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的故事(集錦15篇)
關於孔子的故事1在孔子被圍困於陳蔡之地時,太公任去看望他。太公任壹針見血地指出:“妳的用心是裝扮得很有才幹以便驚嚇普通的人,註重修養以便彰明別人的濁穢,毫不掩飾地炫耀自己就像舉著太陽和月亮走路,所以總不能免除災禍。道德修養極高的人不求聞名於世,妳為什麽偏偏喜好名聲呢?”
孔子聽後內心受到極大震憾,於是辭別朋友故交,離開眾多弟子,逃到山澤曠野,穿獸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樹和栗樹的果子。曾達到進入群獸不亂群的地步。這次經歷可謂是孔子的“壯舉”。因為在此之前,孔子認為君子是恥於與禽獸為伍的。但為了能夠得道,也不得不有病亂投醫,棄禮歸野,在與自然的交合中感受自然之性。
2、為修淡泊之性,他曾拋書棄學 關於孔子的故事2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壹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妳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誌。”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鉆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故事感悟:
學習看似簡單,要學好是很不容易的。孔子之所以能成為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跟他對待學習的態度和學習精神是分不開的。年輕人在工作學習中,應當像孔子壹樣不厭其煩,反復揣摸,真正掌握技術精髓,成為優秀操作手。
2、孔子後生可畏的故事
關於孔子的故事3意思是: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做事,正準備試行新法,於是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壹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壹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妳們壹起向他攻擊吧!"[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淩弱的風格早已定型。
妳的社會關系如何? 妳有硬梆梆的後臺嗎?妳的朋友多嗎? 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關於孔子的故事4孔子離開曹國到宋國後,就和弟子們在大樹下練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想要殺掉孔子,就把大樹給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說:“咱們快點走吧。”孔子說:“上天既然使我具備聖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樣呢?”順境不貪,逆境反喜,壹切都是磨練自己的機會,心存正義、自強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對手。
關於孔子的故事5壹次,孔子坐著馬車經過壹條小路,半路上遇到壹個孩子用泥土堆了個城堡,擋住了去路。孔子就問孩子:“妳不讓路,我怎麽過去呀?”小孩說道:“從來只有馬車給城堡讓路的,哪有城堡給馬車讓路的?”孔子沒想到這小孩這麽會說話,非常吃驚,就表揚孩子說:“想不到妳小小年紀,懂的事情可真不少。”小孩回答:“魚生下來三天就會遊水,兔子生下來三天就會在地上跑,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麽大小之分嗎?”孔子聽了這話更是欽佩,忍不住感嘆道:“真是後生可畏啊!”
故事感悟:孔子博學多才是眾所周知的,連孔子都覺得後生可畏。這就足以說明孔子在對待知識的問題上,是極其謙虛的。因此,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年輕人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哪怕對方比自己年輕,資歷比自己淺,只要別人在某些地方比妳強,就應該放下“面子”,謙恭地學習別人的長處。
關於孔子的故事6孔子弟子公孫赤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壹些谷米。孔子說:“給她六鬥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壹些。孔子說:“再給她二鬥四升。”冉求認為太少,給了公孫赤母親更多。孔子說:“公孫赤到齊國去,肥馬輕裘,威風凜凜。我聽說過,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幫助他人周急不濟富,對年輕人救急不救窮,這是君子的態度。
關於孔子的故事7壹時風欺竹,
連江雨送秋。
魚遊浪影沈,
曬書佚事留。
長沮、桀溺雖歸隱山林,但並不閉目塞聽,他們知道:魯哀公曾問過孔子:“魯國之亂,源於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為何越明白越亂呢?”請孔子指點“迷津”。 孔子當時答道,“因為妳只是明白壹國、壹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見孔子是知而不迷。長沮的話中隱語:孔子既知魯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 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壹行只好找別人打聽。他們來到渡口,見有壹老翁在擺渡。子路說:“船夫,請將我們渡過河。”
“行,請駕好馬車,都上船。”船夫用竹桿吃力地撐著,馬兒在水中隨著木船過河,馬兒會遊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風驟起,木船在波濤中顛簸搖晃,船兒忽高忽低,象壹個醉漢似地立不穩,壹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馬車經不住這種顛簸,伴著風吹浪湧,船壹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師徒等人眾都成了落湯雞,掉入水中,衣服全濕透了。人落水問題還不太嚴重,這時的南方還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書,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書!”
