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最近,愛奇藝的音樂競技節目《我是唱作人2》正式收官。
而女團選秀節目《創造營2020》馬上迎來了大結局,但與此同時隔壁臺男團選秀《少年之名》,已經正式開播了。
不管如何,現在國內各種各樣的音樂綜藝節目,可謂是層出不窮。
但是,我們仔細看看這些音樂節目的音樂,熱門歌曲來源都是這樣幾種。
要麽是過去華語音樂的那些經典歌曲,要麽便是市場熱門的短視頻音樂和網絡音樂,要麽便是翻唱國外的流行歌曲。
似乎當下華語音樂出現得比較少。
這些年,華語樂壇不行和華語音樂難聽壹直喧囂塵上。
那麽,現在的華語音樂真的很難聽嗎?
壹首歌曲的組成,從技術角度也就是作曲、寫詞、編曲、制作、演唱等。
曲子的旋律悅耳動聽、節奏流暢有記憶點。歌詞雅俗***賞,專業而又不失深度;編曲層次分明,不管簡單還是復雜都有深意。
這些技術性的合在壹起,不管表達什麽思想內核,只要能打動聽眾就行。
創作音樂當然是辛苦的,但音樂好不好聽還是有些規律。
1、如果曲子太簡單,歌詞太直白,編曲非常套路,歌手唱功也非常市場化。
這種歌曲或許能非常的上流行(現在華語樂壇最流行的就是這個)。
最典型的就是大量的短視頻音樂,旋律洗腦歌詞口水的網絡音樂等。
不過,這種音樂非常的流行,但在主流樂壇那裏壹直得不到重視,所謂的音樂藝術不夠。否則,張藝興和隔壁老樊也不會上《我是唱作人2》。
說到底,兩人正是為了證明自己的音樂實力。
2、如果曲子太過復雜,歌詞太過深奧,編曲和演唱像是搞人聲實驗等。
這樣當然也可以,能get到的聽眾還覺得這是藝術。
但絕大多數普通人對於文化的鑒賞都是流俗的,創作者太過自我的表達,也就和普通聽眾就有了距離。
3、好的流行音樂,需要在其中做到平衡。
雖然華語音樂壹直有因為中國 歷史 文化的關系,過於看重寫詞和旋律,不太重視編曲和制作的說法。
但80年代、90年代的華語樂壇(刨除翻唱),2000周傑倫時代的華語音樂。這三個時代華語音樂人的音樂,作曲、歌詞達到很高的高度。
8090年代的華語音樂,可能編曲和制作稍弱點,但還是非常均衡的。
2000年代周傑倫代表的臺灣音樂人,除了作詞和作曲不弱,編曲和制作同樣壹點都不輸。
最典型的是周傑倫的歌曲《夜曲》《以父之名》《夜的第七章》等等。其編曲制作的復雜和層層遞進,壹直有著“華語音樂天花板”之稱。
同時代的陶喆,王力宏和林俊傑等音樂人壹點都不輸。
比如王力宏的音樂專輯巔峰《心中的日月》。
這11首歌曲詞曲本來就非常優秀,其中編曲和制作,再到對於中國民族元素的挖掘融合,簡直甩了現在這些所謂“世界音樂”不止壹個段位。
現在中國觀眾非常推崇周傑倫,這當然也是應該的。
但我個人覺得王力宏的專輯《心中的日月》《蓋世英雄》,陶喆很多專輯也完全不弱,但現在很少有人討論他們。
如果說8090年代,華語樂壇的主流音樂人是beyond、張國榮、譚詠麟、羅大佑、李宗盛、崔健、魔巖三傑等等。
00時代是周傑倫、陶喆、王力宏、林俊傑、許巍、汪峰、樸樹、李建等等。
那麽,2010年後華語樂壇的主流音樂人。
肯定就是李榮浩、華晨宇、鄧紫棋、梁博、霍尊、陳粒、蘇運瑩和毛不易等等。
他們的音樂在平衡上面,雖然沒有達到樂壇前輩的水平。但在繼承前輩和學習國外,這個融合本土化的過程當中,作品還是偏向傳統華語音樂的“唱和聽”的情況。
他們的音樂偶爾有神來之筆,詞曲編曲和演唱渾然天成達到流行經典的程度。
但是絕大多數作品,編曲,制作和演唱可能不錯。但詞和曲上面,可能就弱於華語樂壇的前輩了。
不過,比他們出道時間還要晚的新新生代音樂人。
除了大量所謂“口水歌”的短視頻音樂和網絡音樂,比如嘻哈樂、電子、國風、還有從日韓學來的唱跳音樂,如K-POP,Dance-pop等等。
這些歌曲除了詞和曲,已經非常看重編曲、制作和演唱了。
那些愛豆的歌曲還重跳舞和表演,詞和曲反倒成為不是最重要的壹環。
這樣也不是不行,但我個人認為有壹個很嚴重的問題。現在很多音樂文化底蘊缺失嚴重,表現在作品內容的不接地氣。
他們的歌曲從歌詞、曲子、編曲、制作和演唱。
真的比華晨宇這代音樂人走得還要更遠,表達還要獨立和自我。
壹是詞曲開始弱了太多。
詞曲本是文學和音樂基礎的呈現。
曾經公認的經典華語音樂比如林夕的詞,方文山的詞,崔健和魔巖三傑的詞,再到《我是唱作人2》裏鄭鈞的歌詞。
他們的歌詞都達到雅俗***賞,有些甚至達到現代詩的水平。
同時,這些人寫的曲子,其精彩處完全不輸給歌詞。
我們再看看現在華語音樂的詞曲,曲子要麽寫是極其復雜,深奧到不知所謂。要麽弄得異常簡單,洗腦到簡直粗俗。
很多音樂人寫的歌詞,簡直就是不忍直視了。
二是太重編曲、制作和現場的演繹了。
現在的華語音樂無論是嘻哈、唱跳音樂,還是各種借鑒歐美日韓的的音樂。更多的像是在在炫耀編曲、唱腔、舞美和表演。
除非是很有辨識度的聲音,否則很難讓人記住。
妳歌詞不能準確的表達意境,曲子不夠優秀加深這種意境,最終便讓歌曲失去了靈魂。許多歌曲變成了為了翻唱而翻唱,為了炫技而炫技了,為了編曲而編曲。很多人因為音色和唱功不足,還特別的愛加上各種各樣的效果器(俗稱電音)。
當然,這樣妳能做到出特色也可以。
結果是大量音樂人太依賴制作了,作品缺少辨識度和質感。如同工業流水線生產的精致商品,也能聽但感覺就是差不多,很難打動人。
導致這個問題的核心,正是開始說的問題。
沒有文化底蘊、不接地氣!
