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牛娘戲是怎樣誕生的?

牛娘戲是怎樣誕生的?

傳說那是在元末明初的時候,在廣西岑溪地區住著壹個非常善良的青年,這個青年的名字叫郭小二。

郭小二非常的勤勞善良,每天他都早出晚歸,賣力的耕種著田地,經過了幾年地辛苦努力,郭小二的家中終於有了壹些余糧。

當時大批的難民來到了岑溪地區,善良的郭小二看著難民壹個個苦不堪言的樣子,心中十分悲傷,回到家裏留下僅夠自己支撐到收獲時節的口糧,將其他的糧食全都散發給了難民。

難民拿著糧食離開了,郭小二看著他們離開的背影,在心中暗暗為他們祈禱著。

正在這個時候,郭小二聽到院子外面響起壹陣低低的呻吟聲,他走出去壹看,壹個年過六旬的老嫗正俯身在地面上,兩只無神的眼睛用祈求的目光註視著他。

郭小二連忙將老人扶進自己的家,幫老人洗漱幹凈,然後給老人送上了熱乎的飯菜。

沒想到老人住在郭小二家不走了,壹住就住到了臘月。不但吃完了郭小二當初預備下的糧食,而且還睡著郭小二的床。

郭小二菩薩心腸,依然照顧著老嫗,絲毫沒有什麽怨言,就像是對待自己的親生母親壹樣孝順。

這壹天到了除夕夜,郭小二手中端著餃子來到老嫗身邊,給老嫗送來了年夜飯。

老嫗看著郭小二,突然開口問道:“孩子,妳現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麽?”

郭小二笑著對老嫗說道:“戰亂荒廢了很多田地,可是我個人能力有限,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那些田地荒廢在哪裏,如果要是有壹頭牛就好,那樣我就可以耕種更多地,收獲更多的糧食,到時候也可以幫助更多的受苦人。”

老嫗聽著郭小二的話,非常滿意地點頭,對郭小二說道:“孩子,我在妳這住了半年多了,眼看著過年了,我也該回家了。下面我說的話妳壹定要記住:明年春天的時候,妳用泥土堆壹個牛的樣子,然後用柳條壹邊唱歌壹邊抽打它,當妳唱完之後,妳要祈禱老天風調雨順,保佑妳獲得豐收。”

郭小二用心記著老嫗說的話,雖然他不相信這是真的,但是他擔心自己不記下來老嫗就會傷心,所以他記得很用心。

郭小二記住之後,發現眼前的老嫗身前背後突然出現了仙氣,衰老的老嫗臉上的皺紋也漸漸退去,呈現出壹張充滿了威嚴並且能帶給人慈祥感覺的臉。

郭小二看到這裏,“噗通”壹下跪在地上連連叩首。

神仙低頭看著郭小二,親切的說道:“孩子,我是九天玄女,妳壹定要記住我說的話。明年妳就會有妳的牛了。這半年來謝謝妳對我的照顧。”

仙人說完之後,身上帶著七彩霞光,消失在郭小二的面前。

郭小二看著剛才還擺在桌子上的餃子,才確定自己確實真的遇見了神仙。

第二年的春天,郭小二按照神仙的吩咐,在田地之中用春泥堆砌了壹頭牛,然後用柳條抽打著牛身子,口中不斷地唱著山歌,到最後向上天祈禱風調雨順,祈禱豐收。

就在這時,在田地之中壹聲低沈的牛叫聲響起,只見壹頭健碩的大黃牛出現在他的身邊。大黃牛用腦袋蹭著郭小二的手臂,郭小二將大黃牛帶回了家。

後來,郭小二發現大黃牛非常能幹,不但力氣大,而且還通人性。善良的郭小二經常將大黃牛借給周圍的鄰居使用。

郭小二獲得大黃牛的經過被人們知道了,人們每年都會在春天的時候用春泥堆出牛的樣子用柳條抽打,並且會唱歌祈禱。這個習俗,被稱為“舞春牛”。

岑溪流行著舞春牛的習俗。每年開春,農人便在村頭曬坪,用泥塑成春牛,由當地有名的長者執鞭抽牛,口中念念有詞,有說有唱,保佑風調雨順。接著,圍觀的群眾也爭相舉鞭抽打春牛,邊打邊唱,手舞足蹈,祈求平安。

舞春牛由二至四人拉著壹個披上畫有圖案的彩布裝扮的牛形,至各家各戶拜賀新春,邊舞邊唱。

舞春牛的習俗,是“牛娘戲”的源頭。牛娘戲是在當地民間歌舞舞春牛的基礎上衍變而成。每逢春節前後,當地群眾自發開展迎春活動,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牛娘戲的最初只唱些禱祝之詞,由壹人主唱,二至三人幫腔伴舞,有時有些即興的表演。後來,漸次向娛樂方向發展,演唱內容不僅限於祈神祝願,還編演了壹些有故事情節的生活片斷。

牛娘戲的劇情壹般是表現農事勞動過程,如耕田、播種、插田等,稱為“插戲”,開始由歌舞向戲劇形態發展,但舞春牛或插戲的演出都離不開牛公、牛婆兩個角色,後來,插戲成分不斷擴大,終至脫離舞春牛而獨立進行。

在岑溪民間,牛娘戲班人數壹般在10人至16人之間,表演時,演員唱完壹個上下句,打壹輪鑼鼓。唱詞以七字句為主,慣用比興,風趣幽默、通俗易懂,喜劇特點突出,表演風格通俗樸素,深得地方群眾的喜愛。

據載,自清乾隆時期起,岑溪就有牛娘戲班常年活動,劇種流傳分布以岑溪為主。牛娘劇已經成為了全國獨壹無二的地方劇種。

  • 上一篇:烹飪食物的原料加工技術有什麽
  • 下一篇:婚鞋為什麽不能穿二次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