民間有諺:孔夫子搬家?全是書。孔子壹生發奮好學,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走到哪兒都攜帶著很多書。
古時的書,其實都是壹些竹簡上刻或書寫的篆字,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後許多年。
在眾人的壹番折騰下,馬車被推上了岸,書也被撈上來了。但是,那些書全被水浸濕了。孔子心中焦急,四處張望,欲找壹個曬書之所。還是顏回年輕,眼尖,“瞧!對岸有壹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無倚,獨凸而立,頂部平坦潔凈,足有二畝見方。孔子憋皺的眉頭舒展了,此時秋高氣爽,陽光直照山頭,很好曬書。弟子們很快將被打濕的書搬到山頂,鋪開晾曬起來。周邊也沒有什麽人,子路、子貢、顏回也不顧斯文,脫掉長衫,擰幹晾曬。
經歷了剛才的壹番折騰,孔子站在山頂,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長嘆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這兒沒有橋,此處要是有壹座橋
就好了,過往行人就不會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隨後,孔子師徒落坐於兩丈多長的長石上,稍事休息,以等書曬幹。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種種不幸,不禁發起牢騷,口裏念叨:在宋國的壹棵大樹下習禮時,宋司馬桓魑欲殺師傅;在於野被陳蔡大夫圍困三日,粒米未進,很多人都餓病了;上午在舊街讓項橐毛孩戲弄,下午又人車落水,真是不幸,可謂“風刀劍樹嚴相逼”。
孔子寬解道:“天降大任於我等,實現周禮,天下歸仁,任重而道遠。忍饑挨餓,受苦受難,在所難免。我們必須堅韌弘毅,矢誌不移,死而後已。”
孔子師徒當年曬書的山就在今問津書院的後邊,山勢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莊稼,被稱之為曬書山。孔子當年坐過的那塊長石被稱為“坐石”,周邊還有後來他們駐足講學時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硯石。墨池即離坐石不遠處的小溪,溪邊石黝如墨,故名墨池。臨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兩字,盡管年代久遠,仍依稀可辨。池邊壹石,形如硯臺,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氣變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關於孔子的故事8孔子所處的時代,當時只有幾百萬人。但跟從孔子學習的弟子,卻有三千之多。他們都是各國來的精英人物,什麽樣的人才都有。以孔子本身的智慧與人格魅力,加上眾弟子的輔佐,在當時,如想謀取壹國權位,是不難做到的。然而,孔子深知,社會的安定,大眾的幸福,如果沒有純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礎,文化教育沒有跟上,僅靠權謀勢力的支撐,是不會長久的。而且,在這種狀況下的安定與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孔子寧可自己壹生窮苦受累,寂寞淒涼,被人誤解不識時務,也要擔當起繼承發揚,傳統的優秀文化、優秀政治智慧的大任,為萬世開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孔子這種在任何環境下,不計個人得失,始終註重世人的德性培養,註重社會純正思想的引導,從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徑,這在當時,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甚至,壹些個人道德修養較好的道家隱士,對此也頗有微詞。然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正是孔子,也是後來真正儒者們,過人之處。
禪宗祖師達摩,來中土前,定中觀察到中土有大乘氣象,這與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無關系。所以,有禪師說,孔子如按佛家的標準衡量,當屬八地以上的大菩薩轉世。
關於孔子的故事9項橐(tuó),是中國古代的神童。年僅7歲就當了孔子的老師。《孔子項橐相問書》敘述的就是孔子拜項橐為師有趣故事。孔子周遊列國,四處講學,宣揚儒家思想。壹天,他正在坐車趕路,發現有三個小孩正在玩,其中壹個小孩用沙土堆成了壹座城。這個小孩就是項橐。車被城擋住了,走不了了。可是這個小孩仍然在玩著,興致勃勃,就象沒有看見壹樣。孔子下車,微笑著說“妳怎麽不知道車來了要讓路呢”項橐這才擡起頭來拿起大人的口氣說:“從古至今,只聽說車要繞城而過,那有城要避開車的道理?”孔子聽了非常詫異,小孩如此能言善辯,而且象成年人壹樣鎮定自若。孔子對這個孩子產生了興趣,決定要考考他,就問道:“妳知道什麽山上沒有石頭?什麽水中沒有魚?什麽門關不上?什麽牛沒法生牛犢?什麽馬不能生馬駒?什麽刀上沒有環?什麽火沒有煙?什麽樣的男人沒有妻子?什麽樣的女人沒有丈夫?什麽時候白天短?什麽時候白天長?什麽樹不長杈?什麽樣的城沒有使者?什麽人沒有孩子?……”孔子壹口氣提了40多個問題。項橐認真聽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門,泥牛,木馬,砍刀,螢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樹,空城,小孩......”這些問題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現象,家庭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面,內容廣泛,項橐都能對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連說六個“善哉”!
