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卡鎮是久負盛名的康巴藏族文化藝術之鄉,在這裏,得榮學羌、藏族車模技藝、藏棋、九步鍋莊、川西藏族山歌、康巴藏族服飾、羊毛紡織、釀酒、碉房建築技藝等民間歌舞和傳統技藝保持著活態傳承,使瓦卡鎮成為藏族民間藝術的寶庫。
2014年11月5日,四川省文化廳正式命名206個“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得榮縣作為“情舞之鄉”榜上有名,得榮情舞,即得榮學羌,作為這壹民間歌舞藝術的唯壹流傳地,瓦卡鎮成為名副其實的“情舞之鄉”。 “得榮學羌”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瓦卡鎮是得榮學羌的發源地和唯壹流傳地。
學羌,也稱“情舞”,瓦卡先民在結合藏族、納西族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壹種獨具特色的民間歌舞形式,民間傳說學羌是當年民眾為了歡迎漢族公主進藏時編創的。
得榮學羌是得榮縣瓦卡鎮藏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時跳的舞蹈。年輕人相約在溪流岸邊,或在山間林地,圍起壹堆篝火,歌舞聯歡直到天明。多少人因情舞學羌而相知相識,碰撞出愛情的火花。
學羌舞蹈風格及音樂色彩別具壹格,學羌的基本特征是:跳躍、踏步、舞袖為主,手從腳動,順手順腳,與其他藏區民族舞蹈風韻不盡相同。學羌舞蹈剛勁有力而古樸大方,其動作特點在於腳下的踏跺組合,多見跺腳與踏腳動作相結合。舞蹈中常見的進式踏點,下步有力,踏腳輕脆,當舞者俯身而變化踏點後,這壹動作則顯得柔韌、灑脫。
學羌曲式眾多,歌詞內容豐富,其旋律結尾處多以不穩定的角音為主,每段曲子旋律結束後,伴以舞者的踏點而填補空白,給不穩定的余音造成穩定的結尾,使舞曲充滿生機和活力。
學羌具有民間性、娛樂性,更具有特殊的地域特色,作為藏彜民族走廊的重要節點,學羌集中反映了生活在康巴南路河谷地帶藏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具有獨特的舞蹈韻律及奇異的音樂風格,保存了得榮藏族古歌古舞的神韻,為得榮所獨有,對得榮地區多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2012年12月,瓦卡鎮民間學羌藝人格瑪次仁被文化部命名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單珍洛布、阿忠等學羌民間藝人被命名為縣級非遺傳承人,形成了老中青相結合的非遺傳承和保護隊伍,各村莊組建有十余支學羌表演隊伍,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2013年6月,在青羊區援藏幹部的支持下,14位來自瓦卡鎮的民間藝人成功登上成都第四屆國際非物質文化節的舞臺,並在各會場連演5場,雍容華美的服飾、古樸蒼勁的舞步、高亢悠遠的歌聲吸引了世界關註的目光。會後,以瓦卡鎮學羌隊為主要演員的得榮縣代表團獲得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華人民***和國文化部頒發的優秀表演獎。 藏族車模技藝是藏族民間制作各類木制生活用具的特殊工藝,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瓦卡鎮的車模技藝遠近聞名。子實村崗學自然村民間藝人格絨次仁2008年12月被四川省文化廳命名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瓦卡鎮采用車模技藝制造的木制品花樣繁多,品種超過100種,其中不乏傳統民族手工藝術的精品,其工序繁雜、工藝獨特,具有壹定的觀賞性和實用性,是藏族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產品遠銷於西藏、印度等地,深受喜愛。 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並肩在崇山峻嶺中奔流。三江並流位於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的橫斷山脈縱谷地區,包括怒江州、迪慶州、麗江市、大理州的部分地區。三江並流***同孕育了數千年的“江邊文化”。 它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壹。2003年7月2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瓦卡鎮位於金沙江東岸,地處三江並流世界遺產紅山片區和白茫-梅裏雪山片區正中,是三江並流區域的天然組成部分,是壹片被遺忘的世界遺產地。(示意圖見右圖) 金沙江第壹彎位於瓦卡鎮境內,以“雄、奇、險、峻”著稱,是中國四十大景觀之壹。
從青藏高原奔湧而來的金沙江,在瓦卡鎮瓦卡村與阿洛貢村之間,圍繞著金字塔般的日錐峰瀟灑地畫了壹個酷似”Ω“的大拐彎。金沙江江水夏秋渾黃、冬春深綠,襯以連綿群山、藍天白雲為背景,景色雄渾壯闊。(”金沙江第壹彎“又寫作”金沙江第壹灣“)
瓦卡鎮擁有滇藏茶馬古道在四川境內的唯壹壹段,自紅軍橋至瓦卡渡口,全長約12公裏,是從茶馬古道重鎮香格裏拉市建塘鎮前往德欽縣升平鎮從而進藏的必經之路。金沙江瓦卡江段,地勢平緩流速緩慢,非常適宜擺渡過河,因此成為馬幫駝隊跨越金沙江的理想渡口,素有“茶馬古道第壹渡”的美譽。
