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現實中,有沒有人的性格像我的偶像,姜維

現實中,有沒有人的性格像我的偶像,姜維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壹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壹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壹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壹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壹小宴、五日壹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禦軍三十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流的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奸詐的壹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擡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壹籌,根本不像蘇軾所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麽,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商戰守大計。赤壁戰後,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鬥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年,孫權稱帝於武昌(今湖北鄂城),東吳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後壹次北伐,禦駕親征合淝,卻敗於揚州都督滿寵。

稱帝後孫權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州(今)的。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但同時,稱帝後的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丞相顧雍無故被殺,大將軍陸遜憂憤而卒。且賦役繁重,刑罰殘酷,經常起義反抗。在立太子方面,孫權也犯了很大的錯誤。太字孫登夭折後,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後立孫亮為太子,這為日後的吳宮埋下了禍根。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

壹般人錯認的印象是司馬懿篡奪曹魏,若不就演義而就正史,忠奸相當可議。

首先是從現有的史料,找不出司馬懿背叛曹魏皇家的證據。司馬懿對內禮遇魏主及郭太後,對外建武功不臣,除了高平陵誅殺曹爽黨族為人所詬病外。不過曹爽不等於皇室,司馬懿與曹爽同為輔政大臣,並為魏主麾下的爪牙,司馬懿隡除曹爽之效果同等於曹爽排擠司馬懿。若說司馬懿對同級輔政大臣的曹爽誣以犯上欺君,那為曹爽當初對同級輔政大臣的司馬懿是否也能算上犯上欺君呢?終其司馬懿壹生,君主曹芳並未失去魏國大位,硬說司馬懿篡奪曹魏,仿佛多言曹操篡奪漢室。事實上皆為子孫所為,不應責由曹操及司馬懿,最後曹丕篡漢、司馬炎篡魏。

趙雲戎馬壹生,驍勇善戰,膽略過人,劉備稱其壹身是膽,軍士呼其虎威將軍。趙雲見識卓遠,清楚認識到吳蜀關系為唇齒相依,力主維護孫、劉聯盟;為人剛毅謹細,劉備軍曾俘獲夏侯敦部下夏侯蘭,蘭乃趙雲同鄉,雲知其明於律法,推薦他為軍正,但不安排為自己屬下,其慎慮如此。蜀軍街亭失利後,各處皆損兵折將,唯有趙雲親自斷後,所屬兵將及軍資什物都無甚損失,丞相諸葛亮要把軍隊剩余物資獎賜趙雲將士,趙雲不受,認為蜀軍兵敗,不應反而受賞,諸葛亮對其德行十分贊賞。昔日平定桂陽後,趙雲任桂陽太守,原太守趙範之寡嫂有天資之色,範欲將寡嫂配趙雲,趙雲認為範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後來趙範果然逃走。巴蜀初定時,劉備欲將巴蜀田宅分賜諸將,趙雲以霍去病“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之例勸阻劉備分田宅賜將,認為田地應交與百姓耕種,宅也應歸還百姓,劉備從其言。趙雲為國,不被天姿國色所迷,為民,不為良田所動,時人與後人皆敬其德。

馬超

馬超,字孟起。扶風茂陵人(陜西)。

根正苗紅,三國9虎將裏出身最好的。祖父馬援為漢伏波將軍,父馬騰為征西將軍駐守西涼。操欲借馬騰之手滅東吳,召其入京。馬騰打算乘機殺曹操“為天下除害”,不料敗露,命喪操手。馬超為報父仇,興兵雪恨。潼關壹戰,大敗曹洪、於禁、張頜,槍挑李通,殺得曹操棄袍斷須,威震天下。壹次,孟起明明中計在先卻憑勇力硬是占到了便宜,逼得曹操連寨都紮不好。降蜀後鎮守蜀國西部。蜀漢立國以來東南北三個方面不斷爆發戰爭西部卻壹直保持和平而友好的氛圍,這全是馬超的功勞。要知道那些青藏草原上的半開化部落從來不是友善和愛好和平的而且他們對於富庶的西川壩子正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沒有馬超這位"神威天將軍"和他死後軍團的余威,蜀漢在西部安得如此從容? 馬超的威望壹方面是家族的傳統另壹方面西方的少數民族在川西丘陵地帶和馬超交戰也毫無取勝的希望。

