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珠江三角洲“技工荒”問題與對策研究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技工荒”問題與對策研究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壹、珠江三角洲“技工荒”的現狀 1.“技工荒”出現的宏觀環境 廣東珠江三角洲技術工人總量嚴重不足,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奇缺。據不完全統計,僅靠本地勞動力資源的供給占總供給不到10%,那麽90%的勞動力資源需要靠本省或外省勞動力供給。按廣東省職業協會的技能人才需求預測分析,“十壹五”期間,廣東中級工以上技能人才缺口180萬人,其中高級以上技能人才缺100多萬人,這個缺口在“十二五”期間將更大。

“訂單在增長,生產卻受制於技術人才缺乏。”富士康、美的、格力、TCL移動等聚集在廣東珠三角的眾多海內外知名企業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技工荒”。擁有23000名工人的格蘭士集團,今年壹開工便在廠區門口張貼壹張大紅紙招200人員,但再也看不見以往幾年都有近千人在排隊的景象了。最近廣東省人社部門已在八個主要用工業城市展開細致調查,結果是今年進入廣東打工的比去年少了約150萬人。過去“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的打工潮幾近斷流,在珠三角壹些大中型企業中,“中國制造”正遭遇技工人才短缺的尷尬。

2.“技工荒”出現的結構性失衡

廣東勞動力資源結構不合理,出現結構性短缺現象。早在2003年前,知名企業富士康、TCL移動等就紛紛打出10萬年薪招聘高級技師的廣告,但企業反映符合條件者極少。月薪3500元的薪酬,招不到壹名理想的中級技術工人,這是壹家手機模具公司在深圳面臨的問題;2009年深圳市90多萬技工中,技師和高級技師只有24000多人,而中級以上的技工只有28萬人。高、中、初級技術工人離發達國家35%、50%、15%的比例相去甚遠。中高級技工緊缺在廣東成為普遍現象。據了解,隨著珠江三角洲逐漸成為亞洲制造業的中心,高新技術產業、重化工業和機械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對工人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技工荒”正是產生於這樣的背景下。

因此可以看出,“技工荒”現象是由珠三角產業結構調整後對技術工人的要求大增,而相應的技術工人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滿足不了企業的需求所致。

二、珠江三角洲“技工荒”形成的原因

1.體制上造成了“技工荒”的產生

按政府部門職責,教育部門負責承擔學歷文憑教育,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則負責技工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但教育部門的高職院校因為觀念、體制等原因甚少培養技能人才,其作用得不到最大發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因培養的技能人才深受企業歡迎卻得不到足夠扶持,比如生源、資金、文憑的互相承認等,而顯得舉步維艱。於是,壹方面技能型人才奇缺,另壹方面,現有的高職院校卻未充分發揮作用。所以由幾年前個別地方、個別行業出現技工短缺,到如今“制造業集中的幾大經濟區域”的普遍出現“技工荒”。從表面上看,技工短缺的直接原因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換代,技能人才嚴重供不應求;但從深層次來說,則是政府對此重視不夠,政府職能部門缺位、失位有關。這壹趨勢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很可能會給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埋下隱患,壹旦等其對經濟發展的掣肘作用凸顯出來,我們將會付出沈重代價。

2.對人才觀念上存在偏見

在觀念上,從政府部門到社會,都普遍認為職業教育是壹個二流教育,把技能型人才看成低層次人才。根深蒂固的“做幹部比做工人強”的思想,使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就讀由國家頒發正式文憑的大專院校。他們認為讀職校技校出來以後只能做工人,工作既辛苦又沒有什麽前途,不如讀個大專院校,拿個國家認證的大專文憑,出來做什麽都可以。於是很多學生擠破頭去讀大專院校,而職業技術院校則少人問津,學生們只有在考不上其他院校的無奈情況下,才會選擇職業技術類學校。而職校技校受到冷遇,造成學生數量和質量均開始下降,使學生也無心學技能,並加劇了學生的就業難度,這些也反過來阻礙了職校技校的進壹步發展。

3.人才評價機制不健全

在我國傳統的人才觀念中,人們往往只把那些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創新能力的頂尖人物看成人才,把少數有成就、做大事的精英人物看作人才,有的甚至只把上過大學或者當了官的人看成人才,而把那些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壹技之長的能工巧匠,把那些刻苦學習、在壹線勤奮工作、勇於探索的各行各業的技術工人排除之在外。與之相對應,企業也好,政府也罷,往往偏重於科技、管理人才的使用和培養,而對技能型人才的使用培養則重視不夠。其社會地位、職務晉升、經濟待遇等方面都是向高、精尖人傾斜,表現在政治身份不同,政治待遇不同,有大中專文憑的可以是幹部,可以考公務員,而技工學校、職業學校的學生則不能享受這些待遇。這種觀念的偏差造成評價機制上的缺失,導致學歷教育過度和職業教育投入不足,間接造成了目前技工的短缺。

