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用文字描述草原人們賽馬情景 五十字以內

用文字描述草原人們賽馬情景 五十字以內

賽馬活動是藏族人民最為喜愛和流傳最廣的體育運動項目。西藏的騎術歷史悠久,據《唐書·吐蕃傳》記載,吐蕃有壹種通訊騎兵,稱"驛人",他們經常攜帶七寸金箭,往返奔馳於驛站之間,傳達信令,遇到急兵,驛人胸前插上銀鵲,飛騎傳令。因此,此種驛人被譽為“飛鳥使”。唐書解釋說,"飛鳥,猶傳騎也"。《因話錄》說,這種驛人“日行數百裏,使者上馬如飛,號為馬使”。可見,古代西藏騎術是訓練有素的。

據藏史記載,第壹次賽馬會是在桑耶寺落成慶典時,約在公元779年,那次賽馬壹連進行了半個月。從壁畫畫面看,其方式有兩種:壹種是長距離賽馬跑,以快慢決勝負;還有壹種是在中心點壹騎士駐馬而立,另有兩騎士自等距離遠相向飛馳,以先至中心點為勝。

在西藏,賽馬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深受藏族人民喜愛。藏族先民大都過著遊牧生活,而馬則是人們交往、生產、戰爭中的重要工具,生活和環境要求人們必須精於騎馬之術、從小就受到訓練,隨之產生了賽馬運動。敦煌出土的《東北藏古代民間文學》壹書裏,第壹篇故事是《馬和野馬分開的歷史》。這則故事講述野馬庫絨曼達為報長兄被野牦牛挑死的血仇,到人住的地方,在土城甲波與壹個名叫莫布丹鮮的人結盟,彼此按了手印,立下重誓:“騾子和馬要分開,上等和下等的級別也定下來。”

“馬在活著的時候馱著人遠行,死後與人交換。”於是,莫布丹鮮騎上了老虎般的馬,找到了野牦牛。民間故事以生動的筆法,形象地記載了高原先民在很古遠的年代,已經馴養馬匹進行狩獵活動,井在狩獵中掌握了騎術。

西藏西代藏族部落主要舉行壹種貼近大自然的“格薩爾王式”賽馬。在七點五公裏左右復雜的賽道上,布滿河塘溝壑,陡坡和彎路,參賽選手和馬匹必須具備頑強的毅力,出眾的耐力和靈活性,演出壹幕幕涉險絕技,方可登上高高的山頂終點。在《格薩爾》史詩中,形容飛奔的騎手“好似冰雹降,猶如電光閃”。

為什麽賽馬中只獎前十三名?《藝海》中載吐蕃王朝初期,藏族民間賽馬極為普遍,唐書《吐蕃傳》中也有賽馬的記載。藏文史籍記有“王子能騎馬時,父王即逝歸天界。”從體育上考察,這簡潔的記載有重大的意義。吐蕃王子從小就得學習騎馬射箭,年齡到13歲時馬術已相當熟練。公元641年,藏王松贊幹布迎娶文成公主到拉薩時,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其中有壹項就是賽馬,松贊幹布也親自參加,不過他只得了第十三名,因此“十三”成了藏族的吉祥數字,故在藏族賽馬中只獎前十三名。

"駿馬奔騰人歡慶,藏歌聲聲人忘歸"。在美麗的藏北當雄草原,數千名牧民從草原各地趕到當雄縣城郊外,數百頂臨時搭起的帳篷匯成壹座"帳篷城",壹年壹度的"當吉仁"(意為當雄盛大的聚會)賽馬藝術節拉開了帷幕。

據介紹,為期七天(8月1日至8月7日 )的"當吉仁"賽馬節是藏北當雄草原集文體娛樂為壹體的民間傳統節日,賽馬會上除賽馬、賽牦牛、騎馬射箭和馬術表演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外,還有獨特的藏式舉重、拔河、搬石頭、藏式服裝表演等精彩活動。

當我來到賽馬會,只見圍繞著草原白塔的千人正在跳鍋莊舞,其情其景氣勢如虹;夜幕降臨,熱鬧非凡的篝火晚會和露天電影,也讓咱這內地人自嘆不如!

我聽羅布次仁說:"現在生活好了,馬越養越多,這次選了最好的馬兒,壹定要在萬米馬長跑中奪個冠軍回來。" 話語中充滿了期待。

賽馬場內,馬兒如流星般在觀眾前飛馳而過,而騎手在馬背上盡情舒展身姿。各路騎手雲集,駿馬嘶鳴,彩旗飛揚,觀眾振臂歡呼,賽馬場成了壹片歡樂的海洋。現場觀眾既為賽馬捏壹把汗,又為其精彩叫好。其中,速度賽觀賞性強,最吸引觀眾眼球。在起點,隨著裁判員壹聲號令,騎手們蜂擁而出,壹個個躍馬揚鞭,奮勇爭先。強健的駿馬、矯健的騎手,異常壯觀的場面讓圍觀群眾熱血沸騰。

賽馬會通常在藏歷六、七月間氣候最好的幾天裏舉行。

比賽項目有長途賽、短途的高速沖刺、跑馬打靶、快馬射箭、揀哈達等,最精采的是馬上花樣表演。

參賽的馬從頭到尾都飾以紅、綠、黃、藍、粉各色彩綢,馬鞍馬蹬上也綴有彩穗或磯珠,並搭上織有龍鳳、花鳥圖案的卡墊(小臥毯)。馬頭轡上鷹翎雁翎孔雀翎,令人眼花繚亂,馬尾巴也裝飾的紅紅綠綠,飄飄灑灑。

