單位門前彩旗招展,七彩珠光炮映亮夜空。各娛樂、體育場所,活動豐富多樣。街上車流、人流滾滾,人們穿著流行服飾,喜迎新年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