項橐並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人們所尊敬的孔子,就反問了幾個問題,結果孔子壹個也答不上來。連嘆到:“後生可畏也”。孔子又說:“我車中有棋,咱們賭壹盤吧。”誰知項橐壹本正經地拒絕,振振有辭地說:“我不賭博,天子好賭,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諸侯好賭,就無心思治理國家;官吏好賭,就會耽誤處理文案;農民好賭,就會錯過耕種莊稼的好時機,做學問的好賭,就會忘了詩書禮儀,小孩子好賭博,該挨揍。賭博原來是無聊、無用的事,學它做什麽?”孔子聽了這些話,由贊賞變成了敬佩,他拜項橐為師。七歲的孩子從此名聲遠揚,而孔子以聖人之身,不恥以孩童為師,其舉動也為天下人稱贊。
關於孔子的故事10孔子請教桑雽“我屢遭非難,親朋故交越發疏遠,弟子更加離散,這是為什麽?”。桑雽給他講了壹個假國人逃亡的故事:“假國人林回逃難時,拋棄價值千金的寶璧,只背著自己的嬰兒逃跑。有的人問他:‘是因為他的價值嗎?嬰兒的價值顯然比寶璧小;是因為重量的原因嗎?嬰兒的負擔又比寶璧重。拋棄價值千金的寶璧而背著嬰兒跑,這是為什麽呢?’林回回答說:‘那是因為利益的性質不同。’寶璧是身外之物,迫於戰亂災害時,只能拋棄;因為嬰兒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必須倍加保護。林回的觀點:互相保護是親情的天性,不會因為任何災難禍害而互相拋棄。親情貴於金錢。”
然後又說:“君子的交誼淡如清水,小人的交情甘如甜酒。然而君子淡泊卻心地親近,小人甘甜卻利斷義絕。大凡無血緣關系而為利益結合的,遇到災難時就會瓦解離散。”
孔子聽後突然醒悟,說到:“我會由衷地聽取妳的指教!”於是慢慢地離去又悠閑地走了回來,終止了學業,丟棄了書簡,弟子沒有壹個侍學於前。但這個求道舉動也只是做了個樣子而已。這其實也是孔子的老毛病,從孔子多次問道於老子也可以看出,雖然表面上顯得很虔誠,對老子的思想很祟拜,但骨子裏卻還是不以為然。
3、為修本原之性,他曾閉門三月 關於孔子的故事11意思是:比喻不認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壹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關於孔子的故事121、孔子在旅行,經過壹個村莊,他看到壹個老人,壹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裏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麽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妳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妳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裏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妳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妳何必費這麽大的力氣呢?妳是壹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
那個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妳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壹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壹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壹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裏。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麽呢?”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壹棒,而且他的論點好象是正確的。”
當妳用手工作的時候,不會出現頭腦的影子,壹個人保持謙卑、單純、自然。當妳使用狡猾的機器時,頭腦就介入了。那些用頭腦工作的人被稱為頭頭:職員的頭頭,老師的頭頭——他們被稱為頭頭。不要做頭頭。即使做壹個職員也已經很不好了,何況做職員頭頭……那就完了。做壹個老師已經夠糟糕的了,何況做老師頭頭……要設法成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為它們不狡猾,不夠具有競爭性;它們似乎是原始的。試著多用手來工作,妳會發現那個影子出現得越來越少了。
2、孔子在遊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壹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麽不和大家壹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壹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麽好處。所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麽可奇怪的呢?”過了壹會幾,小孩用泥土堆成壹座城堡,自己坐在裏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忍不住又問:‘妳坐在裏面,為什麽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孩子說。孔子非常驚訝,覺得這麽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起,於是贊嘆他說:“妳這麽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遊泳,兔生下來,三天就能在地裏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麽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呀!”