騎手們的服裝不壹,但都富有色彩。多數穿天藍、藏青、淺綠等色的藏袍,紅色燈籠褲或藍、黑色運動褲,腳登長筒靴。有的上身穿白色長袖衫或者坦胸露背,只披皮護肩;有的背挎箭囊,頭纏彩綢巾,活象古代的武士。

參加長途賽的是少年騎手,穿戴戲裝壹樣的行頭:色彩鮮明的綢緞單衣,從頭到腳壹種色調。從遠處看仿佛是壹個個紅點、綠點、黃點、紫點。參賽人馬上場,騎手們高踞馬背,貼著馬頭拉緊韁繩,虔誠地環繞場中央巨大的焚香臺轉壹圈。焚香臺香煙擦繞,臺前壹大群席地而坐的紅衣喇嘛在念經祝禱。壹聲槍響,群馬競發。各地賽程不壹,少則三幾裏,多則十裏八裏,那曲鎮的賽程是七公裏。名次按參賽人數酌情取前十名或二十名。

參加短途賽的是嫖悍的青壯年漢子。"砰"的壹聲槍響,幾十匹馬如箭離弦,高速向終點沖刺。

“揀哈達”比賽也很精采。賽場上用的哈達是壹種長約壹米、寬30厘米的白色棉紗巾,它間隔地鋪在跑線上,要求騎手們在疾馳的馬背上俯身揀拾,既要跑快,又要多揀哈達,最後憑哈達的多少排名次、領獎品。騎手們在吶喊助威聲中,有的如飛燕淩空,翻身倒掛;有的如蜻蜒點水,輕盈敏捷。有的座騎稍慢,後邊的壹躍超過;有的人馬突然摔倒在地,後邊的馬隊則從其身邊飛越而過,繼續前進。

集體馬上射擊表演,更有壹番動人的景象。領隊的人騎著壹匹棕紅馬,穿著紅夾襖,下著箭褲,高擎壹面紅旗,引著馬隊繞場壹周。返回原地後開始壹對壹對地表演。分火槍射擊和弓箭射擊。表演射擊時,要在疾跑的馬背上,舉起獵槍,手執火繩,接近靶子時,點燃火槍,瞄準目標射擊;弓箭手則取弓搭箭,快馬騎射。無論是槍還是箭,幾乎都百發百中。

最引人註目的是馬上花樣表演,有單腿鉤馬背奔馳;有雙腿離開馬身,壹手搭住馬背;有飛身縱躍上快馬,又從馬脖於下鉆圈翻身再上馬……

賽馬會其實是牧區綜合項目的體育比賽。除上述的項目外,還有拔河、跳繩、跳高、跳遠和舉重等。有些牧區賽馬會上還有賽牦牛的項目。

賽馬會期間的娛樂活動主要是跳"鍋莊"(圓圓舞)和打藏牌。藏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男女相間,手臂互挽,踏足為拍,圍成大圈,且歌且舞,男女壹唱壹和,壹班方止,另壹班又接上,有時通宵達旦地跳。此外,還有東部的熱巴舞和說唱長篇民族史詩《格薩爾》的。

藏民在節日期間穿著比平時講究。男子壹般穿黑、藍、黃色面(布料有棉、毛、人造纖維等)皮長袍,腰間掛著藏刀,腳登長統靴,有的男子還留有長長的發辮,盤在頭頂上。很多婦女頭戴棕、灰、藍色的闊邊禮帽,袍邊、袖口、領口甚至長統靴口,也鑲有海藍、桔黃、翠綠、朱紅等各色絨布邊。有的把長辮盤在頭頂,有的梳成百綹,綴上刻有花紋的銀鉤、銀片,散在背後。人人都戴手閾,手鐲的質地從金、銀、銅、玉到塑料仿制品都有。多數婦女戴珍珠、瑪瑙項鏈,有的項鏈下掛壹個精致的小佛盒。藏民穿長袍時,常常把右臂從長袍中袒露出來,據說,原是為了勞動的方便和適應夜寒晝熱的變化,但後來成了藏人穿著的壹種習慣,也成了內地人識別藏族人的壹個標誌。

賽馬會的起因,各地說法不壹。有說是源自尚武精神,1000多年前的格薩爾就是賽馬奪魁而稱王的。有說是藏政府收稅官每年夏天來征稅,需召集牧民,順便舉辦賽馬會,慶賀完稅。有說是開始於後藏的江孜。江孜法王為紀念父親每年祭祖,到藏歷火鼠年(公元1408年)祭祖時,除展現佛像軸畫和跳神等活動外,還有跑馬、角力、負重等娛樂活動。到公元1447年又增加了跑馬射箭等,從此,江孜開始形成達瑪節-跑馬射箭。而藏北人的說法是:13世紀上葉,西藏歸入元朝版圖,受元世祖忽必烈敕封的西藏薩迦法王八思巴,繼吐蕃王朝之後,創建了西藏歷史上第二個統壹政權--薩迦王朝。為紀念這個歷史性事件,西藏各地在七八月間,紛紛舉辦以賽馬為主的各種民間文化體育活動,歷時三五天。

  • 上一篇:現在執行死刑是槍決還是註射死刑?
  • 下一篇:男士手上為什麽要戴扳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