許褚

許褚,字仲康。譙國譙縣人(安徽)。

典韋死後曹操的王牌。力大無比,能掣二牛尾倒行百步,勇猛好戰,人稱“虎癡大將軍”。

曹操手下大將要比劉備多多了,可單論武力,能與“五虎上將”相嶼的唯仲康壹人。比起張遼、徐晃等人,許褚幾乎沒有以出色指揮聞名的戰役,但細心者可以發現,許褚對敵從未正面失敗過,有壹次敗於張飛卻是喝多了。看看許褚驕人的戰績吧:與呂布鬥了二十余合不分勝敗;力戰趙雲,三十合不分勝敗;與典韋大戰三日;渭口鬥馬超,大戰二百合有余。馬超也不得不嘆服:“吾見惡戰者莫如許褚,真‘虎癡’也!”;華容道,騎無鞍馬來戰張飛。操進軍洛陽時,李催派其侄李暹、李別出戰。未及開言,許褚飛馬過去,壹刀先斬李暹;李別吃了壹驚,倒撞下馬,褚亦斬之,雙挽人頭回陣,曹撫許褚背曰:“子真吾之樊噲也!”許褚就愛打硬仗,對手越強他就越起勁兒;相反對手要是差點,他打起來就沒那麽猛了。這大概就是許褚面對顏良的手下敗將徐晃卻拖拖拉拉打了50多個回合的原因吧。

黃忠,字漢升。荊州南陽人(河南)。

老年人的偶像,上歲數的三國迷無不對黃忠喜愛有嘉。

忠早年為劉表帳下中郎將,後隨劉表之子劉琮降曹,鎮守長沙。

幸好劉備收降了老黃忠,不然《三國演義》就少了好多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年愈六十尚能與關公大戰百合,並逼得關羽使必殺——拖刀計,黃忠的實力大家應該有個底了。戰場之上,射術也是壹項非常重要的技能。有人看不起射術,認為暗箭傷人非君子所為。其實從戰爭的角度看,取勝才是關鍵。多壹分能力就壹多壹分勝利的本錢。好比考試時的附加題,會做成績就高。呂布、典韋、徐晃、太史慈、夏侯淵、祝融等名將射術都不錯(典韋飛戟,祝融飛刀),但最知名的就屬黃忠了。黃忠能開二石力之弓,百發百中。戰長沙時他本可以射殺關羽,何奈二人都是義士,英雄惜英雄怎生下得了手。不知道年輕時侯幹什麽去了,攻取漢中那段日子是黃忠壹生最輝煌的時光。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人(甘肅)。

三國猛將中最有智謀的壹位。

姜維自幼博覽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後為中郎將,就參天水郡軍事。

諸葛亮算無遺策,唯壹壹次被識破就是姜伯約。姜維與趙雲大戰於天水城下。戰不數合,維精神倍長,雲大驚,暗忖曰:“誰想此處有這般人物!”正戰時,姜維伏兵殺出,趙雲奮力脫困,引敗軍來見孔明。孔明驚問:“此是何人,識吾玄機?”有南安人備言姜維之能,趙雲又姜維槍法精妙。孔內甚愛之,遂定計收了姜維,將平生之能盡授。

