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折十八式”,又稱為“東海莽式舞”,原是東北民間宴會中不可少的舞蹈。據民俗學家考證“九折十八式”產生於1000多年前。最早產生於民間,在老百姓間代代相傳。按傳統習俗,家中舉行宴席時,家中男女主人便翩翩起舞,演舞助興。明清變革之後,“九折十八式”步入宮廷,成為滿清皇室追思祖德、頌贊帝業的筵席樂舞。進入廟堂之後,舞蹈者們的服飾裝扮有了嚴格規定:伴奏的穿石青金壽字袍豹皮褂,伴唱的穿蟒袍豹皮褂,舞蹈者穿黃畫皮套、黑羊皮套、朝服等,並各種面具。伴唱者唱著滿語歌謠,舞蹈者隨之起舞。
“九折十八式”,顧名思義,其內容***分為九折,分別是起式、穿針、擺水、吉祥步、單奔馬、雙奔馬、盤龍、怪蟒出洞、大圓場。這九折分則獨璧,合則珠連。既可以聯合進行表演,又能夠單獨成立。而每壹折又含有不同的固定內容,如第壹折為情緒舞,第二折為織網女子舞,第三折為女子捉魚舞,第四折為女子踏青舞,第五折為男子狩獵舞,第六折為男子征戰舞,第七折為女子龍舞.第八折為男子模擬舞,第九折為群舞。
“九折十八式”的舞蹈設計與動作來源,都是與東北滿族等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整套舞蹈內容主要展現了滿族人民早先時期的生活習慣,如婦女織網捉魚,男子狩獵出征。又例如舞蹈具體動作中的“拍水”、“穿針”是模仿滿族婦女捕魚織網的動作。表現“怪蟒出洞”的情景時,舞蹈者雙手握拳,分別從額前向下環繞,雙腳踏步,將巨蟒出洞的蜿蜒驚悚之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不僅僅符合滿族人民的日常習俗,而且極大地豐富了舞蹈內容,使得舞蹈觀賞性大為增加。
目前“九折十八式”已經不復幾百年前在滿族百姓民間家家都會的興盛狀態了,唯獨在黑龍江省寧安市展示薩滿祭祀活動的傳承人能夠完整地進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