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礬油條面原料:?普通粉500克、礬12.5克、鹽10—12克、堿14.5—15克、溫水370克。
制作:
1、將礬、堿、鹽按比例兌好,碾鹽堿礬油條面碎放入盆內,加入溫水攪拌溶化,成乳狀液,並生成大量的泡沫,且有響聲,再加入面粉攪拌成雪花狀,揣搗使其成為光滑柔軟有筋力的面團,用溫布或棉被蓋好,醒20至30分鐘,再揣搗壹次,再疊面,如此3至4次,使面團產生氣體,形成孔洞,達到柔順。?
2、案板上抹油,取少許面團放在案板上,拖拉成長條,用小面杖搟成1厘米厚、10厘米寬的長條,再用刀剁成1.5厘米寬的長條,將兩條摞在壹起,用竹筷順長從中間壓實、壓緊,雙手輕捏兩頭,旋轉後拉成長30厘米左右的長條,放入八成熱的油鍋中,邊炸邊翻動,使坯條鼓起來,豐滿膨脹酥脆,呈金黃色即成。
原理:制作油條面團屬於礬、堿、鹽面團。由於此種面團反應特殊,所以在成熟工藝上受到壹定的限制,壹般只適宜於高溫油炸方法,才能達到松軟酥脆的特點。
參考資料:
人民網—油條是用明礬做的 ?中華文本庫—油條
油條,是壹種古老的中式面食,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松脆有韌勁,中國傳統的早點之壹。《宋史》記載,宋朝時,秦檜迫害嶽飛,民間通過炸制壹種類似油條的面制食品(油炸檜)來表達憤怒。類似的油炸面食,其起源遠遠早於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體時期不得考證。
油條的叫法各地不壹,東北和華北很多地區稱油條為“馃子”;安徽壹些地區稱“油果子”;廣州及周邊地區稱油炸鬼;潮汕地區等地稱油炸果;浙江地區有天羅筋的稱法(天羅即絲瓜,老絲瓜幹燥後剝去殼會留下絲瓜筋,其形狀與油條極像,遂稱油條為天羅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