同時,瓦卡鎮的崇山峻嶺之上還隱藏著壹條不為人知的連接滇藏和川藏兩條茶馬古道的重要支線,馬幫駝隊從瓦卡渡口經阿洛貢、曲崗頂,途經松麥、茨巫最終抵達巴塘,與川藏茶馬古道交匯。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西雙版納、普洱市,中間經過大理、麗江、香格裏拉,經瓦卡金沙江第壹渡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壹條重要的貿易通道。
在瓦卡與奔子欄之間,依然保存著古老的渡口和渡船,這就是州級文物保護單位“瓦卡渡口”。遊客可以坐上小船,從寬闊的金沙江中橫渡,幾分鐘即可從四川到達雲南。
同時,在已經竣工的金沙灣大橋上,還可以欣賞到“神龜拜佛塔”的奇景。壹座酷似神龜的巨石每年秋冬季節出現在金沙江中,頭朝江邊的壹座佛塔,仿佛在虔誠的禮拜佛塔,惟妙惟肖,令人稱奇。 1936年4月,紅二、六軍團18000多人馬在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肖克、王震率領下,於25日至29日兵分兩路由麗江石鼓至巨甸壹線搶渡金沙江,擺脫了10余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隨後,紅軍指戰員以頑強的意誌抗饑餓、鬥寒冷,勝利翻過了哈巴雪山,抵達中甸(今香格裏拉)縣城。
在經過短暫休整後,1936年5月5日,賀龍、任弼時等率紅二軍團離開中甸城,向得榮進發。7日,紅二軍團前衛部隊到達中甸(今香格裏拉)、德欽和得榮三縣結合部的資納臘山口時,遭地方武裝的阻擊,四師參謀長湯福林、五師參謀長高利國、連長肖學誌和十幾名戰士犧牲。紅軍擊潰阻擊武裝後,於8日全部進入得榮境內。
瓦卡鎮是1936年賀龍、任弼時等率領紅二方面軍長征從雲南進入西康藏族地區的第壹站,經典紅色電影《金沙江畔》的故事就取材於這裏。瓦卡鎮境內至今保存有紅軍橋、賀龍橋兩處四川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成為緬懷革命先烈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時至今日,在木猜村、八子斯熱村等瓦卡鎮各村依然流傳著紅軍戰士和賀龍元帥長征途中的故事。 截至2014年11月,瓦卡鎮已擁有八子斯熱村(2012年)、子庚村(2013年)、阿稱村(2013年)、子實村(2013年)、阿洛貢村(2014年)5個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命名的“中國傳統村落”,是四川省擁有中國傳統村落最多的鄉鎮。2014年7月,八子斯熱村入選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公布的“2014年第壹批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的中國傳統村落“。
2013年7月29日,瓦卡鎮八子斯熱村、阿稱村、瓦卡村、子庚村、子實村、曲崗頂村、阿洛貢村、吳擁***村等8個村落被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財政廳公布為“第壹批四川省傳統村落”,全省僅120個村落獲此殊榮。
8個傳統村落散布於海拔2200-3100米的河谷坡地,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夯土藏式土碉房民居依山勢有序排列,歷史悠久的古碉矗立在村落四周,座座白塔錯落分布,呈現出顯著的地域特色。同時,絢麗多彩的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些傳統村落裏依然呈現活態傳承,反映著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歷史,表達著這裏民間情感、生活理念和文化傳統,堪稱壹座座活著的藏族文化博物館。 瓦卡鎮是太陽谷省級風景名勝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景觀資源集幹熱河谷、原始森林、高原湖泊、雪山於壹體。得榮縣海拔最低點1990米的金沙江與崗曲河交匯處,全縣最高峰海拔5599米的仙嘎忠神山都位於瓦卡鎮境內。
全鎮呈現出突出的垂直立體性氣候,由河谷向上依次形成河谷北亞熱帶、山地暖溫帶、山地溫帶、山地寒溫帶、高山亞寒帶和高山寒帶六個垂直立體氣候帶。風景區分布著類型眾多的地質奇觀、自然遺跡和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每年春季,河谷麥浪翻金,山中桃花芳菲,山頂皚皚雪峰間杜鵑絢爛,壹山四季,移步換景,美不勝收。 瓦卡鎮的傳統民居建築為康巴農區代表性夯土藏房——土碉房。土碉房依山勢錯落分布,具有濃郁的藏族特色。土碉房墻壁由泥土夯築而成,壹般為三層,每層間都架大梁,墊細圓木或木條,鋪樹葉、夯土掌,再釘地板。壹般最底層為畜圈,第二層作廚房、客廳、臥室和儲藏室,第三層設有經堂和煨桑臺。
土碉房經濟、堅固、實用,符合農區藏族生活習慣並兼具防禦功能,經過富有藏族特色的彩繪裝修,呈現出顯著的地域特色,建築技術精湛高超,氣勢雄偉壯觀。 在瓦卡鎮阿稱村、吳擁***村、子庚村、八子斯熱村、子實村、阿洛貢村等地,分布有土碉十余座,民間傳說是格薩爾王征戰時遺跡,據歷史考證應為明代萬歷年間(1573年 - 1620年)雲南麗江木氏土司征討吐蕃時所建,距今已有400年歷史。
歷經歲月滄桑,大部分土碉已經殘缺,殘存土碉最高的達到10米,均為夯土砌築。土碉猶如壹位位飽經風霜的藏族勇士,屹立在崇山峻嶺之上,守護著村莊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