與姜維交過手名將有趙雲、魏延、關興、張苞、鄧艾、鄧忠。名單比前幾位差了點,主要蜀後期基本沒什麽大將了。沒關系,既然能得到趙雲的肯定實力絕對沒問題。

甘寧

甘寧甘興霸,東吳第壹猛將。

水賊出身,使壹口牙刀,有氣力,遊俠。嘗招合亡命之徒,縱橫於江湖之上,身披刺青殺人如麻;腰懸銅鈴,人聽,盡皆避之。後改邪從正,投劉表不得用,欲投東吳,卻被黃祖留住在夏口。寧在黃祖處屢屢建功,曾射殺孫權大將淩操。祖卻壹直以劫視之,待其甚薄。寧懷忿,遂借機投權,權不計前嫌加以重用。

呂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人(內蒙古)。

先為丁原義子,後拜董卓為父。兒子當煩了就把他們了了。跟劉備不錯吧,可搶了大耳朵的徐州;與曹操殺得天昏地暗,被俘後卻還想著投降。喜歡,沒事兒就叛個變什麽的;直腸子,遇上不順心的事兒就鬧騰。按理說貂蟬再漂亮也不過是個女人嘛,當時那種復雜的環境,怎麽就能為這點事兒冒如此大的風險。

《三國演義》裏把他寫成了壹個見利忘義的小人。其實從歷史的角度看,當時時局動蕩,雄並舉,誰不想令天下?退壹步講,即使沒那麽大野心,但只要不是廢物點心,就壹定會依附某個軍事集團。這需要相當準確的判斷力。呂布開始替別人幹,後來覺得給誰打工也不如自己當老板過癮,這本無可厚非。可惜他太單純了,不會給自己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就說丁原吧,進屋就把頭砍下來了。丁原死的莫名其妙,妳哪怕編個理由說他謀反也行啊。正是這件事給小強(呂布)定了性``````

典韋

典韋,字子滿。陳留己吾人(河南)。

曹操在袞州時招入。他死的早,出場率很低。那為什麽能排到9人中的第三呢?這就得好好探究壹下。

演義中述其勇力過人,能“逐虎過澗”,壹對80斤重的鐵戟運使如飛。壹日,帳下大旗被風吹得岌岌欲倒,眾軍士挾持不定,典韋下馬,喝退眾軍,壹手執定旗桿,立於風中,巍然不動。操曰:“此古之惡來也!”PS:惡來是商紂名臣,以勇力著稱。

大戰許褚,二人從早上鬥到黃昏,未分勝負。

廖化(大約公元年?—公元年)和三國浪淘英雄[正反同歸]廖化()同名,襄陽人,字元儉,本名淳,早年投靠劉備,曾經在關羽的手下作過主簿,壹直跟隨關羽鎮守荊州。關羽被殺後,荊州落入東吳之手,廖化不得已投降了東吳。後來,廖化做出了壹個同關羽壹樣千裏走單騎的精彩故事:廖化忠心於劉備,壹心重回劉備身邊,想出了詐死的計策,居然還計謀得逞,並騙過了所有的人,帶上自己的母親躲開吳兵的追捕,日夜兼程,趕往益州,終於在秭歸遇上了東征伐吳的先主劉備。劉備見到廖化後非常高興。立刻任命廖化為宜都太守。

關於廖化的事跡,《三國誌》等史書的記載並不多,《三國演義》則對廖化作了較多的發揮。從《三國演義》對廖化事跡的描述:隨關羽北伐時的壹馬當先、沖鋒陷陣;失荊州走麥城時的奮不顧身、單騎突圍;面對劉封見死不救時的叩頭出血、大慟告求;上方谷單騎追司馬懿時的威風凜凜、勇猛直前;輔姜維九伐中原時的盡忠竭力、勤勤懇懇,可看出作者對廖化本人的描寫:本人並不具備顯赫的才能,也不見其卓絕的功績,但為蜀漢的事業付出了終生心血,體現了其忠貞不渝的可貴的品格。

  • 上一篇:特質因素論是由什麽提出來的
  • 下一篇:用英文介紹貴州小吃 !介紹幾款很有特色的 !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