4.在經濟結構和人力資源結構上存在不足

“技工荒”是廣東經濟高速發展的產物,廣東已基本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作為依靠低成本勞動力和低廉價格維持競爭優勢的行業已經過時,高新技術產業和采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成為廣東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企業從勞動密集型、簡單來料加工型產業向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轉變,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換代,對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壹支龐大的、技術嫻熟、手藝高超的生產、管理、服務的壹線技能人才隊伍成為當務之急,實際上珠三角正在遭遇的“技工荒”正是廣東產業結構調整必須面對的問題。佛山壹私企引進了先進的數控設備,急需熟手人才,以月薪萬元招聘“機電壹體化”高級技能人才,幾經張榜之後仍無人能勝任。高級技工嚴重短缺,人才結構不合理,已嚴重影響了中國產品質量的提升和對成熟技術的吸收應用,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5.在培養模式上跟不上經濟發展步伐

目前很多職業學校甚至技工學校,在培養模式上跟市場、企業結合不夠,辦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不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學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要求銜接不上,形成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需求之間的脫節。其壹是高校職校對機械、電子、熱能、信息自動化等理工類相關專業設置不合理,有誌於此的學生求學無門;其二是設置了相關專業的學校在課程的設置上不科學,輕實踐而重理論,學生所學的知識與實際工作能力脫節;其三是學生的就業觀念不正確,很多人不願意到壹線當工人,報考的時候報相關專業的人就不多,學了相關專業的學生畢業後願意從事相關行業的更少。最後就造成了管理類、財會類等文科類專業人才供過於求,機械類、電子類、信息自動化類等技能型的專業人才供不應求,而高級技能人才更加奇缺的尷尬局面。

6.勞動力市場在分流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崛起,西部大開發的啟動,加上不少勞動力輸出地的經濟發展加快,就業機會增多,造成外出務工者向華東和西部地區分流,這是珠江三角洲技術工人短缺的又壹背景。而勞動力市場結構和價格的變化導致了從沿海發達地區到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產業梯度轉移,產業轉移又將這些地區的部分民工留在了家中,造成技能人才的供給減少。事實上,珠三角不少企業開出的“包吃包住,月薪1000元”的條件對多數“80後”、“90後”的新民工們已不再有吸引力,同他們的父輩不壹樣,待遇已經成為新農民工、尤其是熟練工們選擇流動的重要理由。

三、解決珠江三角洲“技工荒”問題的對策

1.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職業氛圍

強化政府統籌,加強宏觀調控。在教育規劃、政策制定、經費保障、骨幹學校建設等方面必須突出政府的調控之力,以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人們常常慨嘆英國、德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快、後勁足,殊不知,它們的秘訣之壹,就是依靠職業技能開發,抓住了培養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第壹線勞動者素質這壹關鍵問題,即大規模地培養技工。他們的學生在上初中時就同時開始學習職業技能,不僅學士,就連碩士、博士就業前都必須拿到符合相應崗位要求的職業資格證書。須知,高技能人才是技術工人的優秀代表,是現代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骨幹力量,也是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全社會營造技工也是優秀人才的輿論氛圍,從人才戰略的高度,建立壹系列激勵機制,把實用型、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放在重要的位置,這才是解決“技工荒”的根本途徑。

2.建立正確客觀的人才評價機制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9年視察珠海技工學校時說:沒有壹流的技工就沒有壹流的產品!所以,技工也是壹種人才。近些年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在技能人才培養方面的確存有很大的過失和缺陷,由此引發的“技工荒”值得反思和重視。出現“技工荒”,應當說,企業當然難辭其咎――倘若技術工人在晉級晉升、獎勵等方面不能享受應有的待遇,其勞動價值得不到應有的肯定與尊重,那麽,這類企業出現技工短缺是遲早的事。因此必須改變舊觀念,樹立包括“技工”在內的正確人才觀,建立切實有效的激勵制度,從倡導尊重知識技能的企業文化方面著手,重視技術工人所做出的貢獻,所發揮的生產力作用。去年《關於大力推進技工院校改革發展的意見》(人社部發[2010]57號)已經為我們指出了方向,給予技術工人更多更高的政策待遇。“人才是第壹生產力”,“壹技之長即人才”,要用嶄新觀念引導人才建設和培養,?建人才評價新的平臺。