3、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的辦學中,***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壹個。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壹根筆直的竹桿,生來可做壹支好箭。還讀書幹什麽。孔子開導他說,讀了書就有了學問,好比在竹箭尾部裝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鋒利的金屬頭,這樣箭就更有用了。子路聽孔子說得很有理,便拜孔子為師。有壹次,子路在孔子家裏彈瑟。他人很剛勇,彈出的聲音也像打仗壹樣充滿著殺氣。孔子是主張“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覺得這聲音不平和,不滿意他說:“他為什麽要在我家裏彈瑟呢?”孔子的弟子聽了老師這話,琢磨出這是老師對子路彈瑟作的不好的評論,對子路的看法頓時有了改變,言語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後,就對大家解釋說:“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進入內室。他已經有了壹定的成就,只是沒有達到高深的境地。
4、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壹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壹個地方呢?"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治理地方,是壹件十分復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註意的壹些事後,又再三囑咐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麽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壹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後來,"欲速則不達"作為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關於孔子的故事13孔子之死
魯哀公十二年冬,孔鯉先孔子而死。魯哀公十四年,顏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恒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告季孫”,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前480年,孔子另壹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經過壹這系列打擊後,孔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前479年的壹天,子貢來見孔子,孔子柱杖依於門前遙遙相望。他對子貢說:“賜,妳自怎麽來得這麽晚?”於是嘆息道:“太山(即泰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說完,流下眼淚。接著他又對子貢說:“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殯於西階,殷人殯於兩柱間。我昨晚夢到奠於兩柱之間。我是殷人。”
七天後,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關於孔子的故事14■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壹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壹舉壹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壹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
時間如流水,壹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氣道德良好。
孔子在魯國當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壹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壹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 無聊!" 孔子的眾弟子壹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兩個啟示:在別人家裏最好安份些;
對於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聽途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塗同途)
意為:從道路上聽來壹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類似的玩藝,被人壹本正經地轉來轉去,實際上這些謠言裏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認真想壹想、查壹查,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謊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卻信以為真,樂此不疲。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輕信還是網絡裏情緒的煽動太容易?要警惕啊!
■發憤忘食:形容學習努力,工作勤奮。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壹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妳為什麽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壹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壹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壹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準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壹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壹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妳們壹起向他攻擊吧!"[[ 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淩弱的風格早已定型。
妳的社會關系如何? 妳有硬梆梆的後臺嗎?妳的朋友多嗎? 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以強淩弱:憑借強力欺負弱小。
跖,壹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遊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鬥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壹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 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著盜跖英雄壹起罵:
"妳這死夫子,妳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妳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淩弱。妳所說的那壹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鉆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為啥不叫妳盜丘,而叫我盜跖!妳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妳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東家之丘:比喻不認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壹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關於孔子的故事15壹日,孔子閑居無事,在室內演琴自娛。弟子曾參、子貢,坐在外廳,側耳細聽。
壹曲終了,只見曾參喃喃自語道:“咦!怎麽會是這樣呢?老師的琴聲裏,怎麽會流露出,貪狠邪僻的情調呢?琴音中,趨利不仁的味道,怎麽會這麽嚴重呢?”
對曾參所說的話,子貢在心裏,也以為然;不過,他沒接曾參的話,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內走去。
孔子見子貢進來,面有犯難進諫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說話。子貢便將剛才曾參所說的話,如實稟告。
孔子聽完子貢的話,對曾參贊嘆不已。他說道:“曾參真是天下壹位大賢人呀!他已經通曉音律的奧秘。”
接著,孔子繼續對子貢解釋事情的原由。他說:“剛才,我正在幾案邊彈琴,有壹只老鼠在室內遊動,被壹只貓發現了。那只貓,便循著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後,選好地點,瞇縫著眼睛、躬曲著身子,等待時機,撲住老鼠。後來,貓的如意算盤,終究沒有得逞。因當時那只貓的心態,反映在我的心裏,我便很自然地通過琴瑟,將它表露出來;所以,曾參說我的琴音裏,有貪狠邪僻的情調,是很恰當的。”
儒家經典《禮記:樂記篇》說:大凡音樂,都是產生於人的內心。人的情感動於衷,體現在外就是聲音。聲音的變化有文理,就成了音樂。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樂,通常都洋溢著安適與喜樂。它也反映此時的國家政治,處於清明祥和的狀態。在動蕩的亂世,流行的音樂,往往會充滿著怨恨與憤怒。它也反映此時的國家政治,處於政令不暢,上下乖離的境地。而壹個接近亡國的世道,它的流行音樂,會彌漫著哀傷與憂思。它說明此時的人民,已陷入難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憶往事,來慰籍自己。所以,聲音之道,與政治之道,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