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正月是壹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壹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以下是我整理的潮汕元宵風俗作文,歡迎閱讀!
篇壹:潮汕元宵歲逢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亦稱“上元節”,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相沿被潮汕人家認為是張燈結彩、歡慶大團圓的節日,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的美好良宵。上元是春回大地的第壹個月圓之夜,故稱元夜、元夕,潮俗稱“十五夜”。古代是壹年之中最迷人最熱鬧最“放夜”的燈火通明時光。這天夜晚不但明月皎潔,而且千家萬戶燈火璀璨,閃閃爍爍,故又稱“燈節”。清·同治元年(1862年),潮陽知縣陳坤監生詠《潮州元宵》詩雲:“上元燈火六街紅,人影衣香處處同。壹笑相逢無別訊,誰家燈虎制來工?”江南風流才子唐伯虎也留有盛贊元宵燈節膾炙人口的絕妙詩句:“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笙星歌賽社神;不展勞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詩文道出了紅男綠女鬧元宵的動人情景。
潮汕人鬧元宵文化娛樂·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千姿百態,富有特色,引人入勝。各地除傳統的花燈外,還有燃放煙火、動物舞蹈、弄獅舞龍、扮塗戲、扭秧歌、廣場戲、抽影戲、蕩秋千、猜燈謎;還有蘊含著民風民俗趣聞的“坐大菜”、“推廁墻”、“抱大豬”、“求喜物”、“做丁桌”、“掛榕樹枝、竹梢於門上(俗稱榕竹插門)”、“賭糖獅”:,潮家祭祖還必備有甜粿、酵粿、菜頭粿各籠,俗稱“三甑齊”。尤其澄海樟林古港家家戶戶都要做鼠粕粿美食和饋送親朋好友品嘗,此粿桃最惹海外潮人鄉思。元宵之夜,闔家團圓,舉宴把盞吃“合家歡”,在盛饌佳肴的筵席上,蚶、蒜、魚是必不可缺的美食,蚶殼古代是代表錢幣的意思,吃蚶意味“有錢算”;食蒜象征諸年吉祥如意“會合算”;食魚祈求家財富裕,年年有余等’祝願。
原來潮汕元宵節也有也有這麽多的習慣呀
篇二:潮汕元宵正月十五是普天同慶的元宵節,潮汕地區的慶祝活動尤其熱鬧,主要活動內容包括遊花燈、猜燈謎、舞龍(獅)、吃湯圓等。潮汕人元宵遊花燈的熱鬧在史料中早有記載:明嘉靖刻本潮劇《荔鏡記》“睇燈”壹折,就說“三街六巷好燈棚”;清嘉慶《澄海縣誌》說:“今俗元夜,各祠廟張燈結彩,競為鰲山,人物臺榭如繪……競賽花燈。”
事實上,如今潮汕人鬧元宵的時間已不拘泥於正月十五這壹天,慶祝活動(如廟會)往往貫穿前後。在村落多的鄉鎮,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出來牽頭,組織各個村落派出自己的舞龍(獅)隊伍參加迎接神靈的集體遊行,而遊行隊伍到達某個村落的那壹天就是該村落“熱鬧”、拜祭神靈的日子。此外,壹些精神文明建設開展的比較好的`鄉鎮還會在這段時間組織聯誼籃球賽,既活躍氣氛,又起到加強村(鄉)之間的溝通的作用。
篇三:潮汕元宵元宵節又稱上元節,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宮、地宮、人宮),以正月十五為天宮當令,稱上元節,祈望天宮賜福。潮汕各地元宵風俗活動內容大都有吊花燈、遊花燈、舞獅、猜燈謎、吃湯丸等。其主要內容在燈,故又稱燈節。它有最濃厚的遊樂色彩,故稱鬧元宵。
潮汕的元宵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隆重節日。舊俗的遊神賽會都集中在元宵前後進行,活動時間長、項目多,民俗文化色彩更為濃烈。改革開放之後,各地政府倡導在這段時間開展各種健康的迎春文化活動和對內對外的聯誼活動,使這個節日更具時代色彩和積極意義。
元宵遊花燈,歷來盛行。明嘉靖刻本潮劇《荔鏡記》“睇燈”壹折,就說“三街六巷好燈棚”。清嘉慶《澄海縣誌》引舊誌雲:“十壹日夜起,各神廟街張燈、仕女遊,放花爆,打秋千,歌聲達旦。”又說:“今俗元夜,各祠廟張燈結彩,競為鰲山,人物臺榭如繪……競賽花燈。”最盛名的當推潮州。清初潮州青龍廟興起之後,每年遊安濟聖王壹連三夜,花燈鼓樂,滿城如醉。每次在第二個晚上,齊集北門箭道評比,年復壹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燈聞名海內外。潮州民歌有《百屏花燈歌》,可見潮州賽花燈之盛。
除大型遊花燈盛會之外,家家戶戶都掛喜燈。自十三日起,到宗祠神廟去掛燈籠,十五日將燈提回掛於家門,稱為興燈。“燈”與“丁”同音。舊俗都想“人丁興旺”,便於元宵節在燈(丁)上大做諧音取意的“興燈(丁)”文章。現在的元宵賞燈,基本上已沒有了這種內涵。在城鎮和壹些文明建設搞得好的農村,已經摒棄舊俗,代之而起的是各式各樣的商業廣告霓虹燈、機關團體的裝飾性照明燈、公園和馬路的滿天星和孩子們玩賞性的裝有幹電池的各式提燈。各家各戶多有彩燈,也有依傳統掛上裝有電燈泡的紅燈籠的。各市縣也舉辦大型花燈展,火樹銀花,五彩繽紛,舊瓶新酒,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