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火鍋可以追溯到大約壹萬年前,那時候用的鍋是體積非常大而且笨重的陶制大鼎,人們在鼎下生火,然後把以肉類為主的食物壹起丟進鼎中,煮熟後食用,當時叫做“羹”,這就是火鍋的雛形。
到了西周時期人們學會了煉銅、煉鐵,且各種陶器也改良成了較為小型的器皿,於是火鍋就越做越小,適合攜帶,方便壹般人使用了。銅制的鍋子和陶制的砂鍋到如今也是最普遍的火鍋器皿,而鼎則演變為權利的象征。
到了三國時期就有了鴛鴦鍋的雛形,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壹個分成幾格的鍋,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到了南北朝,銅制火鍋成為了最普遍的器皿,演變至唐朝後火鍋又稱為“暖鍋”。
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鍋的記載,至明清時期火鍋才開始興盛起來,乾隆皇帝曾辦過530桌宮廷火鍋,嘉慶皇帝登基時曾擺“千叟宴”,所用火鍋達到1550個。
火鍋文化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嘗倍添雅趣。吃火鍋時,男女老少、親朋好友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把臂***話,舉箸大啖,溫情蕩漾,洋溢著熱烈融洽的氣氛,適合了家庭大團圓這壹中國傳統文化。
在東北,人們招待客人時,火鍋裏的菜擺放頗有規矩: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壹些,宛若“眾星捧月”以示尊敬。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後邊是走獸類肉,示意妳離去。
在四川,吃火鍋也有講究,調料壹般選用最基本的蔥姜蒜和香油,這樣才能吃出火鍋的原汁原味。燙菜有有規矩,先吃毛肚鴨腸壹類的食材,燙法是:七上八下,這樣燙出來的菜才最嫩。招待客人或是和朋友聚餐,壹頓火鍋再配上啤酒白酒,才最能符合四川人熱情好客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