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煙花爆竹的發展歷史

煙花爆竹的發展歷史

百花叢中姹紫嫣紅,群芳爭艷,其中有壹種花,它既不長在庭院,也不開在山澗溪邊。它怒放在節日夜空,光艷奪目,變化萬千。

禮花源於焰火,焰火源於火藥,我國是火藥的故鄉,火藥是我國古代文明之佐證。早在壹千三百多年前,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就在丹經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火藥的成分和性質。十四世紀才由印度、阿拉伯輾轉傳至歐洲,至此,西方人始知有火藥之物。

隋唐之際,火藥發展成為供娛樂用的焰火。焰火,也叫煙火、煙花。隋煬帝有詩雲: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宋朝的架子煙火或盆景煙花,已具相當規模。每逢元宵佳節,達官巨賈競相比美。從掌燈後不久直至更殘漏盡。詞人辛棄疾曾有“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的詞句,便是對它生動而形象的描寫。

禮花,或稱禮花炮,從前叫它西洋煙火。它是在清朝時由西歐返入。它的發展與化學工業、冶金工業密切相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煙火、禮花已形成壹門學科。它不再僅僅為節日助興,而且,廣泛用於國防和國民經濟之中,如:照明彈、曳光彈、煙幕彈、燃燒彈、教練壹模仿彈,目標指示彈等等,不勝枚舉。它們除了軍事用途之外,各種信號制品使用在鐵路運輸、空運、海運和內河運輸上。各類煙幕劑還用來防止局部地區冰凍,研究大氣中和各種裝置中的氣流,以及用來和害蟲作鬥爭。此外,白色、黑色以及其它有色煙劑還廣泛地使用在攝制影片上。

禮花的強光來自那些化學性活潑的金屬如鋁、鎂、鈦、鋯等粉末。這些金屬粉末在空中與氧化合,劇烈燃燒,溫度可高達三千余度,因而放出耀眼強光。這些金屬粉末被稱為發光劑。至於那五彩繽紛,則全仗發色劑之功。所謂發色劑,其實就是壹些普普通通的金屬鹽類。原來,金屬鹽類可以在高溫下分解,而不同的金屬蒸氣有著不同的光譜——發射出自己固有的彩色光芒。例如,鈉蒸氣產生黃色光譜,於是便用草酸鈉,氟化鈉、冰晶石或矽氟酸鈉等作為黃光發色劑;鍶蒸氣產生紅色光譜,於是用硝酸鍶、碳酸鍶、草酸鍶等可作為紅光發色劑。其它如:綠光用氯酸鋇、硝酸鋇;藍光用碳酸銅、孔雀石;金光用金粉,白光用鋁粉等等。有了這些基本色,自然不難配出各種色彩來。看,節日的夜空多麽美啊!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代表著喜慶,熱鬧與祥和。和對新壹年的祝福,而在古代,鞭炮則是來驅退鬼神保平安的。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壹,雞叫頭壹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裏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藥,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雖然這只是迷信,但卻反映出了古代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是將壹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壹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藥。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裏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壹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爆竹亦稱“爆仗”、“炮仗”、“鞭炮”,為中國特產,其起源很早。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壹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壹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裏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畋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裏,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的瀏陽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廣東的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的溫州等地也是著名的煙花生產地,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壹,是我國古代的煉丹家在長期的煉制丹藥過程中發現的,公元808年,唐朝煉丹家清虛子撰寫了《太上聖祖金丹秘訣》,是世界上關於火藥的最早文字記載,而在此後的壹千多年裏,火藥的用途除了用於制作武器以外幾乎只是用來做鞭炮。燃放鞭炮已成為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除了過年過節要放鞭炮外,無論喜慶的事還是悲傷的事,只要是重大的事情都是需要放鞭炮的。

中國煙花爆竹的發源地,有壹說法為江西的上栗,也有說法為湖南醴陵,,還有壹種說法為湖南瀏陽,三地方都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最初,人們燃放鞭炮是為了趨鬼避邪,後來,燃放煙花爆竹漸漸地成為了壹項娛樂活動,在古代已經變得非常流行了,逢年過節時,不管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喜歡放爆竹、燃焰火,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宋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曾在他的詩《元日》中這樣描繪過過年時燃放鞭炮的情景:“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目,總把新桃換舊符。”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也對當時除夕爆竹做了如下記載:“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門外寶炬爭輝,玉河競響。而爆竹如擊浪轟雪,遍乎朝野,徹夜不停。”從這裏便可以看到舊時新春燃放煙花的盛況。可以說,在1300多年的發展中,煙花爆竹已不僅僅是壹種風俗,更成為了壹種文化,這種文化壹直延續至今,並隨著中世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壹起走出了國門、傳遍了全世界。 爆竹究竟在什麽時候被發明?至盡仍然是個未解之謎。民國時期出版的《中國實業年誌》有個說法:“湘省爆竹之制造,始於唐代,發達於宋末,而發源於瀏陽也。”據此,盛產煙花鞭炮的瀏陽人認為,同鄉李畋(也說是江西上栗人)最早發明了爆竹。