3.調整優化經濟結構

廣東工業目前正面臨著兩大轉型:壹是輕加工向高加工發展階段的演進;壹是從加工基地為主向制造服務基地的轉變。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面臨加工制造業可能衰落的困局和產業轉移的國際潮流(以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重化工業為主),廣東特別是珠三角的產業結構也要轉變,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壹種被動的選擇也是壹種必然的選擇。因此必須不斷提高產業升級的水平,減少勞動密集型企業對人力資源的依賴。廣東不僅要以“世界工廠”的稱號與國際競爭,還要不斷增加企業的高科技含量,努力打造成“世界級科技基地”而躋身國際市場,同時把壹些勞動密集型的企業逐漸往其他地區轉移,以尋求廣東企業競爭的新優勢。

4.優化人力資源結構

提高人力資源結構合理性的戰略意識,以便制定出更科學的政策,為廣東珠三角企業長遠的利益服務。加強對求職者擇業觀的教育,引導尤為重要,要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用人單位以及政府職能部門等各社會角色的教育指導作用,並積極采用壹些行之有效的經濟政策措施,力促企業招工難矛盾得以緩解。

(1)提高薪酬待遇,改善用工環境,增加對外來勞動力的吸引力,實行人性化管理,促使職工隊伍穩定,營造企業文化氛圍,讓企業職工有歸屬感。

(2)政府要化限制為開放,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引進外來的人力資源。要與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勞動保障部門建立長遠、固定的人力資源輸入關系為企業服務。

(3)完善信息發布平臺,確保用工信息的準確、及時有效暢通。同時建立用工的預警機制,使各職業技術培訓機構善於捕捉勞動力市場需求,根據需求信息進行培訓,以便提供更多更合適的人才。

(4)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提高勞動者素質,實行儲備型就業。

(5)加大勞動執法監察力度,維護企業職工合法權益。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大力宣傳勞動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規,增強經營者依法用工的意識,提高廣大勞動者依法維權的意識,進壹步改善企業用工環境吸引人才。

(6)重視人力資源中介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充分發揮就業載體作用。壹是加快人力資源市場網絡建設,在實現城鄉信息網絡聯結的同時,加快與用人單位、職技校及周邊區域實現網絡互連、信息***享。二是建立人力資源儲備庫,增加人力資源有效利用率,提高人職匹配比率,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

5.充分整合現有的教育資源

技工短缺現象已經得到國家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教育部等七部委聯合下發《教育部等七部門關於進壹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幹意見》,要求各地的中等職業學校不再升格為高等職業學校或者並入高等學校,專科層次的職業院校不再升格為本科院校,這正是技工短缺問題的戰略舉措。同時加大技工教育的投入。從技工教育的社會地位、經費、編制以及招生生源等環節納入國民待遇,從本質上解決技工教育的生存環境,這是對解決“技工荒”問題的有力保證。

6.改革現行技工培養模式

積極推進創新教學模式,全面進行課程改革,大力推行“壹體化”教學和綜合能力訓練,要求學生不僅學會技能,也要學會做人。

(1)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對職業教育特別是技工教育,需要大力推行教學改革,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壹體化”教學為突破,把課堂搬到實習車間、功能室或者生產現場,從而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的動手能力大幅度提高,學習氣氛濃厚。在學生的綜合素質訓練上,學校大力推行以“責任意識”、“感恩文化”和“善待主義”等為主線的各種專題教育,從而樹立起高度的責任意識,為今後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2)建立學校與企業良好高效的合作、互動機制,積極探索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應該根據國家的技工教育政策,遵循教育規律和市場運作規律,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各種模式,在工學結合、半工半讀、頂崗實習等方面進行探索。在實施校企聯合辦學、校企聯合辦專業、校企聯合開設課程中,真正把專業辦在企業的需求點上,實現企業與學校的無縫對接。

四、結論

壹個社會的進步是由生產力的進步及其產生的社會分工的不斷發展和深化來推動的,單壹農業走向農業、工業、商貿、金融、社會服務等各種行業的分工;也包括行業內從單壹藍領走向藍領、白領結合的工作分工。在壹個社會經濟體系內,各行各業及其當中的藍領、白領是相互依存、相互協作、相互補充的,各個行業、崗位及個人具有不從他人那裏獲得產品和服務便可生存的本事。因此,不同行業、藍領、白領之間沒有卑賤之分。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珠三角的技工荒及各大沿海制造業基地都鬧“技工荒”,無疑給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敲響了警鐘。但是,只要全社會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峻性,不僅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而且讓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能發揮作用,改變對技工存在“角色忽視”,改進傳統的人才培養、選拔機制,營造更加科學合理的人才成長環境,充分尊重技能人才的地位,發揮技能人才的作用,相信不久的將來,“技工荒”肯定會成為壹個歷史名詞。

(作者單位:廣東省茂名市高級技工學校)

  • 上一篇:王心淩爆火:8090之青春記憶的狂歡(2)
  • 下一篇:用鄉愁寫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