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處年代:春秋末期。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主要成就: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壹陰壹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壹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壹,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壹。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壹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孔子治史思想的壹個重要主張就是“直”,即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不但要重視根據,而且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他竭力反對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說:“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這種壹以貫之的主張,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態度中。
孔子壹生遊歷豐富。他從漫長的旅遊生涯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並形成對旅遊的獨特見解。孔子的“遊”主要有三種形式:遊覽、遊學、遊仕。也就是說,孔子在遊中問學教學,遊中求仕入仕,遊中生情怡情,遊中悟道傳道。他的旅遊行為與修學、入仕是分不開的。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撰《春秋》。後人合稱之為《六經》。
相傳孔子作有《去魯歌》《蟪蛄歌》《龜山操》《盤操》《猗蘭操》《將歸操》《獲麟歌》等詩歌。這些詩歌多載於《樂府詩集》,可信度不高。
擴展資料: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範疇,仁的基本涵義是“愛人”。作為壹個人,首先要愛父母、愛兄弟,還要“泛愛眾”,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同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值得註意的是,孔子所提倡的“愛人”的主體,包括壹切人,上至貴族君王,下至黎民百姓,都要愛他人,行忠恕,沒有人可以逃避這項義務,對於君王來說,這項義務甚至比他人要重大得多,因為君王的“愛”還應及於所有的臣民。
孔子雖然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但他並不否定人們對利益的追求,相反,他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欲貴者,人之同心也”,甚至還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從事比較低賤的職業而獲得財富也是允許的。
既然從普通的人性來看,人們“貧而無怨難”,所以為政者的責任,在治國時就要首先讓百姓“富之”,要讓他們“足食”,而要做到這壹點,為政者必須要“節用愛人”,不應向百姓索取無度而自己過奢侈奢靡的生活,要“使民如承大祭”“使民以時”,不可過分地役使民力,並警告統治者“苛政猛於虎”。
孔子認為君王為政也要推己及人,自己貪求財富,就應想到百姓對財富有同樣的欲求,所以在季康子因苦於盜賊太多,向孔子求救時,孔子就很幹脆地回答“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因為正是季康子自己貪得無厭,過分索取,造成民窮財盡,才迫使百姓鋌而走險,不得已去做盜賊的。
孔子的這種憂民之心,漢人韓嬰在《韓詩外傳》中有壹段解釋,“己惡饑寒焉,則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惡勞苦焉,則知天下之欲安佚也;己惡衰乏焉,則知天下之欲富足也。知此三者,聖王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失饑渴若血氣,寒暑動肌膚,此四者民之大害也。大害不除,未可教禦也。四體不掩,則鮮仁人,五臟空虛,則無力士。故先王之法,天子親耕,後妃親蠶,先天下憂衣與食也。”由此可見,解決好民之生計,使民眾過富足的生活,此乃君王的本分和責任,逾此則不配為君。
百度百科-孔子
人民網-紀念孔子誕辰 還原壹個真實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