為什麽新新生代的華語音樂不接地氣呢?
我個人認為,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吧。
1、中西結合的音樂,表達的內容不知所謂。
現在的華語樂壇,有很多“留洋歸來”的創作型音樂人,他們的音樂廣泛有這種“中西結合”的特點。無論作曲的旋律走向,編曲和制作的音樂風格。再到大量中文夾雜英文的歌詞,有時甚至全部是英文。
韓國發揚光大的“韓國K-POP”的唱跳偶像音樂,音樂風格也很類似。
我個人再強調壹遍:音樂風格從來不是問題,我個人認為歌詞中文夾雜英文都不是什麽致命問題。以前的華語音樂也中文夾雜英文歌詞,但觀眾get不到歌手要表達內容,這就是現在音樂人最要命的壹個問題。
比如嘻哈歌手成天在battle,成天寫歌在diss別人。
這是嘻哈的基礎當然沒問題。
但國內大量嘻哈歌手表達的內容,卻是黑幫、槍支、金錢崇拜和豪車美女等等,反正照搬美國嘻哈音樂那套就行了。
這樣做音樂可以嗎?
當然可以,但是中國 社會 和美國 社會 完全不同。
中國沒有嘻哈誕生地黑人的街頭、籃球和黑幫等文化。
這麽壹來,普通聽眾自然很難get到這些歌曲到底要表達什麽意思。
這種“不中不洋”的歌曲當然可以流行,畢竟中國年輕人接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全世界流行文化的交流融合越來越頻繁。
但是,如果想要突破擁有14億人口,審美復雜的所有圈層。
華晨宇代表的新生代音樂人都沒能做到,更不用提這些新新生代的音樂人了。
2、新新生代音樂人所謂“中國風”(世界音樂),到底是什麽?
很多觀眾可能認為,這些音樂人“中西結合”音樂不行。
妳自己不了解罷了,他們明明也有做很多本土化的中國風。
這些音樂人打著“世界音樂”這個名號,吸引了壹大批迷妹迷弟,實際內容卻跟我們認知的中國風差別很大。
除了編曲上加入了些笛子、古箏、琵琶、大鼓等中國樂器。音樂的基礎曲子,包括旋律走向和節奏編排,還是偏西方音樂那壹套。歌詞內容更是奇怪,壹段英文夾雜著壹段頗具古風的小詞,偏偏還不知道表達什麽。
現場的演唱表演,或者音樂mv那才叫妙。
演員身穿中國傳統服飾,結果跳著西方舞蹈,然後美曰其名中西合璧的世界音樂。
這種什麽都想要的作品,越是有種四不像的味道。強行制造高級感,最終就搞得有點不倫不類 。
我個人覺得這樣的嘗試當然可以,但問題是和華語樂壇的前輩相比。同樣的“中國風”音樂風格,會形成壹種鮮明的對比。
除了周傑倫的中國風。
前面提過的,王力宏的音樂專輯《心中的日月》和《蓋世英雄》。人家歌詞裏也有中文夾雜英文。但是妳比較下歌詞、曲子、編曲、制作和對於中國民族元素的融合運用呢?
相信只要稍懂音樂的人都知道,真的是天差地別!
最後,我個人曾經有想過,新生代華語音樂人“不中不洋的”音樂。
他們照搬的國外音樂,人家外國人早就玩出花,他們又不如人家外國人做得好。
那麽,我們何不直接去聽人家外國人的音樂呢?
這並不是說現在的音樂人這樣嘗試沒有意義,但是我個人堅持認為壹首好的流行音樂。曲子、歌詞、編曲,制作和演唱應該平衡才對。
現在的華語音樂人,即使不談什麽高傳唱度的代表作。
壹味地的強調編曲、制作、唱功和表演,這對於歌曲來講似乎真的有些本末倒置了。
我個人其實經常聽獨立音樂(包括獨立樂隊),很多獨立音樂哪怕歌詞全是英文,音樂風格和內容表達都偏向國外。
可是——
這些歌曲的曲子有靈性能感染人,詞有韻味能引起***鳴性,編曲符合詞曲的內涵,演唱者的聲線真誠而又有魅力,最終結果就是打動聽眾。
說到底,好的音樂最佳的結合點就是平衡。
但是當前主流的華語音樂,正如前面分析太看重編曲、制作和唱功甚至是唱跳表演。
從而忽視了詞曲和內容的表達,沒有文化底蘊和不接地氣的結果,自然就是難以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