李畋,唐初生於江西上栗與湖南瀏陽相鄰的麻石街上,被後人尊稱為花炮的始祖。

唐《異聞錄》記載,“李畋居中,鄰人仲叟家為山魈所祟,畋命旦夕於庭中用竹著火中,鬼乃驚循,至曉,寂然安貼。” 據傳,李畋是個獵人,他曾向當時的煉丹家、藥王孫思邈學習過火藥的使用技術。

“藥王孫思邈曾經在瀏陽隱居,還留下了不少傳說和遺跡,像孫隱山、洗藥井、洗藥橋等。”瀏陽花炮燃放專家李心谷介紹了壹些民間傳說,據稱,當時孫思邈隱居在瀏陽孫隱山,在洗藥井洗藥煉丹。李畋前去尋求幫助,孫思邈給了他壹包火藥,並告訴他,把火藥裝在壹節壹節的小竹筒裏,點燃後即可爆裂,發出巨響。李畋回家後,按照孫思邈的方法實驗果真如是。歷史上最早的爆竹就此誕生。

可是,竹筒制作的爆竹雖然響亮,但危險性大,極容易傷人。李畋希望加以改進,他苦思冥想,通過不斷地實驗,終於成功地采用紙筒來包裹火藥——兩頭用泥巴封好,壹頭插上點火線。這樣,真正實用的爆竹就產生了。

李畋用鞭炮的巨大聲響和硫磺氣味驅散了瘴氣,嚇走了鬼魅,被後人尊稱為“爆竹祖師”。如今,中國三大鞭炮中心瀏陽、醴陵、上栗的許多鞭炮作坊,仍然供奉著李畋的牌位。每到“祖師爺”的生辰日或者其他壹些重大節日,人們都會燃燭點香,祭拜“祖師爺”。 李畋,相傳是花炮始祖。但爆竹煙花成為壹種產業,卻是在明清時期。

瀏陽

相關歷史文獻可資佐證。據《瀏陽縣誌》記載,清乾隆年間,瀏陽成為“湖南爆竹制造之中心也”。鹹豐同治年間,“瀏陽鞭炮莊號廣設於省內各重要口岸,粵、魯、晉各省幫客紛紛來湘販運。”當時瀏陽有“十家九爆”之說,東、南、西3鄉從事鞭炮制造的有逾10萬人,城關鎮亦有作坊300余家,工人2500多人。

在清末這壹時期,瀏陽鞭炮聲譽遠播,產業被推廣於鄰縣。後來,這些鄰近地區如醴陵、江西的萍鄉等生產的鞭炮也運來瀏陽,並且都打上了“瀏陽爆竹”的名號,“故世人只知道瀏陽鞭炮”。

清光緒初年,瀏陽鞭炮開始出口,從上海或港澳轉口,遠銷南洋。到1911年,外銷增至4.8萬擔,價值92.2萬兩白銀,全縣從事鞭炮生產的達30余萬人。

隨後的1933年美國芝加哥萬國博覽會上,瀏陽花炮作為工藝品參展世博會並獲得獎牌。瀏陽的煙花、爆竹為更多人認識。

上栗

2009年6月,經中國日用雜品流通協會批準,江西省省上栗縣被授予“中國煙花爆竹之鄉”稱號。

上栗的煙花爆竹生產工藝已經獲得了國務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和國家工商總局的“地理標誌產品”稱號。

2010年4月16日至18日,上栗縣舉全縣之力,成功承辦了2010中國·上栗國際花炮文化節暨煙花爆竹產業交易會,大大提高了上栗及上栗花炮的知名度;同年4月,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將“中國煙花爆竹之鄉”的牌匾授予江西省上栗縣。 在太古時期,有壹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恐怖,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壹天換壹種口味,從磕頭蟲壹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365天(或366天,也就是壹年)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壹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壹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壹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壹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蔔的意思,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壹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壹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壹起閑聊壯膽。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裏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壹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饑。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裏親友見面道喜。

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麽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壹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壹個村子裏。壹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壹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裏點了壹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裏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 上一篇:湖北的紅色教育基地有哪些?
  • 下一篇:獻平國學書院怎麽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