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幾代湘繡藝人的實踐探索,在傳統的摻針基礎上不斷創新的結果。而最後總結完善毛針的藝人,叫余振輝。
余振輝(1913-1984),從事刺繡藝術60多年,在長期的繡花生涯中,繡了數以千計的繡品,包括各類題材,而以獅虎最多,因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她13歲開始學繡獅虎。當時,主要用平針和摻針,這兩種針法都很難體現虎毛質感。
刺繡後,虎的斑紋壹條壹條,平平整整,缺少立體感,因而被呼為“橡皮老虎”。不久,她采用新繡法,進行崩毛針的最初嘗試。用這種不成熟的鬅毛針刺繡的獅虎,曾參加赴日本和美國的展覽,為湘繡贏得過聲譽。
在長期實踐中,她通過反復觀察和琢磨,發現要使老虎活起來,首先要解決怎麽樣使繡的毛靜起來。
於是她在摻針繡法的基礎上,嘗試變換施針方法,使針聚散狀地撐開,撐開的壹頭用線粗點、疏壹點,另壹頭則密壹點、細壹點,把線藏起來。
這樣,就使人感覺到這種線像真毛壹樣,壹頭似乎長進了肉裏,壹頭卻靜了起來。
用鬅毛針刺繡的虎毛,既有毛的質感,又隱隱現出斑紋,生動自然多了。
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認識的逐步提高,她在靜毛針以外,又結合旋紋針、回遊針、平遊針、花遊針、混針、牽針、柳針等數十種針法,參差穿插,靈活運用,使虎眼的神、虎須的勁、斑毛的質感、爪牙的動態,均生動地再現了。
用線上,也由原來粗線的每根4開,逐步分細,直到每根200開左右。該粗獷的地方,力求粗獷,使其有鬅毛蓬松之感,細膩的地方,又不厭其細,使人難以看出每根毛路的針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