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是吃銅鍋涮肉的時候,在這個個寒風凜冽的冬日,約上三兩好友鉆進胡同裏,支口小銅鍋,就著兩塊燒餅。
在飄著枸杞的澄清湯底裏頭招呼上幾片薄如蟬翼的羊肉,待那紅底白紋的肉片漸漸蜷身,再淋上點兒秘制的麻醬。那滋味,絕非僅是美味能壹俱形容的!
銅鍋的歷史可是十分悠久,從石器時代的鼎,到奴隸社會的青銅,到西周的染杯,直至魏晉的鐎鬥(jiāo dòu),再到唐宋時期造瓷工藝日漸成熟,火鍋也采用陶瓷制作,俗稱“暖鍋”;
火鍋發展到清代,形態已確定,但在外表裝飾上卻百花齊放。
首先在制作材料上,火鍋就脫離了原本單壹的材質。陶瓷、銅質、錫質、銀質、銀鍍金、琺瑯、鐵質...幾乎能夠用作烹具的材料都被用了個遍;
在外表造型上,花紋、雕刻、鎏金、甚至鏤空,各種華麗或是典致的造型紛紛上陣,展現出當時精妙的工藝與絕倫的審美。
而這時,火鍋已成為跨越階層的飲食。無論是皇宮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摯愛火鍋。據傳嘉慶皇帝繼位時,清宮曾擺過火鍋宴,***用了1650多個火鍋,成為歷史上最盛大的火鍋宴。
但發展到現今,老北京的火鍋形制又從“百花齊放”回到了銅制時代,這似是在走下坡路的抉擇到底是為什麽呢?
眾人皆知,老北京涮羊肉,精華之處還在於“涮”。
涮,即將切至輕薄的菜品在滾燙的鍋中輕快壹過,便立刻蘸料下肚。這對火鍋器具的要求就極高——既要升溫快,又得導熱均勻。
而銅,便是滿足這要求中的佼佼者。而且它還能在寒冷的冬日留住熱氣,這更是深得北方人喜愛。至於用黃銅還是紅銅?只要滿足食用器具的要求,這兩者涮出來的羊肉並無多大區別。
但炭火銅鍋發展至今,卻只剩下銅鍋,而不見炭火了。
自2015年以來,商場明文規定不允許使用明火改用電磁發熱,這項規定漸漸廣而遠之,越來越多的店棄改用電發熱。炭火銅鍋雖留住了形,但炭熱卻被水熱取代,許多樂趣也就此消失了。
比如老北京人習慣涮好羊肉後,在中間的煙囪上燙壹燙,聽壹聽那“呲呲”聲,有時還能看到晶瑩的油花。而這壹變,煙囪就不再是那個“赤紅怒目”的老煙鬼了,它變得溫和、沒了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